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04866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测试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架、安装于支撑架上的第一路板、第一路架、安装于第一路架上并且用于支撑第一路架的若干支撑柱、设于支撑架下方的连接架、枢接于连接架上的支撑车轮、倾斜设置的第二路板、支撑第二路板的第二路架、倾斜设置的第三路板、支撑第三路板的第三路架、第四路板和第四路架;第一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路架和第三路架间隔设置于第一路架的第一端,且第二路架和第三路架均与第一路架的第一端枢接。通过第一路板、第二路板、第三路板和第四路板形成坡道路面,而设置连接架和支撑车轮,可以移动该坡道路面,从而可以方便地测试车辆的爬坡性能。
【专利说明】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测试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道路行驶测试是汽车性能测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征是在销售环节,尽管汽车上标有各车的动力性能,但却不与道路驾驶测试直观,且非专业人士也不一定能了解汽车各动力性能所表示的含义。普通的交通道路一般较为平整。对于有些车辆来说有时还需要测试其爬坡性能,倾斜行驶性能,前后轮的驱动性能,坑洼路、阶梯路的通过性能等。
[0003]现有爬坡性能测试一般是将车辆开至有坡度的道路上,然后进行爬坡性能测试。然而这种道路一般是固定在某处,使得测试极为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车辆爬坡性能测试一般是在某处固定的道路上,测试极不方便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并用于供车辆行驶的第一路板、与所述支撑架配合支撑所述第一路板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一路架、安装于所述第一路架上并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路架的若干支撑柱、设于所述支撑架下方并用于支撑该支撑架的连接架、枢接于所述连接架上的支撑车轮、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并用于供车辆一侧车轮行驶的第二路板、支撑所述第二路板的第二路架、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并用于供车辆另一侧车轮行驶的第三路板、支撑所述第三路板的第三路架、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的第四路板和支撑所述第四路板的第四路架;所述第二路架和所述第三路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路架和所述第三路架均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枢接,所述第四路架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枢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还竖直安装有用于固定支撑该支撑架的若干第一液压缸,每一所述第一液压缸包括第一缸体和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缸体中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缸体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
[0007]具体地,所述连接架包括枢轴和连接所述枢轴与所述支撑架的连接板,所述支撑车轮枢接于所述枢轴上。
[0008]具体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支撑杆和横向设于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若干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支撑杆固定相连。
[0009]具体地,所述第一路架包括配合设于所述第一路板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撑梁和横向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一支撑横梁,所述第一支撑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相连;所述第一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路板呈阶梯状。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路板包括由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朝向该第一路架中部方向并且倾斜向上的第一段、由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朝向该第一路架中部方向并且倾斜向上的第二段和连接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三段。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所述第四路板与水平方向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能够供所述第四路架搭接的过渡路架,所述过渡路架设于所述第四路架远离所述第一路架的一端,且所述过渡路架靠近所述第四路架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相对另一端的高度;所述过渡路架上安装有过渡路板,所述过渡路板与水平方向夹角小于所述第四路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四路架绕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转动的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包括第二缸体和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二缸体中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缸体与所述支撑架枢接,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第四路架枢接。
