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5783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涉及一种用于水工隧洞工程的逆止阀。它包括阀体、活塞和端盖,端盖顶部与阀体底部连接,水流通道包括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阀体上安装有活塞安装孔和水流通道,端盖上安装有第三排水孔和凸台,活塞上端位于第一排水孔内并能对第二排水孔的进水口进行封堵,活塞下端位于活塞安装孔内并与活塞安装孔形成轴肩限位,活塞下端与凸台之间安装有弹簧。本发明解决了水工隧洞工程环境中由于腐蚀性、泥沙堵塞、可溶盐析出等影响逆止阀使用寿命的难题,将逆止阀中的水流通道与逆止阀内部的工作机构分离,并可保持弹簧的干燥性,从而增强了逆止阀工作的耐久性。
【专利说明】
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工隧洞工程的逆止阀,具体的说是一种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
【背景技术】
[0002]在水工隧洞工程中,为了减小围岩中的水压力,通常在围岩中打排水孔引流地下水,同时为了防止隧洞中的水通过排水孔进入围岩体中,就需要在排水孔中安装逆止阀以限制地下水只能从围岩中流入隧洞,而不能从隧洞流入围岩体中。
[0003]虽然现有的逆止阀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升降式逆止阀和旋启式逆止阀等),但是现有逆止阀内部的工作机构(使活塞上下运动的机构)并没有与水流通道内的水分离。
[0004]由于围岩中的水常混合有腐蚀性盐和大量泥沙,且地下水中易析出可溶盐,故当人们将现有的逆止阀应用于水工隧洞环境时,现有的逆止阀在水工隧洞环境中工作常常会发生腐蚀、堵塞等现象,从而使影响逆止阀的使用寿命,甚至会使逆止阀失去作用。若逆止阀失去作用或不能正常工作,将会使得围岩中的水不能正常宣泄,进而引起围岩中水压力过高,导致围岩发生破裂,这将严重威胁到隧洞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包括阀体和活塞,阀体上安装有位于阀体下端的活塞安装孔,和能使阀体顶部和阀体底部连通的水流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盖,端盖顶部与阀体底部连接,所述水流通道包括与阀体顶部连接的第一排水孔,和与第一排水孔连通并与阀体底部连接的第二排水孔,所述端盖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排水孔连通的第三排水孔,和位于活塞安装孔内的凸台,所述活塞上端位于第一排水孔内并能对第二排水孔的进水口进行封堵,活塞下端位于所述活塞安装孔内并与活塞安装孔形成轴肩限位,活塞下端与凸台之间安装有位于活塞安装孔内的弹簧,所述活塞上端与第一排水孔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圈,活塞下端与活塞安装孔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凸台与活塞安装孔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三密封圈。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水孔呈竖直布置,且第一排水孔、活塞安装孔和凸台呈同轴布置。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塞上端的直径与第一排水孔的直径相同,活塞下端的直径与活塞安装孔的直径相同,凸台的直径与活塞安装孔的直径相同。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排水孔包括第二横向排水孔和第二竖向排水孔,第二竖向排水孔呈竖直布置,第二横向排水孔一端与第一排水孔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排水孔连通,第三排水孔与第二竖向排水孔同轴,第二横向排水孔、第二竖向排水孔和第三排水孔的直径相同。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台和端盖为一体式结构。
[0011]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制造,解决了水工隧洞工程环境中由于腐蚀性、泥沙堵塞、可溶盐析出等影响逆止阀耐久性的难题,将逆止阀中的水流通道与逆止阀内部的工作机构分离,并可保持弹簧的干燥性,从而增强了逆止阀工作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0014]图中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第三密封圈,2-活塞,3_水流通道,41-第一排水孔,42-第二排水孔,421-第二横向排水孔,422-第二竖向排水孔,43-第三排水孔,5-端盖,6-凸台,7-弹簧,8-活塞安装孔,9-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发明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16]参阅附图可知: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9、活塞2和端盖5,端盖5顶部与阀体9底部连接,阀体9上安装有位于阀体9下端的活塞安装孔8,和能使阀体9顶部和阀体9底部连通的水流通道3,所述水流通道3包括与阀体9顶部连接的第一排水孔41,和与第一排水孔41连通并与阀体9底部连接的第二排水孔42,所述端盖5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排水孔42连通的第三排水孔43,和位于活塞安装孔8内的凸台6,所述活塞2上端位于第一排水孔41内并能对第二排水孔42的进水口进行封堵,活塞2下端位于所述活塞安装孔8内并与活塞安装孔8形成轴肩限位,活塞2下端与凸台6之间安装有位于活塞安装孔8内的弹簧7,所述活塞2上端与第一排水孔41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圈11),活塞2下端与活塞安装孔8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12,所述凸台6与活塞安装孔8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三密封圈13。
