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阀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65087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结构过于复杂和过大体积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0027]图3和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动陶瓷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是本实用新型静陶瓷片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是本实用新型动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是本实用新型静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3]标号说明
[0034]壳体1,容纳空间11,限位凸座12,底座2,座体21,热进水口 211,冷进水口 212,混合出水口 213,隔套22,动陶瓷片3,动陶瓷片热进水通孔31,动陶瓷片冷进水通孔32,动陶瓷片混合出水通孔33,静陶瓷片4,静陶瓷片热进水通孔41,静陶瓷片冷进水通孔42,静陶瓷片混合出水通孔43,卡槽44,第一旋调组件5,动阀体51,旋调块511,卡块512,静阀体52,限位滑槽521,限位凹槽522,第二旋调组件6,推动部件61,螺杆611,传动螺母612,凸型座613,卡簧614,阀杆62,弹性回复原件7,热敏元件8,密封胶垫9,滑动垫片10,柱栓20。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温控阀芯,包括:
[0036]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一容纳空间11 ;
[0037]底座2,所述底座2套接在壳体1底端,底座2开设热进水口、冷进水口和混合出水口 ;具体的,底座2包括座体21,座体21与壳体1底端对接,座体21开设热进水口 211、冷进水口 212和混合出水口 213,从座体混合出水口 213的周缘向上延伸出一隔套22。
[0038]动陶瓷片3和静陶瓷片4,所述动陶瓷片3和静陶瓷片4均套接在壳体1的容纳空间内,动陶瓷片3与底座2对接,动陶瓷片3和静陶瓷片4紧配合;所述动陶瓷片3和静陶瓷片4均相对底座2的热进水口 211开设热进水通孔,均相对底座2的冷进水口 212开设冷进水通孔,均相对底座2的混合出水口 213开设混合出水通孔;所述底座的热进水口 211、静陶瓷片的热进水通孔41和动陶瓷片的热进水通孔31依次连通构成热进水通道,所述底座的冷进水口 212、静陶瓷片冷进水通孔42和动陶瓷片的冷进水通孔32依次连通构成冷进水通道,所述动陶瓷片的混合出水通孔33、静陶瓷片的混合出水通孔43和底座的混合出水口 213依次连通构成混合出水通道,动陶瓷片上方的容纳空间11将热进水通道、冷进水通道和混合出水通道相互连通,使得热水从热进水通道流入经容纳空间11进入混合出水通道,而冷水从冷进水通道流入经容纳空间11进入混合出水通道,冷水和热水在容纳空间11与混合出水通道的交接处混合,隔套22套接在静陶瓷片4的混合出水通孔和动陶瓷片的混合出水通孔中,隔套22保证热进水通道与混合出水通道之间、冷进水通道与混合出水通道之间隔离,避免冷热水从其他途径流入,而且隔套22还便于动陶瓷片3和静陶瓷片4在容纳空间11内的定位,即将动陶瓷片3和静陶瓷片4套接在隔套22上便可;以及
[0039]第一旋调组件5和第二旋调组件6,所述第一旋调组件5以可沿轴向方向转动的方式套接且限位固定在壳体1顶部的容纳空间11,第一旋调组件5的底部与动陶瓷片3卡接,第一旋调组件5的上端从壳体的容纳空间11伸出且与壳体1顶端对接,第一旋调组件5还开设供第二旋调组件6套接的通孔;
[0040]具体的,所述第一旋调组件包括动阀体51和静阀体52,动阀体51和静阀体52均开设通孔,动阀体51以可沿轴向方向转动的方式套接且限位固定在壳体1顶部的容纳空间,请参阅图7和8,动阀体51下端形成至少两个卡块512,动陶瓷片3的外周面对应动阀体5的卡块512开设卡槽44,动阀体51通过卡块512与卡槽44的配合与动陶瓷片3卡接,动阀体51的上端与壳体1顶端对接;所述静阀体固设于动阀体的通孔内;
[0041 ] 第二旋调组件包括推动部件61、阀杆62和弹性回复元件7,所述推动部件61以可轴向滑动的方式套接在第一旋调组件6的通孔内,阀杆62以可轴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在混合出水通道内,阀杆62顶部与推动部件61抵接,阀杆62底部位于底座2的混合出水口 213处且阀杆62可插入底座的混合出水口 213,阀杆62插入混合出水口 213时,阀杆62与混合出水口 213侧壁之间存在间隙;阀杆62底部位于底座的混合出水口处;所述弹性回复元件7套置于阀杆上,弹性回复元件7的底部弹性抵接在座体的混合出水口 613周缘,弹性回复原件7的顶部弹性抵接在阀杆62上端,即阀杆62的下端由弹性回复原件7提供弹性支撑。
[0042]本实施例中,第二旋调组件的推动部件61包括螺杆611和传动螺母612,螺杆611和传动螺母612均套接在静阀体52的通孔内,螺杆611上端从静阀体52的通孔伸出,螺杆611下端与传动螺母612上端螺接,传动螺母611下端与阀杆62上端抵接;
[0043]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螺母612的螺孔下端滑动套接一凸型座613,阀杆62顶部抵接在凸形座613底部;传动螺母612内还设置一弹性回复元件7,弹性回复元件7下端弹性套接在凸型座613上,弹性回复元件7上端弹性套接在螺杆611上,通过可在传动螺母612内滑动的凸形座613推动阀杆62的滑动,避免阀杆62下压时过紧而损坏元器件,即转动螺杆611,传动螺母612下移,推动阀杆62下移,当阀杆62上的弹性回复元件7弹性回复力大于凸形座613所受摩擦力(凸形座613与传动螺母612之间的摩擦力)和弹性力(传动螺母612内的弹性回复元件7对凸形座613的弹性力)之和时,凸形座向上滑动,以此使凸形座613与阀杆62之间受力平衡;
[0044]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所述阀杆62上端由上至下还依次套接一柱栓20和一热敏元件8,阀杆62上的弹性回复元件7上端弹性抵接在热敏元件8上;柱栓20顶部与静阀体52下端抵接且柱栓20顶部与静阀体52下端留有供冷水和热水通过的缝隙,柱栓20底部与隔套22顶部抵接,柱栓20的通孔将冷进水通道与混合出水通道连通,将热进水通道与混合出水通道连通,因此冷水和热水由柱栓20的通孔进入其下方的混合出水通道内混合,当水温过高是热敏元件8膨胀将柱栓20通过与混合出水通道隔断,避免过热的水从混合出水口 213出来,防止烫伤,柱栓还具有防止静阀体52下压导致热敏元件8被损坏的作用。所述传动螺母612上的弹性回复元件7和阀杆62上的弹性回复元件7均优选为弹簧;所述螺杆611上端还插接—^簧614,卡簧614下侧抵在静阀体52通孔顶部的周缘上,卡簧614防止螺杆旋入过度。
[0045]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和9,动阀体51上端形成两个相对的旋调块511,静阀体52外周面对应两个旋调块511形成限位滑槽521,静阀体52套接在动阀体51的通孔使旋调块511与限位滑槽521转动配合,旋调块511可在限位滑槽521内旋转有限角度,在一般水龙头的流量调控中旋调角度都不易过大或者无限制,动阀体51只需转动该有限角度就能够实现出水流量调节,便于使用者对水温调节操作的掌控。
[0046]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