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气输送管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1360发布日期:2018-09-14 21:39阅读:7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输送管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氮气输送管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氮气输送主要采用运输车运输液氮的方法,每天需通过液体槽车运输上百吨液氮产品,同时每天氮气产品放空量为几万方,这样既造成公司液体槽车运输量增加,也造成氮气产品浪费,且液氮供气压力不稳定,要人工操作,对于运输距离较近的情况,可采用管道供气给客户,但氮气压力低,需压缩后才能供给客户,且现有的空气压缩机会对氮气产生污染,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供气稳定、可降低成本和减少人工劳动强度的氮气输送管道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氮气输送管道系统,包括气源、氮气压缩机、放空阀、回流阀和截止阀A;所述气源出口连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出口端与氮气压缩机的进气端连接;所述氮气压缩机的出气端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的出口与截止阀A的进口连接,截止阀A的出口连接有第三管道,第三管道的出口与用气装置连接;所述回流阀的进口端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一管道连接,其出口端通过管道与第三管道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的氮气压缩机为多级压缩机。

作为优选地,所述的氮气压缩机上设有密封气进口端,密封气进口端通过管道与第二管道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截止阀B,截止阀B位于第四管道进口端与氮气压缩机进口端之间,从氮气输送端调节压力,保证管道内压力稳定。

作为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管道上通过管道连接有放空阀,放空阀的出口端与大气相通,可排出管道系统内的杂质气体,保证氮气的纯净,放空阀的出口端还可连接分析仪,分析仪可检测氮气的纯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摒弃传统的液氮罐输送方式,采用管道输送氮气,减少运输成本,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并通过氮气压缩机对氮气升压,升压后的气体会经过具有调节和截断功能的截止阀,通过截止阀的调节保证氮气压力稳定,当输出的氮气压力过高时,会通过回流阀返回第一管道,具有稳定压力和过载保护的作用;氮气压缩机的密封气体来自升压后的管道氮气,既避免空气进入压缩机对氮气产生污染,也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源,2-第一管道,3-截止阀B,4-回流阀,5-氮气压缩机,6-密封气进口端,7-第二管道,8-截止阀A,9-放空阀,10-第三管道,11-用气装置,12-第四管道,13-一级出气口,14-二级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氮气输送管道系统,包括气源1、氮气压缩机5、放空阀9、回流阀4和截止阀A8;所述气源1出口连接有第一管道2,第一管道2的出口端与氮气压缩机5的进气端连接,通过氮气压缩机5对氮气升压;所述氮气压缩机5的出气端连接有第二管道7,第二管道7的出口与截止阀A8的进口连接,截止阀A8的出口连接有第三管道10,第三管道10的出口与用气装置11连接,通过截止阀A8的调节保证氮气压力稳定;所述回流阀4的进口端通过第四管道12与第一管道2连接,其出口端通过管道与第三管道10连接,当输出的氮气压力过高时,会通过回流阀4返回第一管道,稳定压力并防止过载。

氮气压缩机5为多级压缩机,见图1,以二级压缩机为例,与第一管道2出口端连接的压缩机进气端为一级出气口,与第二管道7的进口连接的压缩机出气端为二级出气口,一级出气口13与二级进气口14通过管道连接;氮气压缩机5上设有通过管道与第二管道7连接的密封气进口端6,氮气压缩机5所需的密封气体来自管道内的氮气,既避免空气污染氮气,也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第一管道2上设置有截止阀B3,截止阀B3位于第四管道12进口端与氮气压缩机5进口端之间,从从氮气输送端调节压力,保证管道内压力稳定;放空阀9的进口端通过管道与第二管道7连接,其出口端与大气相通,排出管道系统内杂质气体,其出口端还可与分析仪连接,检验氮气的纯度。

工作时,启动氮气压缩机5,微开截止阀B3,压力稳定在15KPa,全开放空阀9,氮气进入压缩机,经多级压缩后通过放空阀9放空置换管道系统内不合格氮气,用专用的分析仪分析氮气纯度,氮气纯度合格后,全开截止阀A8,缓慢关闭放空阀9,直至放空阀9全关,根据氮气压缩机排气压力缓慢关闭截止阀A8,待氮气压缩机排气压力升到0.65MP并稳定后,停止关截止阀A8,氮气进入用气装置11,供气操作完成;在供气过程中,如果排气压力超过0.7MPa,回流阀4则自动打开,氮气进入第一管道2,当压力降至0.65MPa时,回流阀4自动关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内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