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支撑座及光学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59836发布日期:2022-02-26 01:5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支撑座及光学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一般涉及检测设备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支撑座及光学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对光学镜片的检测过程中,由于需要将设备的检测光路对准所要检测的镜片光轴,随着镜片口径的增大等情况,要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光学面型的测试,所以用于调节检测设备的支撑座是必不可少的。而现有的支撑座往往不能调节设备的转动角度,或采用回转轴结构实现,采用回转轴结构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适配设备后占用空间较大,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可调节支撑座,具体方案如下:
4.第一方面:
5.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支撑座,包括:
6.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用于固定检测设备;
7.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承载面,且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板下方;
8.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调节板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动作时,可带动所述第一调节板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轴线垂直于所述承载面;
9.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动作;
10.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
11.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为圆弧形,且以所述第一轴线为轴,并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12.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一侧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配合,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调节板上。
13.进一步,还包括:
14.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二调节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下方;
15.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调节板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动作时,可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板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
16.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动作。
17.进一步,还包括:
18.第三调节板,所述第三调节板设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底座之间;
19.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调节板通过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动作时,可带动所述第三调节板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
第一轴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20.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动作。
21.进一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第二调节板螺纹配合,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板抵接,另一端用于调节所述螺杆的位置。
22.进一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
23.第一丝杠,所述第一丝杠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24.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套于所述第一丝杠上,并与所述第一丝杠配合,所述第一滑套外侧与所述第二调节板固定连接;
25.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26.第一手轮,所述第一手轮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
27.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于所述第一丝杠上,所述第一轴承外侧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28.进一步,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
29.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30.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套于所述第二丝杠上,并与所述第二丝杠配合,所述第二滑套外侧与所述第三调节板固定连接;
31.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
32.第二手轮,所述第二手轮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
33.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于所述第二丝杠上,所述第二轴承外侧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34.进一步,所述第一导轨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的范围。
35.进一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
36.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固定于所述第三调节板上;
37.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一侧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配合,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调节板上。
38.进一步,所述第三传动组件还包括:
39.第三导轨,所述第三导轨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40.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一侧与所述第三导轨滑动配合,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三调节板上。
41.第二方面:
42.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检测设备,包括以上所述的可调节支撑座;所述光学检测设备用于检测光学镜片的面型指标。
4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44.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动作,使得固定于所述第一调节板上的所述第一滑块与固定于所述底座上的所述第一导轨之间发生滑动,从而使得固定于第一调节板上的检测设备沿所述第一轴线转过一定角度,这样的操作较为简便,也使得检测设备有更大的检测范围。
附图说明
4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46.图1为本技术可调节支撑座的立体图;
47.图2为图1所示的可调节支撑座中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的立体图;
48.图3为图1所示的可调节支撑座中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立体图;
49.图4为图1所示的可调节支撑座中第三传动组件和第三驱动组件的立体图;
50.图中标号:1,第一调节板;4,底座;11,第一导轨;12,第一滑块;2,第二调节板;3,第三调节板;13,螺杆;21,第一丝杠; 22,第一滑套;23,第一手轮;24,第一轴承;31,第二丝杠;32,第二滑套;33,第二手轮;34,第二轴承;110,限位块;25,第二导轨;26,第二滑块;35,第三导轨;36,第三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侧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5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侧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53.实施例1
54.请参考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支撑座,包括:
55.第一调节板1,所述第一调节板1用于固定检测设备;
56.底座4,所述底座4具有承载面,且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板1下方;
57.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调节板1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4上,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动作时,可带动所述第一调节板1 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轴线垂直于所述承载面;
58.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动作;
59.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
60.第一导轨11,所述第一导轨11为圆弧形,且以所述第一轴线为轴,并连接于所述底座4上;
61.第一滑块12,所述第一滑块12一侧与所述第一导轨11滑动配合,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调节板1上。
62.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动作,使得固定于所述第一调节板1 上的所述第一滑块12与固定于所述底座4上的所述第一导轨11之间发生滑动,从而使得固定于第一调节板1上的检测设备沿所述第一轴线转过一定角度,这样的操作较为简便,也使得检测设备有更大的检测范围。
63.其中在调节检测设备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调节支撑座还包括:
64.第二调节板2,所述第二调节板2固定于所述第一导轨11下方;
