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液件与试管组件的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514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用于采集体液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取液件与试管的配合结构为取液件的下部与试管插接配合,当液体通过取液件注入试管中时,无法对注入液体的高度进行控制,只有试管中的液体注满才不继续存储液体,此时,当试条或检测吸管插入试管时,容易导致试管中的液体溢出,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制试管中注入液体的液面高度,且可在检测吸管插入试管对液体进行均匀混合及汲取的过程中,有效避免液体从试管中溢出的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取液件与试管组件的配合结构,包括取液件和试管组件。所述试管组件包括试管塞和试管,所述试管塞置于所述试管的开口端,所述取液件的下部与所述试管组件配合,所述取液件的环形侧壁围合形成轴向的通道,试管塞的上部设有轴向的通道甲,试管塞的下部设有阻挡体,所述阻挡体位于所述试管的管腔中,所述阻挡体设有固定部以及自固定部向内延伸形成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可相对所述固定部活动,所述取液件的下部置于所述通道甲中且抵压所述活动部使所述活动部向下且向外展开,所述取液件的通道下出口位于试管管腔内;所述下出口不高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即所述下出口低于试管塞的最低处或与试管塞的最低处齐平。且通道下出口至试管管口的距离不小于试管管腔高度的5%,不大于试管管腔高度的35%。优选为所述下出口至试管管口的距离不小于试管管腔高度的10%,不大于试管管腔高度的25%。更佳为所述下出口至试管管口的距离不小于试管管腔高度的15%,不大于试管管腔高度的22%。所述取液件的下部与所述试管组件的配合可以是插接、螺纹等等,但不限于此。其中,一般情况下试管管腔高度大于等于90㎜且小于等于120mm,试管开口端的内径大于等于12.5mm且小于等于16mm。其中,所述通道包括用于导流液体的导液通道和/或用于排气的排气通道。导液通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导液通道的下出口为出液口;排气通道包括排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排气通道的下出口为排气口。当所述通道包括导液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时,所述通道中设有隔断,所述隔断将所述通道分隔为互不相通的导液通道和排气通道。通道下出口的外周设有遮挡体,所述遮挡体用于阻挡取液件通道外的液体溅洒至试管外壁。进一步地,所述取液件的通道下出口至少低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1mm,但不低于所述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20mm。优选所述取液件的通道下出口至少低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2mm,但不低于所述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12mm。更佳所述取液件的通道下出口至少低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3mm,但不低于所述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8mm。此时,液体自取液件灌注至试管的过程中,当试管中的液面封堵住取液件的通道下出口时,因试管中残留气体压力,致使取液件内液体停止流入试管,从而有效地控制试管内液面高度(可以是液面封堵住导液通道的出液口,也可以是液面封堵住排气通道的排气口,还可以是液面同时封堵住导液通道的出液口和排气通道的排气口),液面距离试管塞的下端仍可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取液件移开后,试条或检测用吸管等物品再次插入试管中进行检测时,可确保插入的物品不会立即将液面抬高至试管塞的下端,从而造成液体外溢。另外,检测吸管在试管中吸排液体,使液体混合均匀的过程中,需先将吸管中的气体排除,如果试管中液面过高或超过试管塞的下端,吸管在吸排液时,排除的气体会推高液面使液体溢出,因而,液面低于试管塞一定高度,在吸管吸排液体或排气时,可确保气体先排出避免排气导致液面提高超过试管塞的下端,使试管中的液体溢出。上述方案中,所述取液件的下部插接于所述试管塞的通道甲内,且取液件的下部抵压所述阻挡体的活动部:可以是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可以是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凸起乙,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上的环状凸起乙配合;可以是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上的环状凸起乙配合,且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当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且同时与活动部的上表面配合时;可以是,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且同时与活动部的上表面配合;可以是,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凸起乙,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上的环状凸起乙配合;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活动部的上表面配合;可以是,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凸起乙。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同时与通道甲的通道壁上的环状凸起乙及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且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活动部的上表面配合;还可以是,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上还设有环状凸起甲,所述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凹陷乙,所述环状凸起甲与环状凹陷乙配合;且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或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上还设有环状凹陷甲,所述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凸起乙,所述环状凸起乙与所述环环状凹陷甲配合,且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外缘与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还可是,所述取液件的下部包括A部和B部,所述A部与所述B部的连接处设向内的折弯。