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2830发布日期:2018-09-11 17:57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高粘度的液体由于粘度很高会与储液桶的内壁之间产生较强的吸附能力,一般的吸取液体的装置无法使得粘结在储液桶内壁上的液体顺利进入吸液结构中,因此,传统的针对高粘度的液体往往需要在一般的吸取过程后,再采取对于储液桶内壁的液体的刮取使得液体从储液桶的内壁上掉落至储液桶的底壁而方便吸取,这样的操作由于需要分段进行,影响整体的运作效率。因此设计对于高粘度的液体使其在吸取的过程中即能使得液体从储液桶的内壁上掉落至储液桶的底壁而方便吸取能够改善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以解决高粘度的液体在吸取的过程中同步可以刮液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包括:

吸液机构,包括适于伸入储液桶内的吸液管、设于所述吸液管顶部的活塞泵,以及穿套设在所述吸液管底部的环形盖板组件;所述环形盖板组件适于与储液桶的开口密封以在储液桶内腔形成密封腔且该环形盖板组件还适于沿着所述储液桶的内腔壁纵向移动;以及

升降驱动机构,包括穿套在所述吸液管顶部的升降板和设于所述升降板底部的一组对称的升降驱动器;所述活塞泵位于所述升降板的顶端面上。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盖板组件包括与所述吸液管相连的基板、周向设于所述基板的外周边沿上的第一弹性环,以及周向设于所述第一弹性环的外周边沿上的第二弹性环;

所述基板中心处同轴设有适于吸液管穿过的通孔;

所述第一弹性环和第二弹性环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环、第一弹性环与基板形成金字塔形的台阶状结构。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吸液管的底部套设有一环形套接柱;所述环形套接柱与所述基板固连。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上设有一进气孔和一出气孔;

所述进气孔和出气孔均与设于所述升降板上的通气管相连;

所述通气管上配置有一进气阀和一出气阀。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驱动器采用驱动气缸;

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板相连。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活塞泵相连的适于调节活塞泵压力的压力调节阀。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泵的出液口设有一油水分离器。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升降驱动器旁侧的控制柜;

所述控制柜上纵向间隔设有若干个感应开关;

所述升降板上设有一与所述升降驱动器平行的联动板;

所述联动板通过一连接板与适于穿过若干个感应开关的折板相连。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与所述升降板之间设有一对连接柱。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结构设计巧妙,通过吸液管结合环形盖板组件,使得吸液管从储液桶内吸取液体的同时,由于环形盖板适于与储液桶的开口密封以在储液桶内腔形成密封腔且该环形盖板组件还适于沿着所述储液桶的内腔壁纵向移动,因此环形盖板能起到对于储液桶内腔壁的刮液作用,进而使得本发明的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可以实现在吸取高粘度液体的同时具备对于储液桶内腔壁的刮液功能,大大提高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在供给过程中运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中:吸液管101、活塞泵102、环形套接柱103、压力调节阀105、油水分离器107、连接柱110、储液桶200、升降板301、升降驱动器303、联动板305、折板307、连接板308、基板401、第一弹性环403、第二弹性环405、进气孔406、出气孔408、进气阀410、出气阀412、控制柜500、感应开关502。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包括:吸液机构和升降驱动机构。

吸液机构,包括适于伸入储液桶200内的吸液管101、设于吸液管101顶部的活塞泵102,以及穿套设在吸液管101底部的环形盖板组件;活塞泵102与吸液管101贯通。环形盖板组件适于与储液桶200的开口密封以在储液桶200内腔形成密封腔且该环形盖板组件还适于沿着储液桶200的内腔壁纵向移动。

本实施例的储液桶200可选采用圆柱体结构,还可选采用上大下小的圆锥体结构,本实施例不作绝对限定。

升降驱动机构,包括穿套在吸液管101顶部的升降板301和设于升降板301底部的一组对称的升降驱动器303;活塞泵102位于升降板301的顶端面上。可选的,升降驱动器303采用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板301相连。

