一种便于调整惰轮轴衬套的润滑位置的齿轮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2694发布日期:2019-06-15 01:02阅读:8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调整惰轮轴衬套的润滑位置的齿轮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便于调整惰轮轴衬套的润滑位置的齿轮式机油泵。



背景技术:

润滑系统中机油泵的作用是将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强制地压送到发动机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上,机油泵结构形式又可以分为齿轮式机油泵和转子式机油泵。

现有的大排量齿轮式机油泵通常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下方的机油壳里,通过发动机曲轴上的齿轮驱动机油泵传动齿轮,由于发动机曲轴箱很大,机油泵传动轴与曲轴的中心距比较大,在传动比确定的前提下,如果单纯的依靠增大机油泵传动齿轮与曲轴上的齿轮直径来匹配中心距,势必造成曲轴上的齿轮与机油泵传动齿轮过大,这样会增加成本,另外发动机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直径很大的齿轮,所以通常在机油泵传动齿轮与曲轴齿轮之间增加一个惰齿轮将曲轴上的齿轮驱动力传递到机油泵传动齿轮上。为了延长惰齿轮的使用寿命,势必需要对惰轮轴上安装的衬套进行润滑。目前,将高压油腔中的机油引入惰轮轴的衬套需要在惰轮轴内部设置一条贯穿的油道,然后在泵体上开孔使得高压油腔内的机油可通过开孔进入油道的一端,并经过惰轮轴的内部流入衬套。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泵体上的惰轮轴孔是预先开好的,而后才将惰轮轴放入轴孔中,惰轮轴的油道一端与泵体上的开孔均较小,难以对准,且这样的结构也不利于对衬套的直接润滑位置进行调整。

机油泵的持续工作会使机油泵的内部出现油压过高的现象,会造成不必要的功效消耗,所以需要在机油泵的出口管道上设置限压阀,借助限压阀实现机油泵的内部的压力的调整。现有技术中,柱塞式限压阀为比较常用的限压阀,当油压过高时,弹簧以及泄压腔内的油压调整柱塞的行程,润滑油从泄油口中流出,进而实现泄压。这样一来存在一个问题,阀开启后当柱塞向下运动至与螺塞接触后,容易造成限压阀排油不顺畅,从而将阀憋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便于调整惰轮轴衬套的润滑位置的齿轮式机油泵,该齿轮式机油泵便于对惰轮轴衬套进行润滑,且泵体内的安装的柱塞式限压阀具有排油顺畅、不易憋死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整惰轮轴衬套的润滑位置的齿轮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所述泵体上设置有惰轮轴孔、低压油腔、高压油腔和限压阀,所述惰轮轴孔内压装有衬套,所述衬套内部安装有惰轮轴,所述惰轮轴上安装有惰齿轮,所述惰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安装于主动轴上,所述主动轴的中间安装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安装于从动轴上,所述限压阀包括柱塞、弹簧和螺塞,所述泵盖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泵体上开设有用于连通高压油腔与惰轮轴孔的通油孔,所述惰轮轴的外周面开设有环形油槽,所述惰轮轴的内部设有斜油道,所述斜油道的一端与环形油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衬套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柱塞包括用于安装弹簧的圆筒部,所述圆筒部靠近螺塞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呈弧形的排油槽,且该圆筒部的外周面与圆筒部靠近螺塞的端面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倒角,从而使得所述柱塞的圆筒部与螺塞接触后所述圆筒部底端与螺塞之间形成一圈周向的导油槽,所述泵体设置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位于排油槽一侧,所述泵盖设置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进油腔连通,当所述柱塞向下移动并与所述螺塞接触后,所述柱塞内部的润滑油从排油槽中流出至圆筒部底端与螺塞之间形成的导油槽内,然后依次流经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后进入所述进油腔。

优选地,所述排油槽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排油槽均匀分布于所述柱塞的底部四周。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泵体上开设通油孔,并在位于通油孔一侧的惰轮轴开设有斜油道,斜油道靠近高压油腔的一端与通油孔的末端位置相匹配,从而便于两者之间的对准,同时还于惰轮轴沿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圈用于连通通油孔的末端与斜油道靠近高压油腔的一端的环形油槽,从而使得将惰轮轴插入惰轮轴孔内后,即使通油孔的末端与斜油道靠近高压油腔的一端开孔没有完全对准,润滑油也可以由通油孔经过环形油槽进入惰轮轴内部的斜油道,而且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对惰轮轴衬套进行润滑的位置无法改变的情况,本发明还具有一个显著的优点为:便于调整得到润滑油在圆周方向对惰轮轴衬套进行润滑的最佳补给位置。另外,本发明中的限压阀在柱塞的底部开设有弧形的排油槽,阀门打开后柱塞向下运动至与螺塞接触后,柱塞中的润滑油仍可从