所述A部与所述B部的连接可以是所述A部与所述B部直接连接形成向内的折弯,也可是所述A部下端向内折弯后再与所述B部连接;所述A部底端可以是向内直角或钝角折弯后与所述B部连接。所述A部的外缘与所述通道甲的通道壁配合,所述B部的外缘与所述活动部的上表面紧密配合。其中,与所述活动部的上表面紧密配合处的所述B部的外径大于等于5.5mm且小于等于11mm。所述B部的外径大于等于5.5mm且小于等于11mm便于取液件与试管组件分离后所述活动部恢复至未与取液件配合时的初始状态,更好的实现防漏的功能。进一步地,所述A部外缘上设有环状凹陷甲。所述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凸起乙,所述环状凸起乙与所述环状凹陷甲配合;或所述A部外缘上设有环状凸起甲。所述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凹陷乙,所述环状凹陷乙与所述环状凸起甲配合。还可是,所述通道甲的通道壁上设有环状凸起乙,所述A部外缘与所述通道甲的通道壁设有环状凸起乙配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准确将试管中的液面限定在试管管腔内的特定位置。2、可以有效减少或防止液体在灌注过程、试条插入检测或检测仪吸管插入试管中、检测仪吸管对试管内液体进行均匀混合及汲取的过程中液体从管腔中溢出。3、由于取液件与试管塞的通道直接配合,省去了额外的连接固定部件,故操作简单便捷,只需单人操作即可。4、将取液件移开时,由于试管塞设有通道,可以将取液件底端液体滞留于通道内,有效减少带出的液体污染试管。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试管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取液件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配合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配合结构的示意图-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取液件的示意图-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配合结构的示意图-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取液件的示意图-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配合结构的示意图-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取液件的示意图-3。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试管塞的示意图-1。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试管塞的示意图-2。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试管塞的示意图-3。图中:1取液件,10取液件的下部,101A部,101aA部的外缘,102B部,102aB部的外缘,11排气通道,111出气口,112排气口,12导液通道,121进液口,122出液口,13取液件的下部外缘,14环状凸起甲,15环状凹陷甲,16隔断,17遮挡体,171视窗2试管塞,20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21通道甲,211通道甲的通道壁,22环状凹陷乙,23环状凸起乙,25阻挡体,251上表面,252固定部,253活动部,254侧面,3试管,31管腔,32开口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为优选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之专利范围的范畴内。实施例1:下面结合附图1、图2、图3、图10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取液件与试管组件的配合结构,包括取液件1、试管塞2和试管3。试管3设有管腔31和开口端32。试管3管腔的高度为103mm,试管3的开口端的直径为14mm。试管塞2上部设有轴向通道甲21,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部设有环状凸起乙23,试管塞2的下部设有4个阻挡体25,阻挡体25为片状,阻挡体25设有固定部252和活动部253,活动部253由固定部252向内延伸形成,活动部253可相对固定部252转动,固定部252与活动部253为一体,阻挡体25与试管塞2为一体。在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塞2未插接配合时,4个片状的阻挡体25的侧面254相抵接。取液件1的环形侧壁围合形成轴向的通道,通道中设有隔断16,隔断16将通道分隔为互不相通的导液通道12和排气通道11。导液通道12包括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导液通道12的下出口为出液口122;排气通道11包括排气口112和出气口111,排气通道的下出口为排气口112。取液件的下部10包括A部101和B部102,A部101的底端向内折弯并延伸后与B部102连接,A部的外缘101a上设有环状凹陷甲15。通道下出口(排气口112及出液口122)的外周设有遮挡体17。试管塞2置于试管3的开口端32。阻挡体25位于试管3的管腔内。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组件插接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插于试管塞2的通道21中,A部的外缘101a与通道甲的通道壁211配合,A部的外缘101a的环状凹陷甲15与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的环状凸起乙23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的B部102将4个阻挡体25向下并向侧面撑开,B部的外缘102a与4个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轴向贯穿试管塞2。取液件的1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位于试管3的管腔31内。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至试管管口的距离26mm。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低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20为8mm。B部102与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紧密配合处的直径为8mm。实施例2:下面结合附图1、图4、图9、图1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取液件与试管组件的配合结构,包括取液件1、试管塞2和试管3。试管3设有管腔31和开口端32。试管3的管腔高度110mm,试管3的开口端的直径为13.5mm。试管塞2上部设有通道甲21,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设有环状凸起乙23,试管塞2下部还设有4个片状的阻挡体25,阻挡体25设有固定部252和活动部253,活动部253由固定部252向内延伸形成,活动部253可相对固定部252转动,固定部252与活动部253为一体,阻挡体25与试管塞2为一体。阻挡体25位于环状凸起乙23的下方,在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塞2未插接配合时,4个片状的阻挡体25的侧面254相抵接。