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牦牛野外称重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4180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牦牛野外称重装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牦牛饲养基础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牦牛野外称重装备。



背景技术:

牦牛野外称重装备是指牦牛在免疫接种、驱虫和称重时临时关养牦牛的一种基础设施。现有的巷道圈普遍采用较长的材料组成,中间使用固定桩进行连接。然而这种巷道圈建成后不能够进行尺寸调整,调整起来也很困难,一是因为较长的材料不容易弯折,锯断又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二是因为固定桩拆装非常耗时费力。因此,需要开发一种便于安装和调整尺寸的牦牛野外称重装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牦牛野外称重装备,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巷道圈便于安装和调整尺寸,满足不同体型牦牛的免疫接种、驱虫和称重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牦牛野外称重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围栏和巷道,所述围栏和巷道由若干巷道单元通过连接片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围栏与所述巷道的连接处呈喇叭形;所述巷道和围栏的连接端为入口,另一端为出口,所述巷道入口处设有第一活动门,出口处设有第二活动门,所述第一活动门和所述第二活动门之间设有第三活动门,所述第二活动门与所述第三活动门距离为1~2米且二者之间设有体重秤,所述巷道侧面位于所述第二活动门与所述第三活动门之间设有第四活动门,所述围栏与所述巷道相对的一侧上设有第五活动门。

所述巷道单元包括:上横框、拦截框、下横框和两个竖直框,所述上横框、下横框和竖直框相互平行,所述两个竖直框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横框、拦截框及下横框的两侧,所述上横框和所述下横框两端设有连接孔,所述巷道单元通过所述连接孔以及螺栓或销钉与所述连接片连接。

所述第一活动门、第二活动门、第三活动门和第四活动门均包括:滑槽、滑动门、滚轮、转轴和滑道,所述滚轮通过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滑动门底部,所述滑动门设置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道之间;所述滑道上设有凹槽,所述滚轮圆周表面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巷道宽50~90厘米,所述巷道长5~25米。

优选地,所述巷道宽65厘米,所述巷道长18米,第三活动门距离第二活动门4.5米。

优选地,所述巷道单元还包括固定钉,所述固定钉设置在所述竖直框底端。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分为直板连接片和拐角连接片,所述直板连接片和拐角连接片上设有至少两个长条孔,所述拐角连接片的折角角度为60°~150°。

优选地,所述围栏的喇叭形的两边中部之间设有分圈栏,所述分圈栏的中部设有第六活动门和第七活动门。

优选地,所述第六活动门和第七活动门的开启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六活动门和第七活动门的宽度之和为所述分圈栏整体长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若干个巷道单元和活动门组装成围栏和巷道,并通过连接片和螺栓或销钉相互连接,将围栏和巷道分隔为了若干个易于拆装的单元,使围栏和巷道的安装更方便了,并且各个单元之间仅通过连接片相互连接,拆下连接片就可以对巷道单元进行二次调整,在单个巷道单元损坏时也更方便进行更换,而不影响巷道和围栏的其他部位。使巷道圈更便于安装和进行调整尺寸,满足了不同体型牦牛的免疫接种、驱虫和称重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牦牛野外称重装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活动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巷道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连接片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活动门,2为体重秤,3为巷道单元,4为第二活动门,5 为第三活动门,6为第四活动门,7为连接片,8为分圈栏,9为第六活动门, 10为第七活动门,11为第五活动门,101为滑道,102为滚轮,103为转轴, 104滑动门,105为滑槽,301为上横框,302为竖直框,303为拦截框,304 为下横框,305为固定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牦牛野外称重装备,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巷道圈便于安装和调整尺寸,满足不同体型牦牛的免疫接种、驱虫和称重需求。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牦牛野外称重装备,包括:围栏和巷道,所述围栏和巷道由若干巷道单元3通过连接片7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围栏与所述巷道的连接处呈喇叭形;所述巷道和围栏的连接端为入口,另一端为出口,所述巷道入口处设有第一活动门1,出口处设有第二活动门4,所述第一活动门1和所述第二活动门4之间设有第三活动门5,所述第二活动门4与所述第三活动门5的距离为1~2米且二者之间设有体重秤2,所述巷道侧面位于所述第二活动门4与所述第三活动门5之间设有第四活动门6。所述巷道宽为50~90厘米,所述巷道长为5~25米。所述围栏与所述巷道相对的一侧上设有第五活动门11。

