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80007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筒冲砂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压裂增产措施中,现有的压裂液携砂性能评价标准中仅有静动态沉降实验,以及大型裂缝模拟实验。前者实验简单,可信度低,后者实验设备庞大,费用昂贵,现场应用价值低;另外,清水冲砂已经逐渐被新的液体代替,如何评价液体的冲砂性能也是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和问题,提供一种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其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包括泵(I)、流量计(2)和内筒(3)、外筒(4)、支撑剂、出口(6)、储液罐(7),泵(I)和内筒(3)之间用直径IOmm管连接,出口(6)和储液罐(7)之间用直径IOmm管连接,内筒(3)插在外筒(4)内,内筒(3)底端深入到外筒(4)底部,夕卜筒(4)底部盛放支撑剂(5)。所述的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所述储液罐(7)的出口(8)在储液罐(7)的中部或者中部以上部位。本实用新型借用·井筒冲砂原理,由不同内径的圆筒(3)和圆筒(4)组成,压裂液经过内筒流向外筒底部,再带动外筒底部的支撑剂由外筒向上流出。通过对比携带的支撑剂高度,以及底部静态的支撑剂体积可以简单快速的评价压裂液携砂能力。对于压裂液现场快速评价给以了简单可操作的实用方法。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参考图1,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包括泵(I)、流量计(2)和内筒(3)、外筒(4)、支撑剂(5)、出口(6)、储液罐(7),泵(I)和内筒(3)之间用直径IOmm管连接,出口(6)和储液罐(7)之间用直径IOmm管连接,内筒(3)插在外筒(4)内,内筒(3)底端深入到外筒(4)底部,外筒(4)底部盛放支撑剂(5);开动泵I使待测液体循环,液体在测量仪中经内筒(3)向下流动,冲带支撑剂转向经外筒(4)向上流动,经出口(6)回流到储液罐(7)中,动态平衡中可读取支撑剂的高度和静态的支撑剂剩余高度。调节泵的功率,在不同的流量下读取测量仪中支撑剂(5)的动态高度。[0011]应用案例:评价液体包括:清水、0.20%瓜胶(未交联)、0.20%GRF_1H。实验方法:将5L液体倒入储液罐7,连接好管线,调节泵I的功率,使流量计2读数分别为0.3t/h、0.5t/h、0.8t/h。在上述流量下读取支撑剂5的高度h,数据如表I。表I实验数据:
权利要求1.一种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泵(I)、流量计(2)和内筒(3)、外筒(4)、支撑剂(5)、出口(6)、储液罐(7),泵(I)和内筒(3)之间用直径IOmm管连接,出口(6)和储液罐(7 )之间用直径IOmm管连接,内筒(3 )插在外筒(4 )内,内筒(3 )底端深入到外筒(4)底部,外筒(4)底部盛放支撑剂(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7)的出口(8)在储液(7)的中 部或者中部以上部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流体携砂能力测量装置,包括泵(1)、流量计(2)和内筒(3)、外筒(4)、支撑剂(5)、出口(6)、储液罐(7),泵(1)和内筒(3)之间用直径10mm管连接,出口(6)和储液罐(7)之间用直径10mm管连接,内筒(3)插在外筒(4)内,内筒(3)底端深入到外筒(4)底部,外筒(4)底部盛放支撑剂(5)。本实用新型借用井筒冲砂原理,由不同内径的圆筒(3)和圆筒(4)组成,压裂液经过内筒流向外筒底部,再带动外筒底部的支撑剂由外筒向上流出。通过对比携带的支撑剂高度,以及底部静态的支撑剂体积可以简单快速的评价压裂液携砂能力。
文档编号G01N11/04GK203132950SQ20132012059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5日
发明者刘通义, 黄趾海, 陈光杰, 赵众从, 戴秀兰, 张立峰 申请人:成都佰椿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