65.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调节板2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4上,所
述第二传动组件动作时,可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板2 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
66.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动作。
67.所述第二调节板2用于固定支撑所述第一导轨11,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下,所述第一调节板1在所述第一导轨11和所述第一滑块 12的作用下,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又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动作,并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板2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这样,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上的检测设备在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同时,又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移动,扩大了所述检测设备的可检测范围。
68.其中在调节检测设备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69.第三调节板3,所述第三调节板3设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底座4之间;
70.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调节板3通过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4上,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动作时,可带动所述第三调节板3 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71.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动作。
72.由于所述第三调节板3设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底座4之间,所述第二调节板2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4上,所述第三调节板3通过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4上。当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动作时,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三调节板3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这样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 上的检测设备在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又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同时又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所述检测设备的可检测范围。
73.其中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螺杆13,所述螺杆13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螺纹配合,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板1抵接,另一端用于调节所述螺杆13的位置。
74.如图2中所示,由于所述螺杆13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调节板2 上的螺纹孔并与所述第一调节板1抵接,另一端用于调节所述螺杆13 的位置。因此当调节所述螺杆13的另一端,使其向所述第一调节板1 靠近后,在所述螺杆13推动所述第一调节板1运动的过程中,所述螺杆13的一端始终抵接在所述第一调节板上,所述第一调节板1在所述第一导轨11、所述第一滑块12的带动下,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此时,所述螺杆13可滑动的与所述第一调节板1抵接。
75.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节板2上连接有与所述螺杆13配合的螺母,所述第一调节板1上连接有抵接件,用于被所述螺杆13抵接。
76.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有多个,并沿所述第一导轨11周向分布,这样所述第一调节板即可绕所述第一轴线顺时针调节,又可将其逆时针调节,从而扩大了所述检测设备的可检测范围。
77.其中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
78.第一丝杠21,所述第一丝杠21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79.第一滑套22,所述第一滑套22套于所述第一丝杠21上,并与所述第一丝杠21配合,所述第一滑套22外侧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固定连接;
80.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81.第一手轮23,所述第一手轮23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杠21的一端;
82.第一轴承24,所述第一轴承24套于所述第一丝杠21上,所述第一轴承24外侧连接于所述底座4上。
83.如图3中所示,当驱动所述第一手轮23时,所述第一手轮23带动所述第一丝杠21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滑套22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又由于与所述第一丝杠21配合的所述第一滑套22外侧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套22又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板2 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从而又带动所述第一调节板1上的检测设备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这样的调节方式较为简单,且可较为方便地实现检测设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双向位置调节。
84.其中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
85.第二丝杠31,所述第二丝杠31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86.第二滑套32,所述第二滑套32套于所述第二丝杠31上,并与所述第二丝杠31配合,所述第二滑套32外侧与所述第三调节板3固定连接;
87.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
88.第二手轮33,所述第二手轮33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杠31的一端;
89.第二轴承34,所述第二轴承34套于所述第二丝杠31上,所述第二轴承34外侧连接于所述底座4上。
90.如图4中所示,当驱动所述第二手轮33时,所述第二手轮33带动所述第二丝杠31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滑套32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又由于与所述第二丝杠31配合的所述第二滑套32外侧与所述第三调节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套32又带动所述第三调节板3 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从而又带动所述第一调节板1上的检测设备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这样的调节方式较为简单,且可较为方便地实现检测设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双向位置调节。
91.其中在调节所述第一调节板1可转动角度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轨11上设有限位块110,所述限位块110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滑块12可滑动的范围。
92.如图2中所示,当所述螺杆13在驱动所述第一调节板1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一滑块12在所述第一导轨11上滑动,将所述限位块110设于所述第一导轨11上,所述第一滑块12将在所述限位块110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滑动,因此所述第一调节板1上固定的检测设备也仅能在限定的角度内进行转动。这样,在所述第一轨道11不是完整的圆形时,所述第一滑块12不至于脱离所述第一轨道11。
93.其中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
94.第二导轨25,所述第二导轨25固定于所述第三调节板3上;
95.第二滑块26,所述第二滑块26一侧与所述第二导轨25滑动配合,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调节板2上。
96.如图3中所示,在所述第一手轮23的驱动下,所述第一丝杠21 带动所述第一滑套
22运动,所述第一滑套22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板2 运动,在所述第三调节板3上,沿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运动的第一方向同向的设置所述第二导轨25,并将所述第二滑块26固定在所述第二调节板2的下方,所述第二调节板2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更加平稳,对检测设备的支撑更加稳定。
97.优选地,所述第二导轨25和第二滑块26分别两个,且分设于所述第一丝杠21的两侧。
98.其中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动组件还包括:
99.第三导轨35,所述第三导轨35固定于所述底座4上;
100.第三滑块36,所述第三滑块36一侧与所述第三导轨35滑动配合,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三调节板3上。
101.如图4中所示,在所述第二手轮33的驱动下,所述第二丝杠31 带动所述第二滑套32运动,所述第二滑套32带动所述第三调节板3 运动,在所述底座4上,沿与所述第三调节板3运动的第二方向同向的设置所述第三导轨35,并将所述第三滑块36固定在所述第三调节板3的下方,所述第三调节板3在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时更加平稳,对检测设备的支撑更加稳定。
102.优选地,所述第三导轨35和第三滑块36分别两个,且分设于所述第二丝杠31的两侧。
103.实施例2
10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检测设备,包括以上所述的可调节支撑座;所述光学检测设备用于检测光学镜片的面型指标。
105.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