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弹橡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99182阅读:来源:国知局
,为了使回弹支座14与该弹簧盘17发生碰撞而不发出碰撞声(异常噪声),在弹簧盘17以及回弹支座14之间插装回弹橡胶21。因此,回弹橡胶21在弹簧盘17以及回弹支座14之间被强力压缩,产生较大弹性变形。回弹橡胶21正如其名,通过规定的橡胶状弹性体(橡胶)以环状成形。
[0062]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
[0063]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回弹橡胶21,相对于该橡胶21的半切截面形状(轴直角半切截面形状)中的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橡胶受压面24配置于径向内方侧,由此,当受到轴向的压缩负载时,该橡胶21以截面大致“ < ”字状产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以橡胶内径部22弯曲并且橡胶外径部23朝向径向外侧成山形地突出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在橡胶受压面24的径向外方侧设置有倾斜面25。
[0064]此外,回弹橡胶21的半切截面形状中的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为,将与该中心线O相比径向内方侧的部位的橡胶体积、和与该中心线O相比径向外方侧的部位的橡胶体积均分的线。因此,该中心线O实际上为环状,并且为圆筒面状的面。橡胶受压面24为该橡胶21中在轴向上最突出的部位(面),并且为与弹簧盘17或者回弹支座14接触从而受到轴向的压缩负载的部位(面)。橡胶内径部22为与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相比径向内方侧的部位。橡胶外径部23为与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相比径向外方侧的部位。
[0065]回弹橡胶21的形状或者截面形状的详情如下所述。
[0066]也就是说,首先,回弹橡胶21具备内径面21a、外径面21b以及轴向两端面21c。在轴向两端面21c中的最靠近径向内方侧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呈轴直角平面状的环状的受压面24。受压面24的径向宽度W1设定的比橡胶内径部22的径向宽度W2小。
[0067]另外,与橡胶内径部22的轴向宽度W3相比,外径面21b的轴向宽度W4小。在轴向两端面21c上,分别设置有从受压面24向外径面21b逐渐缩小轴向宽度的倾向的环状的倾斜面25。外径面21b形成为其轴向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最突出的截面圆弧形。倾斜面25形成为截面直线形,其径向宽度W5设定的比橡胶外径部23的径向宽度W6大。橡胶21的外径尺寸设定的比汽缸13的内径尺寸小。
[0068]另外,内径面21a横贯轴向全长形成为圆筒面状。橡胶21的内径尺寸设定的与活塞杆12的外径尺寸相等或者大致相等。
[0069]回弹橡胶2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整体在轴向上对称的形状。
[0070]如图2所示,上述构成的回弹橡胶21,如果安装于回弹弹簧机构11并且轴向的压缩负载产生作用的话,则如图3所示,该橡胶21以弯曲成截面“ < ”字状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以橡胶内径部22弯曲并且橡胶外径部23朝向径向外侧成山形地突出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如果变形量变大的话,则外径面21b的轴向中央部被按压于汽缸13的内径面。因此,根据橡胶21的这种变形姿势,由于先前以来易于被夹入回弹支座14以及汽缸13之间或者弹簧盘17以及汽缸13之间的径向间隙c的橡胶外径面21b的轴向端部21d,在“ < ”字变形的前后几乎未改变其位置,也并未接近回弹支座14以及汽缸13之间或者弹簧盘17以及汽缸13之间的径向间隙C,因此,能够抑制该橡胶外径面21c的轴向端部21d被夹入回弹支座14以及汽缸13之间或者弹簧盘17以及汽缸13之间的径向间隙c而损伤。
[0071]另外,由于在橡胶21的轴向两端面21c上,分别设置有从橡胶受压面24向橡胶外径面21b逐渐缩小橡胶21的轴向宽度的倾向的倾斜面25,因此,随着橡胶21被压缩,其相对于弹簧盘17或者回弹支座14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因此,能够使橡胶21的变形姿势稳定化。
[0072]第二实施例(图4至图6)…
[0073]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回弹橡胶21,相对于该橡胶21的半切截面形状(轴直角半切截面形状)中的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橡胶受压面24配置于径向内方侧,同时,在橡胶内径部22上设置有凹部26,由此,当受到轴向的压缩负载时,该橡胶21以截面大致“ < ”字状产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以橡胶内径部22弯曲并且外径部23朝向径向外侧成山形地突出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在橡胶受压面24的径向外方侧设置有倾斜面25。