所述巷道单元3包括:上横框301、拦截框303、下横框304、两个竖直框302和固定钉305,所述上横框301、下横框304和竖直框302相互平行,所述两个竖直框302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横框301、拦截框303及下横框304的两侧,所述上横框301和所述下横框304两端设有连接孔,所述巷道单元3 通过所述连接孔以及螺栓或销钉与所述连接片7连接。上横框301、拦截框303 和下横框304均横向设置,可防止牦牛蹄子进入栏杆而扭伤。所述固定钉305 设置在所述竖直框302底端。固定钉305插入土壤中,可以有效使巷道保证垂直。

所述活动门1包括:滑槽105、滑动门104、滚轮102、转轴103和滑道 101,所述滚轮102通过所述转轴103设置在所述滑动门104底部,所述滑动门104设置在所述滑槽105与所述滑道101之间;所述滑道101上设有凹槽,所述滚轮102圆周表面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相匹配。滑动门由于其横向开启的特殊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牦牛冲撞开活动门,开启和关闭更安全。滑槽105和滑道101可以保证滑动门104灵活开启和关闭,不易跑偏。滚轮102用以较少滑动门开启和关闭时的摩擦力,节省人力。

所述连接片7包括直板连接片和拐角连接片,所述直板连接片和拐角连接片上均设有至少两个长条孔,所述拐角连接片的折角角度为60°~150°。较常用的拐角连接片的折角角度为90°和135°。

使用本实用新型对牦牛进行免疫接种、驱虫和称重时,首先开启第一活动门1,将围栏内的牦牛驱赶进巷道,围栏至巷道的部分呈喇叭形,逐渐收窄,有利于牦牛顺利进入巷道。巷道内进入规定数量的牦牛后,关闭第一活动门1,使巷道内的牦牛和围栏内的牦牛分开,依次逐个对牦牛进行预防接种和驱虫。预防接种和驱虫完成后,开启第三活动门5,使单只牦牛进入第三活动门5和第二活动门4之间的体重秤2上,并关闭第三活动门5,使体重秤2上的牦牛和巷道内的牦牛分开,并对牦牛进行称重。称重完毕后,开启第二活动门4,使牦牛离开巷道,并关闭第二活动门4。如此依次对巷道内的全部牦牛进行称重。待所有巷道内的牦牛称重完毕后,再从新将一批新的牦牛驱赶进巷道,并完成对围栏内的所有牦牛的免疫接种、驱虫和称重工作。第四活动门6可以方便操作人员对体重秤2进行检修或更换,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若干个巷道单元3和活动门1组装成围栏和巷道,并通过连接片7和螺栓或销钉相互连接,将围栏和巷道分隔为了若干个易于拆装的单元,使围栏和巷道的安装更方便了,并且各个单元之间仅通过连接片7相互连接,拆下连接片7就可以对巷道单元3进行二次调整,在单个巷道单元3损坏时也更方便进行更换,而不影响巷道和围栏的其他部位。使巷道圈更便于安装和进行调整尺寸,满足了不同体型牦牛的免疫接种、驱虫和称重的需求。

实施例2:本实施例作为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包括实施例1的全部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具体改进如下:所述巷道宽65厘米,所述巷道长18 米;18米长的巷道单次可关25头牦牛,使牦牛在免疫接种时相互靠拢,节省人力和预防接种及驱虫的时间。第三活动门5距离第二活动门4为1.5米;可以将单只牦牛关在体重秤2上而不至乱跑乱窜,节省称重时间。

实施例3:本实施例作为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包括实施例1的全部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具体改进如下:所述围栏的喇叭形的两边中部之间设有分圈栏8,所述分圈栏8的中部设有第六活动门9和第七活动门10,所述第六活动门9和第七活动门10的开启方向相反,所述第六活动门9和第七活动门 10的宽度之和为所述分圈栏8整体长度的一半。本实施例可以防止处于分栏圈8与第一活动门1之间的牦牛返回到分栏圈8外侧,有助于将牦牛顺利驱赶进巷道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