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

文档序号:5931474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稠化剂是高分子化合物,溶于酸液中后,能使酸液产生很高的粘度,其原因是(1)高分子化合物本身的体积很大,在溶液中扩散时其阻力也大,且其阻力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2)高分子化合物的溶剂化作用束缚了大量的自由液体,使其流动性受到进一步限制;(3)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导致其粘度上升,若使用交联剂将线状结构的高分子变成网状结构,则其粘度会剧增。稠化酸的主要技术特点是在酸液中加入稠化剂后,使之成为亲液溶胶而降低的扩散速度,从而达到缓速的目的。另外,随着体系粘度的变化,也改善了酸化液的降滤失性能和泵送时的摩擦阻力,而残酸粘度的适当提高则改善了酸液对固体残渣的悬浮和携带性能。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稠化酸及其施工工艺开始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一种新的油、 气增产技术。目前,常用的酸液稠化剂大致可分为三类生物聚合物类、纤维素类、合成聚合物类。其中以合成聚合物中的聚丙烯酰胺(PAM)类产品的研究和应用最多。生物聚合物类稠化剂生物聚合物类主要包括黄原胶,胍胶,羟丙基胍胶等。黄原胶在一定的温度下具有良好的增稠性能,耐剪切性能。它的不足之处是易受细菌的降解,使用时必须加入杀菌剂。 胍胶类稠化剂主要是用甲醛,间苯二酚进行交联后的稠化剂。未交联的胍胶类稠化剂增稠能力不强,使用温度低。交联后的胍胶类稠化剂增稠能力很强,与盐相溶性好。唯一不足是易受酶的作用而破胶或降解。生物聚合物类增稠剂一般只能在60°C以下温度条件下使用, 经改性后也仅达70°C左右,所以其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因而用量相对较少。胍胶及其衍生物过去是常用的酸液增稠剂,现在已很少使用,在近期发展的品种中也很少。纤维素类稠化剂纤维素稠化剂主要是纤维素的改性产品,如羧甲基纤维素(CMC)、羟乙基纤维素 (HEC)、羧甲基羟乙基纤维素(CMHEC),其中以CMHEC的增稠能力最强,悬砂性能好,低滤失, 残渣少,但纤维素类稠化剂易受霉菌和生物酶降解。因此一般在加入杀菌剂、低温、低剪切速率下使用。合成聚合物类稠化剂合成聚合物类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相比,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且增稠能力强,对细菌不敏感,悬砂能力强,对地层伤害小。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比较多,其合成产品主要包括 丙烯酰胺类、乙烯类和交联聚合物类。丙烯酰胺类传统的油田用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由于耐高温、抗盐和抗剪切
3能力欠佳,只能通过相应的改性,才能满足酸化施工的要求。经改性后的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稠、耐酸、耐高温、抗剪切、抗盐等性能,被广泛用作酸液增稠剂。大多数的改性产品是丙烯酰胺和阳离子单体或阴离子单体的聚合物。例如,丙烯酰胺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的聚合物,可用于盐酸、氢氟酸或二者混合物的增稠。实验表明, 在79°C条件下,由聚丙烯酰胺配制的酸液不仅粘度明显下降,还生成海绵状的残渣,而由该聚合物配制的酸液仍能保持粘度,且不生成残渣。乙烯类聚合物乙烯类聚合物同样广泛用作酸液增稠剂及用于其它增产措施。尽管在品种数量、用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不及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但也是一类有潜力可挖的聚合物增稠剂。其中聚乙烯吡咯烷酮共聚物是应用较早的一种稠化剂,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及剪切稳定性。交联聚合物采用交联聚合物,即稠化剂与交联剂配合使用,也是酸液增稠的一种有效途径。交联剂的加入有两种方式一是配制酸液时加入,使酸液粘度因交联反应而进一步提高;二是制备聚合物稠化剂时加入,以提高稠化剂的酸溶性,进而增强稠化效果。添加交联聚合物配制的酸液粘度相当高,一般都达到冻胶状态,因此一般要配有破胶剂使用。由于天然聚合物的性能不理想,其实际应用受到限制,用量也相对减少;对天然聚合物进行改性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性能。但合成聚合物类稠化剂可以提高稠化剂的抗温性能和抗盐性能,因此开发合成聚合物具有迫切的需要,这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共聚合反应对单体的纯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进行反应前需对即将参加反应的单体进行提纯。提纯的目的是除去原料单体中混有的阻聚剂和一些杂质单体,以免因为这些杂质的存在对聚合反应产生不良的影响,使聚合产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各种有机化合物和许多无机化合物在电磁波的红外区域都产生不同特征的吸收光谱,因此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物质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当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吸收的辐射能量可以激发分子中的电子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或增加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对于某一种物质分子来说,它只能吸收某些特征频率的辐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判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红外光谱在聚合物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为聚合物的化学性质、 立体结构、构象等方面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信息,红外光谱在鉴定聚合物的主链结构、取代基的位置,双键的位置、侧链结构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该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能快速分析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且分析精度高,所需时间短,操作简单,利于推广。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酸液稠化剂样品备用;(b)将酸液稠化剂样品进行多次提纯后,烘干;(c)将烘干的酸液稠化剂样品与一定量的溴化钾混合后磨成粉末状,然后压片制样;(d)最后对聚合产品作红外分析;(e)借助于红外光谱手册,分析合成产品的红外光谱图。所述步骤(b)中,通过无水乙醇将酸液稠化剂样品溶解进行提纯。所述步骤(d)中,通过红外光谱仪对聚合产品作红外分析。所述红外光谱仪为岛津IR-440型红外光谱仪。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快速分析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且分析精度高,所需时间短,操作简单,利于推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本发明涉及的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a)制备酸液稠化剂样品备用;(b)将酸液稠化剂样品进行多次提纯后,烘干;(c)将烘干的酸液稠化剂样品与一定量的溴化钾混合后磨成粉末状,然后压片制样;(d)最后对聚合产品作红外分析;(e)借助于红外光谱手册,分析合成产品的红外光谱图。所述步骤(b)中,通过无水乙醇将酸液稠化剂样品溶解进行提纯。所述步骤(d)中,通过红外光谱仪对聚合产品作红外分析。所述红外光谱仪为岛津IR-440型红外光谱仪。上述方法能快速分析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且分析精度高,所需时间短, 操作简单,利于推广。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酸液稠化剂样品备用;(b)将酸液稠化剂样品进行多次提纯后,烘干;(c)将烘干的酸液稠化剂样品与一定量的溴化钾混合后磨成粉末状,然后压片制样;(d)最后对聚合产品作红外分析;(e)借助于红外光谱手册,分析合成产品的红外光谱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b)中,通过无水乙醇将酸液稠化剂样品溶解进行提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d)中,通过红外光谱仪对聚合产品作红外分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光谱仪为岛津IR-440型红外光谱仪。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该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方法包括制备酸液稠化剂样品备用;将酸液稠化剂样品进行多次提纯后烘干;将烘干的酸液稠化剂样品与一定量的溴化钾混合后磨成粉末状,然后压片制样;最后对聚合产品作红外分析;借助于红外光谱手册,分析合成产品的红外光谱图等步骤。本发明能快速分析酸液稠化剂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且分析精度高,所需时间短,操作简单,利于推广。
文档编号G01N21/35GK102478506SQ201010567530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2日
发明者刘筱筱 申请人:刘筱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