从排油槽中流出至圆筒部底端与螺塞之间形成的导油槽内,然后依次流经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后进入进油腔,排油槽流出并依次流经泵体上的第一油道、泵盖上的第二油道后进入进油腔,有效防止了排油不顺畅、阀被憋死的情况发生,延长了机油泵上柱塞式限压阀的使用寿命,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齿轮式机油泵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中齿轮式机油泵去掉泵盖后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中齿轮式机油泵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中柱塞式限压阀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中柱塞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为:

1——泵体2——泵盖3——衬套

4——惰轮轴5——惰齿轮6——传动齿轮

7——主动轴8——主动齿轮9——从动齿轮

10——从动轴11——进油口12——出油口

13——通油孔14——斜油道15——环形油槽

16——高压油腔101——柱塞102——弹簧

103——螺塞104——排油槽105——第一油道

106——第二油道107——进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种便于调整惰轮轴衬套的润滑位置的齿轮式机油泵,如图1-6所示,包括泵体1、泵盖2,泵体1上设置有惰轮轴孔、低压油腔、高压油腔16和限压阀,惰轮轴孔内压装有衬套3,衬套3内部安装有惰轮轴4,惰轮轴4上安装有惰齿轮5,惰齿轮5与传动齿轮6啮合,传动齿轮6安装于主动轴7上,主动轴7的中间安装有主动齿轮8,主动齿轮8与从动齿轮9啮合,从动齿轮9安装于从动轴10上,限压阀包括柱塞101、弹簧102和螺塞103,泵盖2上设置有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泵体1上开设有用于连通高压油腔16与惰轮轴孔的通油孔13,惰轮轴4的外周面开设有环形油槽15,惰轮轴4的内部设有斜油道14,所述斜油道14的一端与环形油槽15连通,另一端与衬套3的位置相对应;柱塞101包括用于安装弹簧102的圆筒部,圆筒部靠近螺塞103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呈弧形的排油槽104,且该圆筒部的外周面与圆筒部靠近螺塞103的端面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倒角,从而使得柱塞101的圆筒部与螺塞103接触后圆筒部底端与螺塞103之间形成一圈周向的导油槽,泵体1设置有第一油道105,第一油道105位于排油槽104一侧,泵盖2设置有第二油道106,第一油道105与第二油道106连通,第二油道106与进油腔107连通,当柱塞101向下移动并与螺塞103接触后,柱塞101内部的润滑油从排油槽104中流出至圆筒部底端与螺塞103之间形成的导油槽内,然后依次流经第一油道105、第二油道106后进入进油腔107。

本发明通过在泵体1上开设通油孔13,并在位于通油孔13一侧的惰轮轴4开设有斜油道14,斜油道14靠近高压油腔16的一端与通油孔13的末端位置相匹配,从而便于两者之间的对准,同时还于惰轮轴4沿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圈用于连通通油孔13的末端与斜油道14靠近高压油腔16的一端的环形油槽15,从而使得将惰轮轴4插入惰轮轴孔内后,即使通油孔13的末端与斜油道14靠近高压油腔16的一端开孔没有完全对准,润滑油也可以由通油孔13经过环形油槽15进入惰轮轴4内部的斜油道14,而且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对惰轮轴4的衬套3进行润滑的位置无法改变的情况,本发明还具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其便于调整得到润滑油在圆周方向对惰轮轴4的衬套3进行润滑的最佳补给位置。另外,本发明中的限压阀在柱塞101的底部开设有弧形的排油槽104,阀门打开后柱塞向下运动至与螺塞103接触后,柱塞101中的润滑油仍可从排油槽104中流出至圆筒部底端与螺塞103之间形成的导油槽内,然后依次流经第一油道105、第二油道106后进入所述进油腔107,排油槽104流出并依次流经泵体1上的第一油道105、泵盖2上的第二油道106后进入进油腔107,有效防止了排油不顺畅、阀被憋死的情况发生,延长了机油泵上柱塞式限压阀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排油槽104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排油槽104均匀分布于柱塞101的底部四周。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发明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发明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