[0015]通过第一路板、第二路板、第三路板和第四路板形成坡道路面,而第一路板通过第一路架被支撑在支撑架上,第二路板通过第二路架与第一路架相连,第三路板通过第三路架与第一路架相连,第四路板通过第四路架与第一路架相连,而支撑架通过连接架和支撑车轮支撑,从而可以移动支撑架,进而移动第一路板、第二路板、第三路板和第四路板,即移动形成的坡道路面,从而可以方便地测试车辆的爬坡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的仰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1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中过渡路架及过渡路板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包括支撑架60、第一路板91、第一路架10、若干支撑柱16、连接架70、支撑车轮73、第二路板92、第二路架20、第三路板93、第三路架30、第四路板94和第四路架40。支撑架60水平设置。连接架70设于支撑架60的下方,用于支撑该支撑架60,具体地,可以将支撑架60与连接架70相连。支撑车轮73枢接在连接架70上,从而实现移动支撑架60。第一路架10用于支撑第一路板91,其通过若干支撑柱16支撑在支撑架60上,支撑柱16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支撑架60和第一路架10固定相连。第一路板91用于供车辆行驶通过,其安装在第一路架10上。第一路架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3和第二端14。第二路板92位于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并且倾斜设置,用于供车辆一侧的车轮行驶通过;第三路板93也位于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并且也倾斜设置,用于供车辆另一侧的车轮行驶通过。第二路板92和第三路板93间隔设置在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第二路架20用于支撑第二路板92,第三路架30用于支撑第三路板93 ;第二路架20枢接在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第三路架30也枢接在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并且第二路架20和第三路架30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二路架20的相对较高的一端与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枢接,第三路架30的相对较高的一端与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枢接。第四路板94位于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并且倾斜设置,用于供车辆行驶通过。第四路架40用于支撑第四路板94,并且枢接在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具体为第四路架40的相对较高的一端与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枢接。
[0023]当第二路架20的相对较低端支撑于地面或其它支撑物上,第三路架30的相对较低端支撑于地面或其它支撑物上,即可以使第二路板92和第三路板93配合形成供车辆行驶通过的坡道路面。第四路架40的相对较低端支撑于地面或其它支撑物上,则也可以使第四路板94形成供车辆行驶通过的坡道路面。从而车辆可以从第二路板92与第三路板93上爬坡行驶至第一路板91上,然后再从第四路板94下坡,而驶离该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反过来,也可以从第四路板94爬坡行驶至第一路板91上,然后再从第二路板92与第三路板93下坡驶离该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以对车辆进行爬坡性能测试和下坡制动性能测试。
[0024]另外,第一路板91通过第一路架10被支撑在支撑架60上,第二路板92通过第二路架20与第一路架10相连,第三路板93通过第三路架30与第一路架10相连,第四路板94通过第四路架40与第一路架10相连,而支撑架60通过连接架70和支撑车轮73支撑,从而可以移动支撑架60,进而移动第一路板91、第二路板92、第三路板93和第四路板94,即移动形成的坡道路面,从而可以方便地测试车辆的爬坡性能。
[0025]具体地,连接架70包括枢轴71和连接枢轴71与支撑架60的连接板72,支撑车轮73枢接于枢轴71上。支撑车轮73可以为多个,并且成对设置,每对支撑车轮73对应一个连接架70,每对支撑车轮73分别枢接在枢轴71的相对两端。通过多个支撑车轮73以更好地支撑起支撑架60。
[0026]具体地,支撑架60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支撑杆61和横向设于两根支撑杆61之间的若干连接横梁62,连接横梁6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根支撑杆61固定相连。使用支撑杆61和连接横梁62制成支撑架60,结构简单,用材少,成本低。进一步地,连接横梁62上还可以设置支撑板96,以便存放物品。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架60还可以为一整块板体。
[0027]进一步地,支撑架60的底部还竖直安装有若干第一液压缸81。第一液压缸81用于固定支撑该支撑架60。每一第一液压缸81包括第一缸体811和滑动安装于第一缸体811中的第一活塞812,第一缸体811固定于支撑架60的底部。当需要移动支撑架60时,第一液压缸81和第一活塞812收缩,使支撑车轮73着地,以便移动;当需要固定住支撑架60时,第一活塞812伸出,抵顶住地面,以防止支撑架60移动。进一步地,第一活塞812的下端还设有顶板813,以增加第一活塞812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支撑架60能更固定地支撑在地面上。第一缸体811可以与连接横梁62固定相连,也可以与支撑杆61固定相连。本实施例中,是在连接横梁62底部连接一固定板63,将第一缸体811与该固定板63相连。
[0028]具体地,第一路架10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梁11和横向设于两个第一支撑梁11之间的第一支撑横梁12,第一支撑横梁1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梁11相连;第一路板91安装于第一支撑横梁12上。两个第一支撑梁11配合设于第一路板91相对两侧。通过第一支撑梁11和第一支撑横梁12配合支撑住第一路板91。第一路板91可以为一整块,也可以为两块分别供车辆两侧的车轮通行,侧间隔设置在第一支撑横梁12上。当第一路板91为两块时,两个第一支撑梁11则位于两块第一路板91的相对外侧。当然,此种情况,也可以每块第一路板91均对两个第一支撑梁11及若干第一支撑横梁12,即每块第一路板91对应一个第一路架10,通过两个第一路架10支撑两块第一路板91。
