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6667发布日期:2019-10-23 01:4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输入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向一对输出轴分配并输出的驱动力分配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将输入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向一对输出轴分配并输出的驱动力分配装置广泛地使用作为例如向车辆的左右轮传递驱动力的差动装置。这样的差动装置包括能够调节通过由液压按压的多板离合器向一对输出轴分别传递的驱动力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49535号公报。

日本特开2011-149535号公报记载的驱动力分配装置(后差动齿轮)将与输入轴啮合的从动锥齿轮固定于空心状的第一套筒,在该第一套筒插通有左输出轴。而且,在第一套筒经由第二套筒及驱动板连结离合器外部。离合器外部具有左右的鼓部,与第一套筒一体旋转。在左右的鼓部各自与左输出轴及右输出轴之间配置有左液压离合器及右液压离合器。左液压离合器及右液压离合器分别由多个摩擦卡合构件构成,这些摩擦卡合构件由封入于外壳的润滑油润滑。

在外壳内配置有由第一套筒驱动的润滑用油泵。从润滑用油泵喷出的润滑油向贯通第一套筒的内外周面间的油孔导入。而且,左输出轴为在内部具有空心部的空心状,贯通该内外周面间而形成油孔。从润滑用油泵喷出的润滑油经由第一套筒的油孔向该左输出轴的油孔导入。导入到左输出轴的空心部的润滑油从其右端流出,对左液压离合器及右液压离合器的摩擦卡合构件进行润滑。

在日本特开2011-149535号公报记载的驱动力分配装置中,通过润滑用油泵的喷出压,润滑油克服第一套筒及左输出轴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向左输出轴的空心部导入,但是这样的润滑用油泵会带来部件个数的增加,成为装置的大型化或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润滑用的油泵而能够将润滑油供给到向一对输出轴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驱动力分配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具备:

壳体构件,封入有润滑油;

齿圈,接受输入的驱动力而在所述壳体构件内旋转;

空心轴,与所述齿圈一体旋转;

第一输出轴,具有插通于所述空心轴的空心部的轴部;

第二输出轴,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在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

驱动力传递机构,将传递给所述空心轴的驱动力以驱动力传递量可变的方式向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传递;及

多个轴承,将所述空心轴以及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支承于所述壳体构件。

所述壳体构件具有将由于所述齿圈的旋转而被拢起的润滑油导入的润滑油导入室,被导入该润滑油导入室的润滑油经由包含所述空心轴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所述轴部之间的油路向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供给,

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从所述空心轴向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侧的相反侧导出的端部被轴承支承于所述壳体构件,在该被轴承支承的部分与所述空心轴之间形成有所述润滑油导入室。

根据上述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不需要润滑用的油泵,而能够将润滑油供给到向一对输出轴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机构。

附图说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四轮驱动车的结构例的结构图。

图2是将驱动力分配装置以车辆搭载状态下的水平剖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3是将驱动力分配装置以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垂直剖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剖视图。

图5a是图4的包含a-a线的剖面的空心轴及第一输出轴的剖视图。

图5b是图4的包含b-b线的剖面的空心轴、离合器外壳及第一输出轴的剖视图。

图5c是将图4的包含c-c线的剖面的第一输出轴的剖面与限动环的轴端面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四轮驱动车的结构例的结构图。

四轮驱动车1具备产生行驶用的驱动力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02、变速器103、左右一对的作为主驱动轮的前轮104l、104r及左右一对的作为副驱动轮的后轮105l、105r、能够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向前轮104l、104r及后轮105l、105r传递的驱动力传递系101、控制装置10。

该四轮驱动车1能够切换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向前轮104l、104r及后轮105l、105r传递的四轮驱动状态与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仅向前轮104l、104r传递的二轮驱动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标号中的“l”及“r”表示车辆的左侧及右侧。

驱动力传递系101具有前差速器11、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沿车辆前后方向传递的作为驱动轴的传动轴108、对于从发动机102侧向传动轴108侧的驱动力进行接合/分离的啮合离合器12、从传动轴108向后轮105l、105r侧能够调节地分配驱动力的驱动力分配装置2、前轮侧的驱动轴106l、106r、后轮侧的驱动轴107l、107r。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经由前轮侧的驱动轴106l、106r始终向前轮104l、104r传递。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经由啮合离合器12、传动轴108、驱动力分配装置2及后轮侧的驱动轴107l、107r能够接合/分离地向后轮105l、105r传递。