具体的,环形盖板组件包括与吸液管101相连的基板401、周向设于基板401的外周边沿上的第一弹性环403,以及周向设于第一弹性环403的外周边沿上的第二弹性环405;基板401中心处同轴设有适于吸液管101穿过的通孔;第一弹性环403和第二弹性环405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采用弹性材料有利于实现环形盖板组件与储液桶200内壁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保证了活塞泵102在吸液过程中的吸液效果。

可选的,当储液桶200采用上大下小的圆锥体结构时,基板401适于与储液桶200的底壁契合,即基板401的直径约等于储液桶200的底壁的直径。第二弹性环405、第一弹性环403与基板401形成金字塔形的台阶状结构。通过设计的台阶状的结构,使得环形盖板组件随着升降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沿着储液桶200的内壁纵向下降的过程中,第二弹性环405首先相对于第一弹性环403下翻,随着环形盖板组件的继续下降,第一弹性环403相当于基板401下翻,从而使得整体的环形盖板组件随着上大下小的圆锥体结构的储液桶200的内腔直径的变化不断调整,以确保环形盖板组件与储液桶200的内腔的开口形成密封的腔体。

具体的,吸液管101的底部套设有一环形套接柱103;环形套接柱103与基板401固连。

基板401上设有一进气孔406和一出气孔408;进气孔406和出气孔408均与设于升降板301上的通气管相连;通气管上配置有一进气阀410和一出气阀412。具体的,排气阀的作用为,当开始吸液之前,打开排气阀,将储液桶200内多余空气排出,排气阀关闭,活塞泵102打开,开始出液。进气阀410的作用为,当停止吸液后,打开进气阀410,向储液桶200内注入空气,便于升降驱动气缸带动活塞上升,升降驱动气缸上升至最高点后,人工更换储液桶200。

为了随着储液桶200内的液体量的减少自动切换不同的压力以适应压力的变化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还包括与活塞泵102相连的适于调节活塞泵102压力的压力调节阀105。

为了提高活塞泵102的出液口排出的液体的纯净度,在活塞泵102的出液口设有一油水分离器107。

为了智能化控制本实施例中涉及的进气阀410、排气阀和压力调节阀105等,本实施例的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还包括一位于升降驱动器303旁侧的控制柜500,控制柜500内这有与进气阀410、排气阀和压力调节阀105等均电性连接的控制器。

为了智能化感应升降板301的上升和下降的进程,控制柜500上纵向间隔设有若干个感应开关502;升降板301上设有一与升降驱动器303平行的联动板305;联动板305通过一连接板308与适于穿过若干个感应开关502的折板307相连。若干个感应开关502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即通过不同的感应开关502采集的信号即可判断对应的升降板301的行程。

为了提高基板401在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基板401与升降板301之间设有一对连接柱110。

本实施例的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具体的实施方式为:将储液桶200放置于环形盖板组件的正下方,然后打开升降驱动器303,使得升降驱动器303的活塞杆下降,带动升降板301下降,在升降板301下降的过程中,使得环形盖板组件盖合在储液桶200内腔的开口处,在储液桶200内腔形成密封的腔体。准备打开活塞泵102吸液之前,打开排气阀,将储液桶200内多余空气排出,然后排气阀关闭,活塞泵102打开,开始吸液。在吸液的过程中,升降驱动器303的活塞杆继续下降,带动升降板301持续下降,在升降板301下降的过程中,环形盖板组件对于储液桶200的内腔上粘附的高粘度的液体形成刮液作用,即实现本发明的高粘度液体供给装置在吸液的过程中同时起到刮液的作用,以确保储液桶200内腔壁的高粘度的液体掉落储液桶200内腔中,便于吸液管101的吸取。当控制柜500上的感应开关502采集到升降板301下降到位后,即表示储液桶200内的液体吸取完毕后,即需要停止吸液,此时,关闭活塞泵102,打开进气阀410,向储液桶200内注入空气,便于升降驱动气缸带动活塞上升,升降驱动气缸上升至最高点后,人工更换储液桶20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