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内衬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6284发布日期:2019-10-19 03:12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内衬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内衬管。



背景技术:

内衬管是一种用于污水道或排除有害气体的管道。

目前,内衬管广泛应用于工业城市中,使用时,是将内衬管与驱动泵相连,在驱动泵的驱动下,以使污水或有害气体从内衬管排出,现有的内衬管内由于没有抗变形结构,导致内衬管强度较差,即启动驱动泵时,内衬管内产生负压,内衬管容易变形;另外,在排污水或有害气体时,会对内衬管的内壁产生较大的腐蚀,这样会影响内衬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内衬管,通过在胶体层内设置抗变形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内衬管容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内衬管,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耐腐层、胶体层和保护层;其中所述胶体层内设有抗变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抗变形结构包括:嵌设在所述胶体层内的耐负压层。

进一步,所述耐负压层为钢丝编织层,且所述钢丝编织层从上至下呈螺旋状分布在所述胶体层内。

进一步,所述抗变形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胶体层内的增强层;所述增强层位于所述耐负压层与所述耐腐层之间。

进一步,所述增强层为帘线编织层,且所述帘线编织层从上至下缠绕在所述胶体层内。

进一步,所述抗变形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胶体层内的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位于所述耐负压层与所述保护层之间。

进一步,所述防静电层为铜丝编织层;且所述铜丝编织层从上至下呈螺旋状分布在所述胶体层内。

进一步,所述耐腐层采用UHMWPE材质。

进一步,所述胶体层和保护层均采用EPDM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内衬管通过在胶体层内设置抗变形结构,以增强所述新型内衬管的结构强度,使得该新型内衬管不易变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内衬管因管内产生负压而导致内衬管容易变形的技术问题;另外,通过在本新型内衬管内设置耐腐层,以提升本新型内衬管的耐腐蚀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内衬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耐腐层;20、保护层;30、胶体层;40、耐负压层;50、增强层;60、防静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内衬管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内衬管,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耐腐层10、胶体层30和保护层20;其中所述胶体层30内设有抗变形结构。

本实施例的新型内衬管用于排污水或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城市中,具体的,所述胶体层30为基层,所述耐腐层10附着在所述胶体层30的内壁上,以提升本新型内衬管的耐腐蚀性能,所述耐腐层厚度为5-15mm,所述保护层20套设在所述胶体层30的外侧,以对胶体层30起到保护作用,所述保护层厚为8-25mm。

具体的,本新型内衬管通过在胶体层30内设置抗变形结构,以增强所述新型内衬管的结构强度,使得该新型内衬管不易变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内衬管因管内产生负压而导致内衬管容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所述抗变形结构包括:嵌设在所述胶体层30内的耐负压层40。

所述耐负压层40为钢丝编织层,且所述钢丝编织层从上至下呈螺旋状分布在所述胶体层30内。

具体的,所述耐负压层40即钢丝编织层用于提升本新型内衬管的耐负压性能。所述抗变形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胶体层30内的增强层50;所述增强层50位于所述耐负压层40与所述耐腐层10之间。

所述增强层50为帘线编织层,且所述帘线编织层从上至下缠绕在所述胶体层30内。

具体的,所述增强层50即帘线编织层用于增强本新型内衬管的耐高压性能。

所述抗变形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胶体层30内的防静电层60;所述防静电层位于所述耐负压层40与所述保护层20之间。

所述防静电层60为铜丝编织层;且所述铜丝编织层从上至下呈螺旋状分布在所述胶体层30内。

具体的,所述防静电层60即铜丝编制层用于增强本新型内衬管的防静电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耐腐层10采用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使得本新型内衬管耐磨、耐冲击,以及自润滑性较强。

作为优选,所述胶体层30和保护层20均采用EPDM(三元乙丙橡胶)材质,使得本新型内衬管具有耐臭氧、耐磨、抗冻的性能。

综上所述,本新型内衬管通过在胶体层内设置抗变形结构,以增强所述新型内衬管的结构强度,使得该新型内衬管不易变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内衬管因管内产生负压而导致内衬管容易变形的技术问题;另外,通过在本新型内衬管内设置耐腐层,以提升本新型内衬管的耐腐蚀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