控制装置10控制啮合离合器12及驱动力分配装置2。四轮驱动车1通过控制装置10的控制,在四轮驱动状态下经由啮合离合器12以及驱动力分配装置2向后轮105l、105r传递驱动力,在二轮驱动状态下将基于啮合离合器12及驱动力分配装置2的驱动力的传递一并隔断。由此,在二轮驱动状态下传动轴108等的旋转停止,因此能实现燃油经济性的提高。

前差速器11具有与一对前轮侧的驱动轴106l、106r分别连结的一对半轴齿轮111、使齿轮轴正交地与一对半轴齿轮111啮合的一对行星齿轮112、支承一对行星齿轮112的行星齿轮轴113、及收容上述一对半轴齿轮111、一对行星齿轮112及行星齿轮轴113的前差速器壳114。由变速器103变速后的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向前差速器壳114传递。

啮合离合器12具有与前差速器壳114一体旋转的第一旋转构件121、在与第一旋转构件121相同的轴上并列配置的第二旋转构件122、能够将第一旋转构件121与第二旋转构件122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的套筒123、由控制装置10控制的促动器120。套筒123通过促动器120而在与第一旋转构件121及第二旋转构件122啮合的连结位置和仅与第二旋转构件122啮合的非连结位置之间移动。在套筒123处于连结位置时,第一旋转构件121与第二旋转构件122被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在套筒123处于非连结位置时,第一旋转构件121与第二旋转构件122相对旋转自如。

传动轴108从前差速器壳114经由啮合离合器12接受发动机102的驱动力而向驱动力分配装置2侧传递。在传动轴108的两端部安装有一对万向接头109。车辆前方侧的万向接头109将与在啮合离合器12的第二旋转构件122设置的齿圈部122a啮合的行星齿轮轴124和传动轴108连结。车辆后方侧的万向接头109将传动轴108和驱动力分配装置2的行星齿轮轴21连结。

驱动力分配装置2具有作为输入旋转构件的行星齿轮轴21、与行星齿轮轴21啮合并接受输入的驱动力而旋转的齿圈22、与齿圈22一体旋转的空心圆筒状的空心轴23、在空心轴23的空心部230插通的第一输出轴24、在与第一输出轴24相同的轴上配置成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二输出轴25、将传递给空心轴23的驱动力以驱动力传递可变的方式向第一及第二输出轴24、25传递的驱动力传递机构3。在第一输出轴24连结驱动轴107l,在第二输出轴25连结驱动轴107r。

控制装置10在四轮驱动状态下,例如以前轮104l、104r的平均转速与后轮105l、105r的平均转速之差即差动转速越高,而且驾驶者对加速踏板的踏入操作量越大,则向后轮105l、105r传递越大的驱动力的方式控制驱动力分配装置2。而且,控制装置10例如在转弯时使向后轮105l、105r中的相当于转弯外侧的车轮传递的驱动力大于向相当于转弯内侧的车轮传递的驱动力而使转弯变得顺畅,或者执行在发生过转向或转向不足时调节向后轮105l、105r分别传递的驱动力而使行驶状态稳定化的稳定控制。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5,详细说明驱动力分配装置2的结构。

图2是将驱动力分配装置2以车辆搭载状态下的水平剖面表示的剖视图。图3是将驱动力分配装置2的一部分以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垂直剖面表示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驱动力传递机构3的剖视图。图5a是图4的包含a-a线的剖面的空心轴23及第一输出轴24的剖视图。图5b是图4的包含b-b线的剖面的空心轴23、离合器外壳30及第一输出轴24的剖视图。图5c是将图4的包含c-c线的剖面的第一输出轴24的剖面与后述的限动环34的轴端面一起表示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附图上方处于车辆搭载状态下的铅垂方向的上方。

驱动力分配装置2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壳体构件4,在该壳体构件4收容行星齿轮轴21、齿圈22、空心轴23、第一及第二输出轴24、25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3。行星齿轮轴21、齿圈22、空心轴23、第一及第二输出轴24、25通过后述的多个轴承而支承于壳体构件4。

