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3235发布日期:2020-11-10 11:36阅读:85来源:国知局
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气装置(breatherdevice),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车辆内通常设有引擎(engine)、传动系统(transmissionsystem)、分动箱(transfercase)、差速器(differential)等包含有壳体的部件,而这些部件所用的壳体能够安装有对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通气装置安装在壳体上,并经由吸气用的孔(即呼吸口)来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如此,当壳体内的温度伴随着车辆的行走而上升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膨胀而上升。此时,在壳体内的压力上升的气体能够流入通气装置,并经由通气装置的呼吸口流至壳体的外侧。另一方面,当壳体内的温度降低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收缩而降低。此时,壳体的内侧变成负压,壳体的外侧的气体经由呼吸口被吸入通气装置,进而经由通气装置而流入壳体的内侧。

作为通气装置,通常是将具有利用弹性件如弹簧的弹性力压接到阀座的密封件如橡胶片等的通气盖(breathercap)安装在壳体上。如此,当壳体内的压力上升时,壳体的内侧的气体推动利用弹性力压接到阀座的密封件而排至壳体的外侧,而当壳体内的压力降低时,壳体的外侧的气体经由密封件上的呼吸口被吸入通气装置,进而经由通气装置而流入壳体的内侧。然而,在壳体内的压力上升而经由所述阀座排出气体,使得壳体内的气体的质量变小的状态下,若因溅到水等而导致壳体内的温度急遽下降,则壳体内的负压变强,在超过耐压界限时将产生水侵入到壳体内等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第s61-016471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气装置,能够采用双重密封构造来防止水进入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气装置,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装置包括:通气管,连通至所述壳体,且具有开口部与内部通道;通气盖,覆盖所述通气管;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所述开口部,且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件压接到所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单向阀,且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密封件压接到所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增压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而朝向所述通气盖移动并离开所述开口部,以开放所述第一单向阀。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减压时,所述第二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而朝向所述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所述第一密封件,以开放所述第二单向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通气盖的内侧与所述通气管的上端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经由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压接而抵靠在所述通气管的上端来封闭所述开口部。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减压而开放所述第二单向阀时,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对应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开关阀开放来开启所述呼吸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内,并抵靠位于所述通气管的下端的弹性件承座与所述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内移动而压接到所述第一密封件或离开所述第一密封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部件为引擎、传动系统、分动箱、以及差速器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为橡胶片,而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件为橡胶片,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中,通气管连通至壳体,通气盖覆盖通气管,第一单向阀设置在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开口部,且第二单向阀设置在通气管的内部通道并对应于第一单向阀。进而,第一单向阀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一密封件压接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单向阀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二密封件压接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当壳体的内部增压时,第一密封件压缩第一弹性件而朝向通气盖移动并离开开口部,以开放第一单向阀。当壳体的内部减压时,第二密封件压缩第二弹性件而朝向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第一密封件,以开放第二单向阀。如此,第一单向阀用于开启或关闭通气管的内部通道,而第二单向阀用于开启或关闭第一单向阀。据此,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能够采用双重密封构造来防止水进入到壳体内。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通气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增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减压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通气装置;

110:通气管;

112:开口部;

114:内部通道;

116:固定部;

120:通气盖;

122:通气孔;

130:第一单向阀;

132:第一密封件;

134:第一弹性件;

136:开关阀;

138:呼吸口;

140:第二单向阀;

142:第二密封件;

144:第二弹性件;

146:弹性件承座;

a1、a2:虚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通气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增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减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通气装置100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车辆的部件虽未示出,但可以列举为车辆内所设的包含有壳体的引擎、传动系统、分动箱、以及差速器中的至少一个。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置通气装置100的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以下将以图1至图3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100的整体构成。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通气装置100包括通气管110、通气盖120、第一单向阀130以及第二单向阀140。通气管110连通至壳体,且具有开口部112与内部通道114。通气盖120覆盖通气管110。第一单向阀130设置在通气管110的上端并对应于开口部112,且第二单向阀140设置在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并对应于第一单向阀130。