取液件1的环形侧壁围合形成轴向的通道,通道中设有隔断16,隔断16将通道分隔为互不相通的导液通道12和排气通道11。导液通道12包括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导液通道12的下出口为出液口122;排气通道11包括排气口112和出气口111,排气通道的下出口为排气口112。取液件的下部10包括A部101和B部102,A部101的底端向内折弯并延伸后与B部102连接,A部的外缘101a上设有环状凹陷甲15。通道下出口(排气口112及出液口122)的外周设有遮挡体17。试管塞2置于试管3的开口端32。阻挡体25位于试管3的管腔内。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组件插接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插于试管塞2的通道21中,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的环状凸起乙23与A部的外缘101a配合,A部的外缘101a配合同时也和通道甲的通道壁211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的B部102将4片阻挡体25向下并向侧面撑开,B部的外缘102a与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轴向贯穿试管塞2。取液件的1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位于试管3的管腔31内。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至试管管口的距离23mm。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低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20为5mm。B部102与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紧密配合处的直径为9mm。实施例3:下面结合附图1、图5、图6、图1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取液件与试管组件的配合结构,包括取液件1、试管塞2和试管3。试管3设有管腔31和开口端32。试管3的管腔高度101mm,试管3的开口端的直径为14.5mm。试管塞2上部设有通道甲21,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设有环状凹陷乙22,试管塞2下部还设有4个片状的阻挡体25,阻挡体25设有固定部252和活动部253,活动部253由固定部252向内延伸形成,活动部253可相对固定部252转动,固定部252与活动部253为一体,阻挡体25与试管塞2为一体。在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塞2未插接配合时,4个片状的阻挡体25的侧面254相抵接。取液件1的环形侧壁围合形成轴向的通道,通道中设有隔断16,隔断16将通道分隔为互不相通的导液通道12和排气通道11。导液通道12包括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导液通道12的下出口为出液口122;排气通道11包括排气口112和出气口111,排气通道的下出口为排气口112。取液件的下部10包括A部101和B部102,A部101的底端向内且向下折弯并延伸后与B部102连接。A部的外缘101a上设有环状凸起甲14。通道下出口(排气口112及出液口122)的外周设有遮挡体17。遮挡体17上设有用于扫描、观测的视窗171。试管塞2置于试管3的开口端32。阻挡体25位于试管3的管腔内。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组件插接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插于试管塞2的通道21中,A部的外缘101a与通道甲的通道壁211配合。A部的外缘101a的环状凸起甲14与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的环状凹陷乙22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的B部102将4片阻挡体25向下并向侧面撑开,B部的外缘102a与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轴向贯穿试管塞2。取液件的1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位于试管3的管腔31内。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至试管管口的距离15mm,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低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20为5mm。B部102与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紧密配合处的直径为8.5mm。实施例4:下面结合附图1、图7、图8、图10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取液件与试管组件的配合结构,包括取液件1、试管塞2和试管3。试管3设有管腔31和开口端32。试管3的管腔高度102mm,试管3的开口端的直径为14.5mm。试管塞2上部设有通道甲21,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设有环状凸起乙23,试管塞2下部还设有4个片状的阻挡体25,阻挡体25设有固定部252和活动部253,活动部253由固定部252向内延伸形成,活动部253可相对固定部252转动,固定部252与活动部253为一体,阻挡体25与试管塞2为一体。在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塞2未插接配合时,4个片状的阻挡体25的侧面254相抵接。取液件1的环形侧壁围合形成轴向的通道,通道中设有隔断16,隔断16将通道分隔为互不相通的导液通道12和排气通道11。导液通道12包括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导液通道12的下出口为出液口122;排气通道11包括排气口112和出气口111,排气通道的下出口为排气口112。取液件的下部10包括A部101和B部102,A部101的底端向内直角折弯后与B部102连接。通道下出口(排气口112及出液口122)的外周设有遮挡体17。试管塞2置于试管3的开口端32。阻挡体25位于试管3的管腔内。取液件的下部10与试管组件插接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插于试管塞2的通道21中,A部的外缘101a与通道甲的通道壁211上的环状凸起乙23配合。取液件的下部10的B部102将4片阻挡体25向下并向外撑开,B部的外缘102a与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配合。取液件的1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位于试管3的管腔31内。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至试管管口的距离15mm,出液口122和排气口112低于试管塞下部的最低处20为5mm。B部102与阻挡体25的上表面251紧密配合处的直径为9.5m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