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2135发布日期:2018-06-08 20:27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



背景技术:

食用油类灌装线可以灌装各类油品,如菜籽油、花生油、豆油等,该类灌装机是针对油类物料专门开发研制的灌装机械,可实现人工操作和无人化操作的灵活配置。

现在一般厂家使用的食用油类灌装线存在功能性较少只能适用单一的灌装瓶型号,缺少回吸功能导致出现油品滴漏现象,灌装计量不精准导致灌装容量不一致,灌装高度不可调节,缺少自动化灌装及输送功能导致依赖人工操作过多等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存在功能性较少只能适用单一的灌装瓶型号,缺少回吸功能导致出现油品滴漏现象,灌装计量不精准导致灌装容量不一致,灌装高度不可调节,缺少自动化灌装及输送功能导致依赖人工操作过多的问题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

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包括:机体、机箱盖、回吸桶、导柱座、传感器、控制台、支架、传送带、滑块、导柱、调节块、气缸、油罐、流量计量阀、探测杆、注油嘴、夹板、紧固螺栓、进油口;所述机箱盖设置在机体的一侧,且机箱盖与机体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回吸桶设置在机体的一侧,且回吸桶与机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座设置在机体的一侧,且导柱座与机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传感器设置在导柱的上部,且传感器与导柱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控制台设置在机体的一侧,且控制台与机体通过螺丝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支架设置在机体的中间位置,且支架与机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传送带设置在支架的中间,且传送带与支架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滑块设置在气缸的一端,且滑块与气缸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设置在导柱座与滑块的中间,且导柱与导柱座及滑块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调节块与夹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设置在导柱的两侧;所述气缸设置在机体的上部两侧,且气缸与机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油罐设置在机体的顶部,且油罐与机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流量计量阀设置在油罐的底端,且流量计量阀与油罐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探测杆设置在传感器的上部,且探测杆与传感器通过电性方式相连接;所述注油嘴设置在调节块的底部,且注油嘴与调节块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油罐的一端,且进油口与油罐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所述机体为长方形状,且机体的两侧设置有滑块的滑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所述回吸桶上设置有真空发生器,且回吸桶与注油嘴通过油管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所述传感器上设置有调节螺栓,且传感器与导柱通过螺纹拧接方式固定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所述滑块设置有两处,且滑块与机体的滑槽呈过渡配合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所述调节块的一侧设置有导柱的预留槽,且调节块内部设置有内螺纹。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所述传送带设置有步进电机,且传送带的步进电机与传感器通过电性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所述油罐为圆桶状,且油罐的底端设置有多个对接法兰口。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通过设置传感器与探测杆,利用探测杆与传感器的配合使用使该装置可兼容多种灌装瓶型号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通过设置传送带,利用传送带上的步进电机接受传感器信号使该装置具备自动灌装及输送的优点。

3、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通过设置导柱,使传感器与调节块在导柱上可根据不同灌装瓶型号进行左右调节移动,使该装置具备可调节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通过设置回吸桶,利用回吸桶的真空系统,使注油嘴里的食用油回吸至回油桶中,防止食用油滴漏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通过设置流量计量阀,利用流量计量阀使该装置具备灌装容量控制精确的优点。

6、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通过设置滑块,利用气缸带动滑块作上下直线运行,使该装置具备可高度调节的优点。

7、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检测功能性强可兼容多种灌装瓶型号,回吸功能防止出现油品滴漏现象,灌装计量精准保证灌装容量一致,具备灌装高度可调节功能,全自动灌装及输送功能实现全自动化且减少人工操作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油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计量阀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体1、机箱盖2、回吸桶3、导柱座4、传感器5、控制台6、支架 7、传送带8、滑块9、导柱10、调节块11、气缸12、油罐13、流量计量阀14、探测杆501、注油嘴1101、夹板1102、紧固螺栓1103、进油口1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包括:机体1、机箱盖2、回吸桶3、导柱座 4、传感器5、控制台6、支架7、传送带8、滑块9、导柱10、调节块11、气缸 12、油罐13、流量计量阀14、探测杆501、注油嘴1101、夹板1102、紧固螺栓 1103、进油口1301;机箱盖2设置在机体1的一侧,且机箱盖2与机体1通过合页相连接;回吸桶3设置在机体1的一侧,且回吸桶3与机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导柱座4设置在机体1的一侧,且导柱座4与机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传感器5设置在导柱10的上部,且传感器5与导柱10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控制台6设置在机体1的一侧,且控制台6与机体1通过螺丝拧接方式相连接;支架7设置在机体1的中间位置,且支架7与机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传送带8设置在支架7的中间,且传送带8与支架7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滑块9设置在气缸12的一端,且滑块9与气缸12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导柱10设置在导柱座4与滑块9的中间,且导柱10 与导柱座4及滑块9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调节块11与夹板1102通过紧固螺栓1103固定设置在导柱10的两侧;气缸12设置在机体1的上部两侧,且气缸 12与机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油罐13设置在机体1的顶部,且油罐 13与机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流量计量阀14设置在油罐13的底端,且流量计量阀14与油罐13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探测杆501设置在传感器5的上部,且探测杆501与传感器5通过电性方式相连接;注油嘴1101设置在调节块11的底部,且注油嘴1101与调节块11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进油口1301设置在油罐13的一端,且进油口1301与油罐1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机体1为长方形状,且机体1的两侧设置有滑块9的滑槽。

具体的,回吸桶3上设置有真空发生器,且回吸桶3与注油嘴1101通过油管相连接。

具体的,传感器5上设置有调节螺栓,且传感器5与导柱10通过螺纹拧接方式固定相连接。

具体的,滑块9设置有两处,且滑块9与机体1的滑槽呈过渡配合设置。

具体的,调节块11的一侧设置有导柱10的预留槽,且调节块11内部设置有内螺纹。

具体的,传送带8设置有步进电机,且传送带8的步进电机与传感器5通过电性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油罐13为圆桶状,且油罐13的底端设置有多个对接法兰口。

具体使用方法与作用:

使用该装置时,将该装置放至食用油生产线的所需位置,通过进油口1301 与输油管道相连接,将灌装瓶放至传送带8的表面进行传送,当灌装瓶移动至探测杆501检测范围时,通过传感器5控制输送带8的步进电机停止运行,同时气缸12带动滑块9下落至注油嘴1101与灌装瓶口的合适位置,由流量计量阀14将油罐13内的食用油通过油管连接注油嘴1101灌装进灌装瓶内,当注油嘴1101停止灌装后由回吸桶3的真空发生器的回吸原理使注油嘴1101内的残留油品回吸至回吸桶内放至出现滴漏问题,在进行其它型号灌装瓶进行灌装时,可对传感器5与调节块11及夹板1102通过紧固螺栓1103在导柱10上调节出所需灌装瓶间隔距离。本装置配合灌装瓶压盖机及封装机等其它食用油制造设备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用油类制造生产线。

综上所述:该一种全自动食用油类灌装线,通过设置传感器与探测杆,解决了该装置无法兼容多种灌装瓶型号的问题;通过设置传送带,解决了该装置无法实现自动灌装及输送的问题;通过设置导柱,解决了该装置对灌装间隔无法调节的问题;设置回吸桶,解决了该装置容易出现油品滴漏的问题;通过设置流量计量阀,解决了该装置灌装计量不精准导致灌装容量不一致的问题;通过设置滑块,解决了该装置多灌装高度无法调节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