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注油管法兰连接滚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0498发布日期:2019-08-17 01:1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注油管法兰连接滚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滚动机构,尤其涉及煤矿地下开采时一种连续注油管法兰连接滚动机构。



背景技术:

在煤层地下开采过程中,需安设连续注油管对燃烧面进行注油或空气,保证燃烧面点火工作能顺利完成;原来的连续注油管的外套钢管在接头处仅用法兰进行连接;随着地下煤井开采的距离不断加长和巷道拐弯处的增多,连续注油管在往前或回退的过程中,连续注油管的外壁与外套钢管接头处的法兰内壁之间在滑行时进行摩擦,尤其是拐弯和接头处摩擦力最大,需要投入大型的机械设备或更多的人力才能拖动注油管前进或后退,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续注油管法兰连接滚动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注油管在外套钢管接头处和拐弯处摩擦力过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拖动连续注油管前进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续注油管法兰连接滚动机构,它包括法兰盘,滚动机构左右两端和两个法兰盘通过焊接无缝钢管进行连接;滚动机构还包括工作腔、横向滚动构件、竖向滚动构件和工作腔盖板;横向滚动构件焊接在工作腔内部前后的腔壁上;竖向滚动构件一端焊接在工作腔内部底面的腔壁上,一端穿过工作腔盖板的安装孔固定在工作腔盖板上;工作腔盖板固定安装在工作腔的顶部。

横向滚动构件包括定子和转子,具有两组以上,定子固定焊接在工作腔内部的前后腔壁上,转子嵌套在定子外。

竖向滚动构件包括定子和转子,具有两组以上,定子固定焊接在工作腔内部的底面腔壁上,转子嵌套在定子外。

工作腔左右两端开有圆孔,孔径大于连续注油管的外径并与无缝钢管和法兰盘的内径一致。

本发明有益效果:

通过在巷道转弯处和接头处的连续注油管外套钢管上安装本发明的法兰连接滚动机构,原来连续注油管与外套钢管接头处的滑动摩擦力改变为连续注油管与所述法兰连接滚动机构之间的滚动摩擦力,从而达到了减小连续注油管与外套钢管接头和拐弯处摩擦力的作用。而且摩擦力不会随着巷道距离的增长和拐弯处的增多而线性增大。原本需要3人同时使用3t手拉葫芦或一台卷扬机才能拽动的连续注油管。在安设本发明法兰连接滚动机构后,1人使用3t手拉葫芦便可轻松拽动,减少了机械设备和大量人力的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向刨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a向刨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连续注油管法兰连接滚动机构,它包括法兰盘1;滚动机构4左右两端和两个法兰盘1通过焊接无缝钢管2进行连接;滚动机构4还包括工作腔3、横向滚动构件5、竖向滚动构件6和工作腔盖板7;横向滚动构件5焊接在工作腔3内部前后的腔壁上;竖向滚动构件6一端焊接在工作腔3内部底面的腔壁上,一端穿过工作腔盖板7的安装孔固定在工作腔盖板7上;工作腔盖板7固定安装在工作腔3的顶部。

横向滚动构件5包括定子和转子,具有两组以上,定子固定焊接在工作腔3内部的前后腔壁上,转子嵌套在定子外;工作时,定子承托连续注油管的重力,转子随着连续注油管的前进或后退而滚动,从而减小连续注油管在巷道接头处的摩擦力。

竖向滚动构件6包括定子和转子,具有两组以上,定子固定焊接在工作腔3内部的底面腔壁上,转子嵌套在定子外;在巷道拐弯处,定子主要承托连续注油管侧面的压力,转子随着连续注油管的前进或后退而滚动,从而减小连续注油管在巷道拐弯处的摩擦力。

同向设置的相邻两个横向滚动构件5和两个竖向滚动构件6之间的间距不小于连续注油管的外径,横向滚动构件5与竖向滚动构件6之间互不接触,在方便连续注油管穿过其中的同时,也避免了滚动机构4在工作时造成卡滞。

工作腔3左右两端开有圆孔,孔径大于连续注油管的外径并与无缝钢管和连接法兰的内径一致,便于连续注油管穿过其中。

工作腔盖板7边长比工作腔3的边长大10mm,使用螺母8固定在工作腔3的顶部,在保证竖向滚动构件6稳定的情况下,也能方便操作员在滚动机构4失效时开盖进行维修和保养。

法兰盘1的规格型号与连续注油管外套的钢管端头的法兰盘型号规格一致,以保证连接的匹配性和稳定性。

滚动机构4左右两端和法兰盘1之间焊接的无缝钢管2,主要是确保法兰盘1在与连续注油管外套钢管的法兰进行连接时不会对装配造成干扰。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注油管法兰连接滚动机构,它包括法兰盘和滚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滚动机构位于两个法兰盘之间;滚动机构和两个法兰盘之间焊接有无缝钢管;滚动机构包括工作腔、横向滚动构件、竖向滚动构件和工作腔盖板;连续注油管依次穿过法兰盘、无缝钢管、滚动机构。在拖动连续注油管前进时,原来连续注油管与外套钢管接头处和拐弯处的滑动摩擦力改变为连续注油管与所述滚动构件之间的滚动摩擦力,连续输油管与所述滚动构件之间的滚动摩擦力远远小于连续输油管与外套弧形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拖拽连续输油管前进或后退的拉力大大减小,从而达到减少投入设备和大量人力的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潘喜发;刘亚军;彭良旭;陈文泽;徐兴友;杜金方;黄河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9
技术公布日:2019.08.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