[0017]所述第一排水孔41呈竖直布置,且第一排水孔41、活塞安装孔8和凸台6呈同轴布置。所述活塞2上端的直径与第一排水孔41的直径相同,活塞2下端的直径与活塞安装孔8的直径相同,凸台6的直径与活塞安装孔8的直径相同。
[0018]所述第二排水孔42包括第二横向排水孔421和第二竖向排水孔422,第二竖向排水孔422呈竖直布置,第二横向排水孔421—端与第一排水孔4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排水孔422连通,第三排水孔43与第二竖向排水孔422同轴,第二横向排水孔421、第二竖向排水孔422和第三排水孔43的直径相同。
[0019]优选的,所述凸台6和端盖5为一体式结构。
[0020]本发明的干湿分离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
[0021]步骤1:当第一排水孔41内有水流,且水流对活塞2上端的压力大于弹簧7对活塞2底端的推力时,活塞2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
[0022]步骤2:当活塞2向下移动至第二横向排水孔下方时,第一排水孔41和第二排水孔42连通,此时水流通道3处于连通状态,第一排水孔41内的水流能够从阀体9顶端流入到阀体9底端,从而实现逆止阀的排水功能;
[0023]步骤3:当第一排水孔41内没有水流,或第一排水孔41内的水流对活塞2上端的压力小于弹簧7对活塞2底端的推力时,活塞2在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0024]步骤4:当活塞2向上移动至第二横向排水孔421上方时,活塞2上端将第二排水孔42的进水口堵住,此时水流通道3处于封闭状态,第三排水孔43内的水流或端盖5下端的水流不能从阀体9底端流入到阀体9顶端,从而实现逆止阀的单向流通功能。
[0025]由于水流通道3与弹簧7的分离,故水中含有的腐蚀性物质、泥沙和析出的可溶性盐等不会与弹簧7相接触,能够保证弹簧7不被腐蚀或堵塞,从而提高了逆止阀的使用寿命。
[0026]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主权项】
1.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包括阀体(9)和活塞(2),阀体(9)上安装有位于阀体(9)下端的活塞安装孔(8),和能使阀体(9)顶部和阀体(9)底部连通的水流通道(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盖(5),端盖(5)顶部与阀体(9)底部连接,所述水流通道(3)包括与阀体(9)顶部连接的第一排水孔(41),和与第一排水孔(41)连通并与阀体(9)底部连接的第二排水孔(42),所述端盖(5)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排水孔(42)连通的第三排水孔(43),和位于活塞安装孔(8)内的凸台(6),所述活塞(2)上端位于第一排水孔(41)内并能对第二排水孔(42)的进水口进行封堵,活塞(2)下端位于所述活塞安装孔(8)内并与活塞安装孔(8)形成轴肩限位,活塞(2)下端与凸台(6)之间安装有位于活塞安装孔(8)内的弹簧(7),所述活塞(2)上端与第一排水孔(41)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圈(11),活塞(2)下端与活塞安装孔(8)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12),所述凸台(6)与活塞安装孔(8)侧壁之间安装有第三密封圈(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孔(41)呈竖直布置,且第一排水孔(41)、活塞安装孔(8)和凸台(6)呈同轴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上端的直径与第一排水孔(41)的直径相同,活塞(2)下端的直径与活塞安装孔(8)的直径相同,凸台(6)的直径与活塞安装孔(8)的直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孔(42)包括第二横向排水孔(421)和第二竖向排水孔(422),第二竖向排水孔(422)呈竖直布置,第二横向排水孔(421)—端与第一排水孔(4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排水孔(422)连通,第三排水孔(43)与第二竖向排水孔(422)同轴,第二横向排水孔(421 )、第二竖向排水孔(422)和第三排水孔(43)的直径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6)和端盖(5)为一体式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水工隧洞工程用干湿分离式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6)和端盖(5)为一体式结构。
【文档编号】E21F16/02GK105840888SQ201610303904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0日
【发明人】周辉, 刘海涛, 胡大伟, 卢景景, 胡明明, 高阳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