壳体构件4具有壳体主体41、壳体盖体42、支承液压单元9的支承体43,壳体主体41与壳体盖体42通过多个定位销44及螺栓45而结合。在图2中,分别图示出1个定位销44及螺栓45。在壳体构件4封入有图示省略的润滑油。

如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机构3具有:具有大径圆筒部301及与该大径圆筒部301相比为小径的小径圆筒部302的离合器外壳30;配置在大径圆筒部301与第一输出轴24之间的第一多板离合器31;配置在大径圆筒部301与第二输出轴25之间的第二多板离合器32;介于第一多板离合器31与第二多板离合器32之间的划分壁33;防止离合器外壳30从空心轴23脱落的作为防脱构件的限动环34。

离合器外壳30在大径圆筒部301与小径圆筒部302之间具有侧壁部303,在该侧壁部303形成有多个插通孔303a。第一多板离合器31由多个第一外离合器板311及第一内离合器板312构成,上述的离合器板311、312交替配置。第二多板离合器32由多个第二外离合器板321及第二内离合器板322构成,上述的离合器板321、322交替配置。划分壁33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离合器外壳30的大径圆筒部301的内表面,相对于离合器外壳30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

第一输出轴24具有:与离合器外壳30的大径圆筒部301沿径向面对的圆筒状的离合器轮毂部241;形成有将驱动轴107l的一端部嵌合成不能相对旋转的花键嵌合部242a的轴部242;在离合器轮毂部241及轴部242的各自的端部之间设置的端壁部243。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242为空心圆筒状,在其中心部形成的轴孔24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嵌合部242a。在图2中,图示出驱动轴107l的一部分即等速接头的外圈13,该外圈13的杆部131内嵌于花键嵌合部242a。

第二输出轴25具有:与离合器外壳30的大径圆筒部301沿径向面对的离合器轮毂部251;在内周面形成有将驱动轴107r的一端部嵌合成不能相对旋转的花键嵌合部252a的空心圆筒状的轴部252;在离合器轮毂部251及轴部252的各自的端部之间设置的端壁部253。

在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及第二输出轴25的轴部252分别装配有用于防止润滑油的漏出的一对端隙201、20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轴24由两个构件构成,这两个构件在端壁部243通过焊接而一体化。但是,可以将第一输出轴24的整体通过1个构件成形为一体。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轴25由1个构件成形为一体,但也可以将多个构件通过焊接等结合而构成第二输出轴25。

第一输出轴24通过轴承机构7而轴承支承于壳体构件4,该轴承机构7的从空心轴23的空心部230向驱动力传递机构3侧的相反侧导出的轴向的一端部具有多排滚动体703、713。而且,第一输出轴24通过仅基于轴承机构7的单臂支承而被轴承支承,在比空心轴23靠驱动力传递机构3侧的部分或空心部230内未被轴承支承,但是第一输出轴24相对于空心轴23的倾斜通过轴承机构7具有多排滚动体703、713而被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机构7由在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的外周面与壳体主体41的内表面之间沿轴向相邻配置的一对球轴承70、71构成。球轴承70、71分别具有外圈701、711、内圈702、712、多个滚动体703、713、环状的保持架704、714。多个滚动体703、713由保持架704、714保持,在外圈701、711与内圈702、712之间沿周向配置成列状。需要说明的是,轴承机构7只要具有多排滚动体即可,例如可以由多排圆锥滚子轴承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球轴承70的外圈701的侧面与另一方的球轴承71的外圈711的侧面接触,而且一方的球轴承70的内圈702的侧面与另一方的球轴承71的内圈712的侧面接触。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一方的球轴承70的外圈701与另一方的球轴承71的外圈711之间、或者一方的球轴承70的内圈702与另一方的球轴承71的内圈712之间配置垫圈或填隙片等圆环板状的介入构件。

在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的外周面与壳体主体41的开口内表面之间,与一对球轴承70、71并列地配置有防止润滑油的漏出的密封构件72。轴承机构7由壳体构件4内的润滑油润滑。

在第二输出轴25的轴部252的外周面与壳体盖体42的开口内表面之间配置有单一的球轴承73及密封构件74。第二输出轴25由球轴承7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构件4,能够在与第一输出轴24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