[0029]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4,第一路板91包括第一段911、第二段912和第二段913。第一段911为第一路板91的靠近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的一段,其由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朝向该第一路架10中部方向并且倾斜向上设置。第二段912为第一路板91的靠近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的一段,其由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朝向该第一路架10中部方向并且倾斜向上设置。第三段913连接第一段911与第二段912。这种设计,可以使第一路板91的第一段911和第二段912分别形成上坡道和下坡道,使车辆在第一路板91上通过时可以实现爬坡和下坡,并且也方便与第二路板92、第三路板93以及第四路板94之间的过渡。相应的第一路架10的第一支撑梁11也对应分别多段,分别对应第一路板91的第一段911、第二段912和第三段913。
[0030]进一步地,第一路板91的第一段91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小于其第二段91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第四路板94与水平方向夹角大于或等于第一路板91的第二段91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这样可以使车辆在第一路板91上行驶,并经第四路板94驶离时,下坡道相对较陡的坡道。车辆在由第一路板91行驶,再到第四路板94,可以形成翻车效果,以测试车辆在该极限状态下的稳定、安全和制动性能。具体地,第一路板91的第一段91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ct 一般取值为10?30度,第一路板91的第二段912与水平方向夹角β一般取35?50度。优先地,第一路板91的第三段913可以朝向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的方向倾斜,以方便车辆从第一路板91的第一段911向其第二段912过渡。
[0031]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具体地,第二路架20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第二支撑梁21和横向设于两根第二支撑梁21之间的第二支撑横梁22,其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二支撑梁21固定相连。第二支撑横梁22可以为多根。两根第二支撑梁21分别位于第二路板92的相对两侧,第二支撑横梁22横向支撑第二路板92。
[0032]具体地,第三路架30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第三支撑梁31和横向设于两根第三支撑梁31之间的第三支撑横梁32,其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三支撑梁31固定相连。第三支撑横梁32可以为多根。两根第三支撑梁31分别位于第三路板93的相对两侧,第三支撑横梁32横向支撑第三路板93。
[0033]进一步地,第二路板92呈阶梯状。从而可以用来测试车辆的一侧车轮爬台阶的能力。当然,第三路板93也可以呈阶梯状。以测试车辆爬台阶的能力。
[0034]具体地,第四路架40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第四支撑梁41和横向设于两根第四支撑梁41之间的第四支撑横梁42,其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根第四支撑梁41固定相连。第四支撑横梁42可以为多根。两根第四支撑梁41分别位于第四路板94的相对两侧,第四支撑横梁42横向支撑第四路板94。本实施例中,第四路板94为两块,对应的第四路架40为两个,分别支撑两块第四路板94。两块第四路板94间隔设置在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分别供车辆的两侧车辆通行。在其它实施例中,第四路板94也可以为一整块,第四路架40也为一个。当然,还可以是第四路架40为一个,第四路板94为两块,间隔设置在第四路架40的相对两侧。
[0035]请参阅图3,图4和图5,进一步地,该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还包括能够供第四路架40搭接的过渡路架50,过渡路架50设于第四路架40远离第一路架10的一端,且过渡路架50靠近第四路架40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相对另一端的高度;过渡路架50上安装有过渡路板95,过渡路板95与水平方向夹角小于第四路板9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第四路架40远离第一路架10的一端可以搭接在过渡路架50上,以便车辆从第四路板94下坡时能平稳经过渡路板95过渡至地面。当第四路板94的倾角较大时,车辆从第四路板94下坡,行至平路面时,可能会擦伤车辆的前端,通过过渡路板95的平缓过渡,可以防止擦伤车辆。
[0036]过渡路架50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支架51和连接两个支架51的连接梁52,两个支架51竖直设置。连接梁52为多根,并且用来支撑过渡路板95。本实施例中,过渡路板95为两块,且间隔设置在过渡路架50上,分别用于供车辆的左右两侧的车轮通过。两个支架51分别位于两块过渡路板95的相对外侧。在其它实施例中,过渡路板95也可以为一整块板。
[0037]同理,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也可以设置一过渡路架50,以便第二路架20远离第一路架10的一端和第三路架30远离第一路架10的一端搭接。
[0038]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进一步地,该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第四路架40绕第一路架10的第二端14转动的第二液压缸82,第二液压缸82包括第二缸体821和滑动安装于第二缸体821中的第二活塞822,第二缸体821与支撑架60枢接,第二活塞822与第四路架40枢接。设置第二液压缸82,可以方便调节第四路架40的倾斜角度,即可以方便调节第四路板94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方便将第四路架40搭接在过渡路架50上。同时,在移动支撑架60及第四路架40时,可以通过第二液压缸82推动第四路架40远离第一路架10的一端离开地面,方便移动。具体地,可以在支撑架60底部设置连接座64,在第四路架40上设置连接块45,将第二液压缸82的第二缸体821与连接座64枢接,将第二活塞822与连接块45枢接。
