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参数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53454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液体参数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参数测量系统。该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包括:Taylor气泡流产生装置;可视测量微管,其具有一微通道,该微通道的前端与Taylor气泡流产生装置相连通;相机,设置于可视测量微管的径向外围;以及液膜厚度测量装置,设置于可视测量微管的径向外围。其中,Taylor气泡流产生装置生成待测液体的Taylor气泡流,该Taylor气泡流流经可视测量微管的微通道,液膜厚度测量装置测量微通道内气泡周边初始液膜厚度δ0,相机捕捉微通道内气泡流动的多个瞬时图像。本发明基于Taylor两相流这同一个物理现象同时得到被测液体的动力粘度μ1和表面张力σ,不需要对不同的参数分别进行测量,操作步骤更简便。
【专利说明】液体参数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测量仪器/仪表【技术领域】,尤其设及一种液体参数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粘度、表面张力是液体的主要物性参数,是石油化工、医药等工业领域检测的重要 参数。粘度与表面张力的测量在科研、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测量液体 粘度的方法有毛细管法、旋转柱法等。测量表面张力的方法有最大气泡压力法、气泡幅频当 量法等。
[0003] 毛细管法测定液体粘度的理论基础是化iseulle定律,即通过测量液体在一定压 差作用下流经一定长度的毛细管所用的时间,来计算粘度。毛细管法操作繁琐,用秒表记录 时间会带来主观性误差,大大降低测量精度,不适合在线快速测量。
[0004] 2004年,Si化er等研制了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微型毛细管粘度计(Si Aer Z. H., Tan Y. P.,Wen P.F. A Microtube Viscometer with a Thermostat. Experiments in Fluids,2004,36(4) ;586-592),其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装置通过装有CCD的立体显微镜 监测液滴流经毛细管的流速,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液体压力和温度进行监测, 转换后的=路信号均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进而计算液体的粘度值。根据 化gen-Poiseuille方程,液体粘度可由下式计算;

【权利要求】
1. 一种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Taylor气泡流产生装置; 可视测量微管(107),其具有一微通道,该微通道的前端与所述Taylor气泡流产生装 置相连通; 相机(110),设置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的径向外围;以及 液膜厚度测量装置(109),设置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的径向外围; 其中,所述Taylor气泡流产生装置生成待测液体的Taylor气泡流,该Taylor气泡流 流经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的微通道,所述液膜厚度测量装置(109)透过可视测量微管 测量微通道内气泡周边初始液膜厚度S^,所述相机(110)透过可视测量微管捕捉微通道内 气泡流动的多个瞬时图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Taylor气泡流产生装 置包括:驱动件,注射器(102),压缩气源和第一三通管(106); 所述驱动件顶住所述注射器(102)的活塞芯杆的后端;所述第一三通管(106)的第一 接口连接至所述注射器(102)的出口,其第三接口连接至所述压缩气源的出口,其第二接 口作为Taylor气泡流的出口; 所述注射器(102)注入被测液体;所述驱动件推动所述注射器(102)的活塞芯杆运动, 挤压待测液体流出,进入第一三通管(106);该待测液体与压缩气源流出的气体在第一三 通管(106)内混合,形成Taylor气泡流,由所述第一三通管(106)的第二接口输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 (101)〇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Taylor气泡流产生装 置还包括: 第一调节阀(103),设置于所述注射器(102)的出口与所述第一三通管(106)的第一接 口之间;和/或 第二调节阀(105),设置于所述压缩气源和所述第一三通管(106)的第三接口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Taylor气泡流产生装 置包括: 压缩气源; 储液器(203),其压力口连接至所述压缩气源的出口;以及 第二三通管(206),其第一接口连接至所述储液器(203)的液体出口,其第三接口连接 至所述压缩气源的出口,其第二接口作为Taylor气泡流的出口; 其中,所述压缩气源内的气体将所述储液器(203)内的待测液体压入所述第二三通管 (206),该待测液体与压缩气源流出的气体在第二三通管(206)内混合,形成Taylor气泡 流,由所述第二三通管(206)的第二接口输出。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Taylor气泡流产生装 置还包括: 第三调节阀(202),设置于所述压缩气源的出口与所述储液器(203)的压力口之间; 第四调节阀(204),设置于所述储液器(203)的液体出口与第二三通管(206)的第一接 口之间; 第五调节阀(205),设置于所述第二三通管(206)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调节阀(202) 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气源 为压缩气瓶(104)或气泵。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上与所 述相机(110)、液膜厚度测量装置(109)相对的外壁面为平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的微通 道的横截面呈具有两条及以上对称轴的轴对称形状。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的微通 道的横截面为: 圆形,其直径小于I. 5mm; 方形,其当量直径小于I. 5mm;或 矩形,其宽高比W/D彡20,且高度D彡0? 5mm〇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的微 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可视测量微管: 为外方内圆的透明玻璃管,或 包括:微方管;位于微方管内的微圆管,及填充于所述微方管和微圆管之间的填充介 质;其中,所述微方管和微圆管的材料相同,所述填充介质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微方管材料 的折射率之差小于0.1。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数据采集及分析装置(113),与所述相机(110)和液膜厚度测量装置(109)相连接,其 利用所述相机(110)捕捉气泡流动的多个瞬时图像得到气泡的表观流速Ub,进而利用可视 测量微管(107)的微通道的内径D、待测液体的密度P1、气泡周边初始液膜厚度S^、气泡 的表观流速Ub计算待测液体的动力粘度yjP/或表面张力〇。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及分析装 置(113)根据以下计算公式计算待测液体的动力粘度&和/或表面张力 〇 :
其中^几^"^^^^为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丨⑴了彡的微通道的横截面形状相关的 参数。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 的微通道为圆形微通道,其内径小于1. 5_,所述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如下: a= 0,b= 0? 67,c= 3. 13,d= 0? 504,e= 0? 352 m= 0. 672,n= 0. 589,p= 0. 629。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 的微通道为方形微通道,其当量直径小于1. 5_,所述计算公式中,气泡周边初始液膜厚度 SC1为方形微通道边角处的微液膜厚度,即S1。。,各参数的取值如下: a= 0. 243,b= 2. 43,c= 7. 28,d= 0,e= 0. 255,p= 0. 215。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 的微通道为高宽高比的矩形微通道,其宽高比W/D彡20,且高度D彡0. 5mm, 其中,所述韦伯数We和雷诺数Re的计算式中,所述微通道的内径D为该矩形微通道的 水力直径Dh:
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如下:a= 0,b= 0. 67,c= 3. 13,d= 0. 504,e= 0. 352,m=0. 672,n= 0. 589,p= 0. 629。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及分析装 置(113)中: 当动力粘度U1和表面张力〇其中之一未知时,通过一组Taylor气泡流的测量值依 据所述计算公式计算未知参数;或 当动力粘度U1和表面张力?均未知时,通过两组不同的Taylor气泡流的测量值构 建关于所述计算公式的方程组,通过求解该方程组计算动力粘度U1和表面张力〇。
18. 根据权利要求1至6、8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液膜厚度测量装置的测量精度大于〇.IUm;所述相机(110)的拍摄速率不小于1000帧/ 秒。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膜厚度测量装置 (109)为激光共焦距位移测量计或椭偏仪。
20. 根据权利要求1至6、8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参数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 温度传感器(111、112),设置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的微通道的前端和/或后端; 和/或 回收容器(108),连接于所述可视测量微管(107)的微通道的后端。
【文档编号】G01N13/02GK104502240SQ201410785514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7日
【发明者】姜玉雁, 郭朝红, 王涛, 孙彦红, 唐大伟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