在第一输出轴24的离合器轮毂部241形成有用于使润滑油流通的多个油孔241a,在第二输出轴25的离合器轮毂部251形成有用于使润滑油流通的多个油孔251a。而且,在第一输出轴24的端壁部243及第二输出轴25的端壁部253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润滑油流通的多个油孔243a、253a。

在离合器外壳30的大径圆筒部301的内周面形成有供多个第一外离合器板311及第二外离合器板321卡合的多个卡合突起301a。第一外离合器板311及第二外离合器板321通过与卡合突起301a的卡合而相对于大径圆筒部301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在第一输出轴24的离合器轮毂部241的外周面形成有供多个第一内离合器板312卡合的多个卡合突起241b,来限制第一内离合器板312相对于第一输出轴24的相对旋转。而且,在第二输出轴25的离合器轮毂部251的外周面形成有供多个第二内离合器板322卡合的多个卡合突起251b,来限制第二内离合器板322相对于第二输出轴25的相对旋转。

第一多板离合器31通过第一外离合器板311与第一内离合器板312的摩擦力,在离合器外壳30与第一输出轴24之间传递驱动力。第二多板离合器32通过第二外离合器板321与第二内离合器板322的摩擦力,在离合器外壳30与第二输出轴25之间传递驱动力。

另外,驱动力分配装置2具备:将第一多板离合器31朝向划分壁33按压,使第一外离合器板311与第一内离合器板312进行摩擦接触的第一按压机构5;将第二多板离合器32朝向划分壁33按压,使第二外离合器板321与第二内离合器板322进行摩擦接触的第二按压机构6。需要说明的是,划分壁33如前所述相对于离合器外壳30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因此第一按压机构5的按压力未作用于第二多板离合器32,而且第二按压机构6的按压力未作用于第一多板离合器31。

第一按压机构5具有接受从液压单元9经由第一管路901向第一液压缸401供给的液压的第一活塞51、与第一活塞51抵接的推力滚子轴承52、与第一活塞51之间夹持推力滚子轴承52的环状的受压构件53、向离合器外壳30的侧壁部303的插通孔303a插通的多个按压构件54、介插于受压构件53与多个按压构件54之间的推力垫圈55、以压缩的状态配置于离合器外壳30的侧壁部303与受压构件53之间的复位弹簧56。

第二按压机构6具备接受从液压单元9经由第二管路902向第二液压缸402供给的液压的第二活塞61、配置在第二活塞61与第二多板离合器32之间的推力垫圈62及推力滚子轴承63、嵌合于壳体盖体42的开口环64、与开口环64抵接的垫圈65、以压缩的状态配置在垫圈65与第二活塞61之间的复位弹簧66。

行星齿轮轴21具有由一对圆锥滚子轴承75、76支承的轴部211、在轴部211的一端部设置的齿轮部212。在轴部211的另一端部连结有车辆后方侧的万向接头109。行星齿轮轴21以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旋转轴线o1为中心旋转。行星齿轮轴21的齿轮部212及与该齿轮部212啮合的齿圈22由例如准双曲面齿轮构成。齿圈22被从行星齿轮轴21传递发动机102的驱动力,接受该驱动力而在壳体构件4内旋转。

空心轴23一体地具有在中心部形成有空心部230的空心轴部231和安装齿圈22的凸缘部232,与齿圈22一起绕着沿车宽方向的旋转轴线o2旋转。凸缘部232从空心轴部231向外径侧突出形成,通过例如焊接而将齿圈22固定成进行一体旋转。以下,将与旋转轴线o2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

在空心轴23,在空心轴部231的空心部230插通有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而且,在空心部230的一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螺纹槽,该形成有螺纹槽的部分成为螺纹孔230a。即,空心轴23的包含螺纹孔230a的空心部230形成于空心轴部231的中心部,该空心部230沿轴向贯通空心轴部231。螺纹孔230a向空心轴23的一方的轴端面23a开口形成。

空心轴23的两端部通过一对圆锥滚子轴承77、78而轴承支承于壳体构件4内。空心轴23的空心轴部231的外周面具有供圆锥滚子轴承77、78的内圈771(参照图3)、781嵌合的轴承座面231a、231b。圆锥滚子轴承77、78分别具有内圈771、781、外圈772、782、局部圆锥状的多个滚子773、783、保持多个滚子773、783的保持架774、784。