详细来说,通气管110呈现筒状,能够以下端压入壳体(未示出)来使得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开口部112位在通气管110的上端而作为内部通道114的其中一个端部。通气盖120安装在通气管110的上方,例如固定在通气管110的外侧上所形成的固定部116,且覆盖通气管110的上端以及开口部112。如此,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开口部112、以及通气管110的上端与通气盖120的内侧之间的空间形成连通路,进而连通至通气盖120的侧边的通气孔122。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通气管110与通气盖120的具体构成,只要通气管110具有开口部112与内部通道114、通气盖120覆盖通气管110、且通气管110与通气盖120形成连通路并经由开孔(如通气孔122)连通至壳体的外侧即可,其余部分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130具有第一密封件132以及第一弹性件134,第一密封件132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136的呼吸口138,而第一弹性件134用于将第一密封件132压接到开口部112,且付带开关阀136的呼吸口138对应到开口部112与内部通道114。更进一步地说,第一密封件132例如为橡胶片(rubbersheet),而第一弹性件134例如为弹簧,但不以此为限制。第一弹性件134设置在通气盖120的内侧与通气管110的上端之间,并连接通气盖120的内侧与第一密封件132。进而,第一密封件132的尺寸(如宽度或直径)大于开口部112的尺寸(如宽度或直径)。因此,第一密封件132能够伴随壳体的内部增减压而在通气管110的上端移动而离开开口部112,或经由第一弹性件134的压接而抵靠在通气管110的上端来封闭开口部112(详细移动方式如后续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单向阀140具有第二密封件142以及第二弹性件144,第二弹性件144用于将第二密封件142压接到第一密封件132。更进一步地说,第二密封件142例如为橡胶片,而第二弹性件144例如为弹簧,但不以此为限制。第二弹性件144设置在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内,并抵靠位于通气管110的下端的弹性件承座146与第二密封件142。进而,第二密封件142的尺寸(如宽度或直径)小于内部通道114的尺寸(如宽度或直径),且内部通道114的尺寸(如宽度或直径)小于或等于开口部112的尺寸(如宽度或直径)。因此,第二密封件142能够伴随壳体的内部增减压而在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内移动而压接到第一密封件132来封闭呼吸口138或离开第一密封件132(详细移动方式如后续说明)。

藉由上述设置,当壳体内的温度上升,使得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膨胀而上升,即当壳体的内部增压时,如图2所示,第一密封件132压缩第一弹性件134而朝向通气盖120移动并离开开口部112,以开放第一单向阀130。同时,壳体内的正压也将第二密封件142往第一密封件132的方向推动,使得第二密封件142维持压接到第一密封件132。如此,在壳体的内侧的气体能够经由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通气管110与第二密封件142之间的间隙、开口部112、以及通气盖120上的通气孔122而流出通气装置100,进而流至壳体的外侧,如图2的虚线a1所示意的路径。

相对于此,当壳体内的温度降低,使得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收缩而降低,即当壳体的内部减压时,如图3所示,第二密封件142压缩第二弹性件144而朝向内部通道114内移动并离开第一密封件132,以开放第二单向阀140。同时,藉由壳体内的负压,第一密封件132的对应于开口部112的开关阀136开放来开启呼吸口138。如此,在壳体的外侧的气体能够经由通气盖120上的通气孔122、第一密封件132的呼吸口138、通气管110的开口部112、通气管110与第二密封件142之间的间隙、以及内部通道114而流入通气装置100,进而流至壳体的内侧,如图3的虚线a2所示意的路径。

由此可知,通气装置100不仅能够在壳体的内部增压时藉由开放第一单向阀130而开启开口部112,来将壳体的内侧的气体经由开口部112排出壳体的外侧,还能够在壳体的内部减压时藉由开放第二单向阀140与第一单向阀130上的开关阀136来开启呼吸口138,来将壳体的外侧的气体经由呼吸口138吸入壳体的内侧。进而,在第一单向阀130的第一密封件132上设置付带开关阀136的呼吸口138,并增设第二单向阀140以藉由第二密封件142来密封呼吸口138,能够避免从容易溅到水的油封(oilseal)等吸入水,从而能够防止水等进入通气装置100的内部。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中,通气管连通至壳体,通气盖覆盖通气管,第一单向阀设置在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开口部,且第二单向阀设置在通气管的内部通道并对应于第一单向阀。进而,第一单向阀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一密封件压接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单向阀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二密封件压接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当壳体的内部增压时,第一密封件压缩第一弹性件而朝向通气盖移动并离开开口部,以开放第一单向阀。当壳体的内部减压时,第二密封件压缩第二弹性件而朝向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第一密封件,以开放第二单向阀,且第一密封件的对应于开口部的开关阀开启来开放呼吸口。如此,第一单向阀用于开启或关闭通气管的内部通道,而第二单向阀用于开启或关闭第一单向阀。据此,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能够采用双重密封构造来防止水进入到壳体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