[0074]回弹橡胶21的半切截面形状中的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为,将与该中心线O相比径向内方侧的部位的橡胶体积、和与该中心线O相比径向外方侧的部位的橡胶体积均分的线。因此,该中心线O实际上为环状,并且为圆筒面状的面。橡胶受压面24为该橡胶21中在轴向上最突出的部位(面),并且为与弹簧盘17或者回弹支座14接触从而受到轴向的压缩负载的部位(面)。橡胶内径部22为与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相比径向内方侧的部位。橡胶外径部23为与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相比径向外方侧的部位。
[0075]回弹橡胶21的形状或者截面形状的详情如下所述。
[0076]也就是说,回弹橡胶21具备内径面21a、外径面21b以及轴向两端面21c。在轴向两端面21c中的最靠近径向内方侧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呈轴直角平面状的环状的受压面24。受压面24的径向宽度W1设定的比橡胶内径部22的径向宽度W2小。
[0077]另外,与橡胶内径部22的轴向宽度W3相比,外径面21b的轴向宽度W4小。在轴向两端面21c上,分别设置有从受压面24向外径面21b逐渐缩小轴向宽度的倾向的环状的倾斜面25。外径面21b形成为其轴向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最突出的截面圆弧形。倾斜面25形成为截面直线形,其径向宽度W5设定的比橡胶外径部23的径向宽度W6大。橡胶21的外径尺寸设定的比汽缸13的内径尺寸小。
[0078]另外,在内径面21a上设置有环状的凹部26。凹部26的径向宽度(深度)w7设定的比受压面24的径向宽度W1小。凹部26的轴向宽度w 8设定的与外径面21b的轴向宽度W4相等或者大致相等。在内径面21a中的凹部26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圆筒面状的平坦面27。平坦面27的轴向宽度《9设定的与倾斜面25的轴向宽度w 1(|相等或者大致相等。橡胶21的内径尺寸设定的与活塞杆12的外径尺寸相等或者大致相等。
[0079]回弹橡胶2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整体在轴向上对称的形状。
[0080]如图5所示,上述构成的回弹橡胶21,如果安装于回弹弹簧机构11并且轴向的压缩负载产生作用的话,则如图6所示,该橡胶21以弯曲成截面“ < ”字状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以橡胶内径部22弯曲并且橡胶外径部23朝向径向外侧成山形地突出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如果变形量变大的话,则外径面21b的轴向中央部被按压于汽缸13的内径面。因此,根据橡胶21的这种变形姿势,由于先前以来易于被夹入回弹支座14以及汽缸13之间或者弹簧盘17以及汽缸13之间的径向间隙c的橡胶外径面21b的轴向端部21d,在“ < ”字变形的前后几乎未改变其位置、也并未接近回弹支座14以及汽缸13之间或者弹簧盘17以及汽缸13之间的径向间隙C,因此,能够抑制该橡胶外径面21c的轴向端部21d被夹入回弹支座14以及汽缸13之间或者弹簧盘17以及汽缸13之间的径向间隙c而损伤。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在橡胶内径部22上设置有凹部,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橡胶21更加易于以“〈”字状产生变形。
[0081]另外,由于在橡胶21的轴向两端面21c上,分别设置有从橡胶受压面24向橡胶外径面21b逐渐缩小橡胶21的轴向宽度的倾向的倾斜面25,因此,随着橡胶21被压缩,其相对于弹簧盘17或者回弹支座14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因此,能够使橡胶21的变形姿势稳定化。
[0082]第三实施例…
[0083]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回弹橡胶21,相对于该橡胶21的半切截面形状(轴直角半切截面形状)中的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橡胶受压面24配置于径向内方侧,由此,当受到轴向的压缩负载时,该橡胶21以截面大致“〈”字状产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以橡胶内径部22弯曲并且橡胶外径部23朝向径向外侧成山形地突出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在橡胶受压面24的径向外方侧设置有倾斜面25,并且也在橡胶受压面24的径向内方侧设置有倾斜面28。
[0084]回弹橡胶21的半切截面形状中的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为,将与该中心线O相比径向内方侧的部位的橡胶体积、和与该中心线O相比径向外方侧的部位的橡胶体积均分的线。因此,该中心线O实际上为环状,并且为圆筒面状的面。橡胶受压面24为该橡胶21中在轴向上最突出的部位(面),并且为与弹簧盘17或者回弹支座14接触从而受到轴向的压缩负载的部位(面)。橡胶内径部22为与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相比径向内方侧的部位。橡胶外径部23为与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相比径向外方侧的部位。
[0085]回弹橡胶21的形状或者截面形状的详情如下所述。
[0086]也就是说,回弹橡胶21具备内径面21a、外径面21b以及轴向两端面21c。在轴向两端面21c中的与上述橡胶体积的径向中心线O相比径向内方侧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呈轴直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