在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的外周侧配置有漏斗状的润滑油导入构件8。如图3所示,润滑油导入构件8一体地具有固定于壳体主体41的圆筒状的固定部81、向空心轴23的空心部230的端部插入的前端圆筒部82、从前端圆筒部82朝向固定部81而内径逐渐扩大的圆锥部83。前端圆筒部82的外周面隔着些许的间隙而与空心部230的内周面相对。而且,前端圆筒部82的内周面隔着比与空心部2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大的间隙而与第一输出轴24的前端圆筒部82的外周面相对。

在空心轴23的空心轴部231的外周面的驱动力传递机构3侧的端部设有用于将离合器外壳30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的外周卡合部233。另一方面,在离合器外壳30,在小径圆筒部302的内周面设有与外周卡合部233沿周向卡合的内周卡合部304。如图5b所示,外周卡合部233由多个花键突起233a构成,内周卡合部304由多个花键突起304a构成。花键突起233a、304a分别沿轴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离合器外壳30通过将内周卡合部304卡合于外周卡合部233而与空心轴23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离合器外壳30相对于空心轴23的轴向移动通过内周卡合部304与外周卡合部233的卡合而受到限制,通过限动环34防止离合器外壳30从空心轴23脱落。通过小径圆筒部302由圆锥滚子轴承78的内圈781与限动环34夹持,而离合器外壳30的壳体构件4内的轴向位置固定。内圈781相对于空心轴23的轴向位置通过填隙片780调节。而且,可以使内圈781与填隙片780的轴向的排列相反地,使小径圆筒部302的端部触抵于填隙片780。而且,可以在空心轴23设置径差不同的台阶部,使小径圆筒部302的端部触抵于该台阶部。

限动环34具有与空心轴23的螺纹孔230a螺合而固定于空心轴23的一端部的作为固定部的外螺纹部341、比空心轴2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而与离合器外壳30的小径圆筒部302及侧壁部303沿轴向面对的相对壁部342、前端位于第一多板离合器31的内侧的多个檐部343。限动环34的外螺纹部341向螺纹孔230a拧入至相对壁部342将离合器外壳30的小径圆筒部302及侧壁部303沿轴向推压的位置。

液压单元9具有产生与从控制装置10输出的马达电流相应的转矩的电动马达91、通过电动马达91而工作的液压泵92、将从液压泵92喷出的工作油向第一及第二管路901、902供给的液压回路93。液压回路93具有根据从控制装置10输出的控制电流而阀开度变化的图示省略的控制阀。第一及第二管路901、902由穿设于壳体主体41、壳体盖体42及支承体43的孔形成。

控制装置10以根据四轮驱动车1的行驶状态而向第一及第二管路901、902供给适当的压力的工作油的方式输出马达电流及控制电流。例如,在左转弯时提高向第一管路901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增大从第一多板离合器31向第一输出轴24传递的驱动力,在右转弯时提高向第二管路902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增大从第二多板离合器32向第二输出轴25传递的驱动力。而且,例如在通过驾驶者的选择操作而选择了四轮驱动模式的情况下,一并提高向第一及第二管路901、902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使四轮驱动车1成为四轮驱动状态。

接下来,说明向第一及第二多板离合器31、32供给润滑油的润滑结构。通过齿圈22的旋转而被拢起的润滑油经由后述的油路向第一及第二多板离合器31、32供给,对于第一外离合器板311与第一内离合器板312的摩擦滑动、及第二外离合器板321与第二内离合器板322的摩擦滑动进行润滑。

当齿圈22在壳体构件4内旋转时,在壳体构件4的下部积存的润滑油被拢起,拢起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图3所示的捕获罐40导入。导入到捕获罐40的润滑油在与捕获罐40连通的流路400中向下方流动,被导入到在比润滑油导入构件8靠驱动轴107l侧(齿圈22侧的相反侧)的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的外周侧形成的润滑油导入室411。润滑油导入室411在壳体构件4的壳体主体41形成为环状。