[0039]同理,该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液压缸83,用来驱动第二路架20绕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转动。第三液压缸83包括第三缸体831和滑动安装于第三缸体831中的第三活塞832,第三缸体831与支撑架60枢接,第三活塞832与第二路架20枢接。设置第三液压缸83,可以方便调节第二路架20的倾斜角度,即可以方便调节第二路板92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方便将第二路架20搭接在过渡路架50上。同时,在移动支撑架60及第二路架20时,可以通过第三液压缸83推动第二路架20远离第一路架10的一端离开地面,方便移动。
[0040]该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液压缸84,用来驱动第三路架30绕第一路架10的第一端13转动。第四液压缸84包括第四缸体841和滑动安装于第四缸体841中的第四活塞842,第四缸体841与支撑架60枢接,第四活塞842与第三路架30枢接。设置第四液压缸84,可以方便调节第三路架30的倾斜角度,即可以方便调节第三路板93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方便将第三路架30搭接在过渡路架50上。同时,在移动支撑架60及第三路架30时,可以通过第四液压缸84推动第三路架30远离第一路架10的一端离开地面,方便移动。
[0041]进一步地,第一路架10的相对两侧还设有第一栏杆15,以防车辆从第一路架10的侧边冲出。同理,第二路架20远离第三路架30的一侧上还设有第二栏杆23,第三路架30远离第二路架20的一侧上还设有第三栏杆33。第四路架40的相对两侧还设有第四栏杆43。
[00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并用于供车辆行驶的第一路板、与所述支撑架配合支撑所述第一路板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一路架、安装于所述第一路架上并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路架的若干支撑柱、设于所述支撑架下方并用于支撑该支撑架的连接架、枢接于所述连接架上的支撑车轮、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并用于供车辆一侧车轮行驶的第二路板、支撑所述第二路板的第二路架、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并用于供车辆另一侧车轮行驶的第三路板、支撑所述第三路板的第三路架、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的第四路板和支撑所述第四路板的第四路架;所述第二路架和所述第三路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路架和所述第三路架均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枢接,所述第四路架与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枢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还竖直安装有用于固定支撑该支撑架的若干第一液压缸,每一所述第一液压缸包括第一缸体和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缸体中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缸体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包括枢轴和连接所述枢轴与所述支撑架的连接板,所述支撑车轮枢接于所述枢轴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支撑杆和横向设于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若干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支撑杆固定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架包括配合设于所述第一路板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撑梁和横向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一支撑横梁,所述第 一支撑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相连;所述第一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上。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路板呈阶梯状。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板包括由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一端朝向该第一路架中部方向并且倾斜向上的第一段、由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朝向该第一路架中部方向并且倾斜向上的第二段和连接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三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所述第四路板与水平方向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供所述第四路架搭接的过渡路架,所述过渡路架设于所述第四路架远离所述第一路架的一端,且所述过渡路架靠近所述第四路架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相对另一端的高度;所述过渡路架上安装有过渡路板,所述过渡路板与水平方向夹角小于所述第四路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坡道路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四路架绕所述第一路架的第二端转动的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包括第二缸体和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二缸体中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缸体与所述支撑架枢接,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第四路架枢接。
【文档编号】G01M17/007GK203772549SQ201420101523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6日
【发明者】廖水生 申请人:深圳市三源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