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及组织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8999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织脱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及组织脱水机。



背景技术:

组织脱水机是生物技术领域常用的装置之一。目前,组织脱水机内的气路部件普遍是利用管路将其相互连接,分散安装在组织脱水机内部。由于气路部件较多,导致管路布局混乱,占用的空间较大,同时造成压力在管路损失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结构更紧凑,能够缩短管路,减小气体压力在管路中的损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包括:

集流件,所述集流件具有进气端口、与进气端口同端设置的出气端口以及与进气端口相对设置的正/负压输出端口;

第一管头,所述第一管头安装于集流件的进气端口;

第二管头,所述第二管头安装于集流件的出气端口;

气泵,所述气泵与所述第一管头及第二管头连通;

正/负压接头,所述正/负压接头安装于正/负压输出端口;

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安装于集流件上,以控制第一管头、第二管头以及正/负压接头的导通/关断;

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于集流件上且与第一管头同端设置,以过滤进入集流件的气体的杂质。

优选地,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开关安装于集流件上,所述压力开关与电磁阀电连接,以反馈气泵的出口及入口的压力信号。

优选地,所述压力开关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为并列设置的第一压力开关及第二压力开关;

所述第一压力开关与第一管头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压力开关与第二管头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集流件上,所述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电连接,供检测系统压力。

优选地,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泄压阀,所述泄压阀包括正压泄压阀和负压泄压阀;

正压泄压阀,所述正压泄压阀安装于所述集流件上,且与电磁阀电连接,在系统压力超过正压泄压阀时,供排出集流件内的部分气体;

负压泄压阀,所述负压泄压阀安装于所述集流件上,且与电磁阀电连接,在系统压力小于负压泄压阀时,供向集流件的补入部分气体。

优选地,所述电磁阀的数量为四个。

优选地,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泄压接头,所述泄压接头安装集流件上,以对集流件进行排气或补气。

优选地,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于集流件上且与第一管头同端设置,以过滤进入集流件的气体的杂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组织脱水机,所述组织脱水机包括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包括:

集流件,所述集流件具有进气端口、与进气端口同端设置的出气端口以及与进气端口相对设置的正/负压输出端口;

第一管头,所述第一管头安装于集流件的进气端口;

第二管头,所述第二管头安装于集流件的出气端口;

气泵,所述气泵与所述第一管头及第二管头连通;

正/负压接头,所述正/负压接头安装于正/负压输出端口;

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安装于集流件上,以控制第一管头、第二管头以及正/负压接头的导通/关断;

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于集流件上且与第一管头同端设置,以过滤进入集流件的气体的杂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一个带有容置腔的集流件和气泵,集流件与气泵之间通过接头连接,如此,可以缩短管路的长度,减小气体压力在管路中的损耗,并且各气路部件集中设置使得组织脱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包括:

集流件10,所述集流件10具有进气端口、与进气端口同端设置的出气端口以及与进气端口相对设置的正/负压输出端口;

第一管头62,所述第一管头62安装于集流件10的进气端口;

第二管头61,所述第二管头61安装于集流件10的出气端口;

气泵,所述气泵与所述第一管头62及第二管头61连通;

正/负压接头63,所述正/负压接头63安装于正/负压输出端口;

电磁阀20,所述电磁阀20安装于集流件10上,以控制第一管头62、第二管头61以及正/负压接头63的导通/关断。

本实施例中,集流件10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或者其他具有内部空腔的立体结构。第一管头62安装于集流件10的进气端口,可通过管道与容器内部相通。第二管头61安装于集流件10的出气端口,空气过滤器,可过滤进入集流件10内的气体中的杂质。该集流件10的两端还可以分别设置转接管头80,以排除组织处理缸的气体。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系统接正压时,外部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进入集流件10内,过滤后的气体经第一管头62进入气泵后,空气经过第二管头61重新进入集流件10,最后通过集流件10的正/负压接头63输入到组织处理缸内;系统接负压时,组织处理缸内的空气通过正/负压接头63输入集流件10内,然后经过第二管头61进入气泵内后,通过第二管头61重新进入集流件10内,最后从转接管头80排出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一个带有容置腔的集流件10和气泵,集流件10与气泵之间通过接头连接,如此,可以缩短管路的长度,减小气体压力在管路中的损耗,并且各气路部件集中设置使得组织脱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

请参照图1,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开关安装于集流件10上,所述压力开关与电磁阀20电连接,以反馈气泵的出口及入口的压力信号。

本实施例中,压力开关对应第一管头62及第二管头61的位置设置,该压力开关设置有一定的压力值,当气泵的出口及入口的压力信号达到该压力值时,能够反馈压力信号。

请继续参照图1,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压力开关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为并列设置的第一压力开关52及第二压力开关51;

所述第一压力开关52与第一管头62对应设置,以在气泵的入口压力达到第一压力开关52的设定压力值时,反馈气泵的入口压力信号并使气泵停止工作;所述第二压力开关51与第二管头61对应设置,以在气泵的出口压力达到第二压力开关51的设定压力值时,反馈气泵的出口压力信号并使气泵停止工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开关52及第二压力开关51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灵活设计,以方便对气泵的控制。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压力传感器30,所述压力传感器30安装于集流件10上,所述压力传感器30与电磁阀20电连接,供检测系统压力。本实施例中。该压力传感器30可以检测系统压力,可以反馈信号,以方便控制气泵和电磁阀20的动作。

请参照图1,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泄压阀40,所述泄压阀40包括正压泄压阀和负压泄压阀;

正压泄压阀,所述正压泄压阀安装于所述集流件10上,且与电磁阀20电连接,在系统压力超过正压泄压阀时,供排出集流件10内的部分气体;

负压泄压阀,所述负压泄压阀安装于所述集流件10上,且与电磁阀20电连接,在系统压力小于负压泄压阀时,供向集流件10的补入部分气体。

本实施例中,通过正压泄压阀和压泄压阀能够对集流件10内的压力进行微调,使集流件10内部压力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2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电磁阀20可以组成电磁阀20组件,以对泄压阀、压力开关进行控制。可以理解地,电磁阀2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设计,此处仅列举出一优选地方案,作为控制器件的其他数量的电磁阀20控制方案也是可行方案。

请参照图1,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空气过滤器70,所述空气过滤器70安装于集流件10上且与第一管头62同端设置,以过滤进入集流件10的气体的杂质。本实施例中,通过空气过滤器70可以出去空气中的粉尘,提高脱水效果。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气路集成组件还包括:

泄压接头,所述泄压接头安装集流件10上,以对集流件10进行排气或补气。本实施例中,通过泄压接头可以对系统的排气或补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组织脱水机,所述组织脱水机包括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该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的具体结构请参照上述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气路集成组件的结构与上述的组织脱水机的气路集成组件相同,因此,本组织脱水机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且能降低压力损失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