润滑油导入构件8将导入到润滑油导入室411的润滑油向空心轴23的空心部230引导,并抑制润滑油从空心部230的漏出。润滑油导入室411形成在第一输出轴24由轴承机构7轴承支承的部分与空心轴23及润滑油导入构件8之间。导入到润滑油导入室411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被润滑油导入构件8引导而从前端圆筒部82的内侧向空心轴23的空心部230流入,经由包含空心轴23与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之间的油路向驱动力传递机构3供给。

在空心轴23形成有将空心轴部231的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贯通的多个贯通孔23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3个贯通孔234呈周向等间隔地形成。这些贯通孔234在空心轴23的轴向上形成于比螺纹孔230a靠齿圈22侧处。

在空心轴23的轴向上的贯通孔234的内周侧的开口与润滑油导入室411之间,未配置介于空心轴23与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之间的构件。因此,从润滑油导入室411引导到空心轴23与第一输出轴24的轴部242之间的润滑油不会受到介于这两构件之间的其他的构件的妨碍地沿轴向流动。从贯通孔234的内周侧的开口导入到贯通孔234内的润滑油通过空心轴23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朝向空心轴部231的外周面流动。贯通孔234比内周卡合部304及外周卡合部233向齿圈22侧的外周面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离合器外壳30的内周卡合部304的一部分未形成花键突起304a的缺齿部304b(参照图5b)形成于4个部位,润滑油在这些缺齿部304b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缺齿部形成于空心轴23的外周卡合部233,也可以形成于内周卡合部304及外周卡合部233这双方。即,缺齿部只要形成于内周卡合部304及外周卡合部233中的至少任一者即可。

在空心轴23的空心轴部231与离合器外壳30的小径圆筒部302之间形成有与贯通孔234及缺齿部304b连通的环状的第一积油处os1。在贯通孔234中流动的润滑油经由该第一积油处os1向缺齿部304b流入。然后,通过该第一积油处os1,即使贯通孔234的位置与缺齿部304b的位置沿周向偏离,润滑油也能顺畅地流动。

在限动环34的相对壁部342,沿轴向贯通相对壁部342地形成有使在离合器外壳30的小径圆筒部302与空心轴23之间流动的润滑油流通的贯通孔342a。在图5c所示的例子中,在相对壁部342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3个贯通孔342a。而且,在离合器外壳30的小径圆筒部302与限动环34的相对壁部342之间形成有与相对壁部342的贯通孔342a及缺齿部304b连通的环状的第二积油处os2。通过该第二积油处os2,即使缺齿部304b的位置与贯通孔342a的位置沿周向偏离,润滑油也能顺畅地流动。

限动环34的檐部343设置在相对壁部342的比空心轴23侧的相反侧的贯通孔342a的开口靠外径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与3个贯通孔342a分别对应的3个檐部343从相对壁部342沿轴向朝向第一输出轴24的离合器轮毂部241与轴部242之间突出地形成。当润滑油从檐部343的突出方向的前端由于离心力而飞散时,该润滑油附着于离合器轮毂部241的内周面,从油孔241a向第一多板离合器31供给。

即,从润滑油导入室411至驱动力传递机构3的油路包括形成于空心轴23的多个贯通孔234、多个缺齿部304b及形成于限动环34的相对壁部342的多个贯通孔342a,从相对壁部342的贯通孔342a流出的润滑油由檐部343向第一多板离合器31的内侧引导。

另外,在离合器轮毂部241的内周面附着的润滑油的一部分经由第一输出轴24的端壁部243的油孔243a及第二输出轴25的端壁部253的油孔253a,或者经由上述的端壁部243、253之间,向第二多板离合器32供给。但是,可以是从限动环34的檐部343飞散的润滑油仅向第一多板离合器31供给,并通过另外的结构向第二多板离合器32供给润滑油。即,在上述的路径中流动的润滑油只要至少向第一多板离合器31供给即可。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通过空心轴23等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导入到壳体构件4的润滑油导入室411的润滑油被向驱动力传递机构3引导。由此,不会像例如上述的以往的驱动力分配装置那样需要润滑用的油泵,而能够向驱动力传递机构3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或重量及成本的增加。

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变形实施。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及第二多板离合器31、32由接受液压的第一及第二活塞51、52按压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电动马达的旋转力由凸轮机构转换后的轴向的凸轮推力,对第一及第二多板离合器31、32进行按压。而且,四轮驱动车1的结构也并不局限于图1例示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