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L高清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4154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EL高清检测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EL高清检测仪。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EL的检测也目前现有的检测手段大多数根据人工的目测进行校验,存在较大的误差,很难达到较高的产品一致性,人工容易出现视觉疲劳,造成产品的合格率低,影响后续的使用,并且效率较低。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EL高清检测仪,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EL高清检测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EL高清检测仪,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输送平台,所述输送平台的进料端上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架设在输送平台上,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安装架、上电装置及显示器,所述检测安装架架设在输送平台的进料端处,所述上电装置设置在检测安装架内,与输送平台上的产品相配合布置,所述检测安装架上设置有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与上电装置相电连,所述输送平台的回料端两侧设置有对称布置的归位机构,所述归位机构包括若干型材,气缸通过归位气缸固定板固定在机架上,所述气缸的伸缩杆上设置有气缸推送板,所述气缸推送板与第一型材的一侧相固定,且位于第一型材的中心处,与气缸同侧的所述第一型材的侧边上还设置有轴承固定板,所述轴承固定板设置在机架上,所述轴承固定板上设置有直线轴承,并在所述直线轴承上设置有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一端与第一型材相固定,所述第一型材同侧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型材和第三型材,所述第二型材和第三型材与气缸同侧布置,所述第二型材和第三型材上均设置有归位轮组件,且在同一轴线上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气缸的两侧设置有对称布置的轴承固定板,轴承固定板上设置有直线轴承,并在直线轴承上设置有导向轴。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导向轴上设置有导向推送板,导向推送板与第一型材相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第二型材和第三型材均通过角件固定在第一型材上。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归位轮组件由归位轮固定块及归位轮构成,所述归位轮固定块设置在型材上,所述归位轮套装在螺栓上,并通过螺栓竖直设置在归位轮固定块上。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归位轮固定块呈L型结构布置,与型材型固定的所述归位轮固定块的一端上开设有螺孔,通过螺钉将归位轮固定块固定在型材上。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第二型材和第三型材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安装位,呈相等间距布置。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上电装置由上电架、上电架调节块及若干个上电检测组件构成,所述上电架设通过上电调节块设置在检测安装架内,所述上电检测组件挂设在上电架上,与输送平台上的产品相接触配合。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上电检测组件设有3个,呈相等的间隔布置。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EL高清检测仪,其中,所述上电检测组件由上电气缸固定板、上电双联气缸及上电铜盘构成,所述上电气缸固定板设置在上电架上,所述上电双联气缸设置在上电气缸固定板上,所述上电双联气缸的伸缩杆通过上电气缸连接块与上电调节轴相固定,所述上电调节轴的下端通过上电组夹紧固定板与上电盘固定块相固定,所述上电盘固定块上通过弹簧挂设有上电铜盘。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送平台的进料端和回料端处分别设置有检测机构和归位机构,用于在对产品进行来回至少两遍的检测,能确保对产品的质量的检测,同时还能提高检测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归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电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EL高清检测仪,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输送平台2,所述输送平台2的进料端上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架设在输送平台2上,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安装架3、上电装置5及显示器4,所述检测安装架3架设在输送平台2的进料端处,所述上电装置5设置在检测安装架3内,与输送平台2上的产品相配合布置,所述检测安装架3上设置有显示器4,所述显示器4与上电装置5相电连,所述输送平台2的回料端两侧设置有对称布置的归位机构6,所述归位机构6包括若干型材,气缸613通过归位气缸固定板612固定在机架1上,所述气缸613的伸缩杆上设置有气缸推送板614,所述气缸推送板614与第一型材611的一侧相固定,且位于第一型材611的中心处,与气缸613同侧的所述第一型材611的侧边上还设置有轴承固定板615,所述轴承固定板615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轴承固定板615上设置有直线轴承616,并在所述直线轴承616上设置有导向轴617,所述导向轴617的一端与第一型材611相固定,所述第一型材611同侧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型材619和第三型材620,所述第二型材619和第三型材620与气缸613同侧布置,所述第二型材619和第三型材620上均设置有归位轮组件621,且在同一轴线上布置。通过检测机构和归位机构能对产品进行自动化的检测,确保产品的检测的质量,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检测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缸613的两侧设置有对称布置的轴承固定板615,轴承固定板615上设置有直线轴承616,并在直线轴承616上设置有导向轴617,确保归位轮组件621与产品相配合时,能将产品按照设定的位置返回,确保检测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向轴617上设置有导向推送板618,导向推送板618与第一型材611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型材619和第三型材620均通过角件622固定在第一型材611上,确保第二型材619和第三型材620能稳固的安装在第一型材上,保证归位轮组件能对产品能实现精确归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归位轮组件621由归位轮固定块及归位轮构成,所述归位轮固定块设置在型材上,所述归位轮套装在螺栓上,并通过螺栓竖直设置在归位轮固定块上,且所述归位轮固定块呈L型结构布置,与型材型固定的所述归位轮固定块的一端上开设有螺孔,通过螺钉将归位轮固定块固定在型材上,方便归位轮组件621的安装和维护。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型材619和第三型材620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安装位,呈相等间距布置,依据不同的要求可以对归位轮组件进行移动,确保其能满足不同规格产品的归位。

如图4所示,所述上电装置5由上电架51、上电架调节块53及若干个上电检测组件52构成,所述上电架51通过上电调节块53设置在检测安装架3内,所述上电检测组件52挂设在上电架51上,与输送平台2上的产品相接触配合,其中,所述上电检测组件52设有3个,呈相等的间隔布置。而上电调节块53上还设置有可调位紧定柄设置在检测安装架3上,通过可调位紧定柄能依据需求可以对电检测组件52的位置进行移动来确保检测产品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如图5所示,所述上电检测组件52由上电气缸固定板521、上电双联气缸522及上电铜盘528构成,所述上电气缸固定板521设置在上电架51上,所述上电双联气缸522设置在上电气缸固定板521上,所述上电双联气缸522的伸缩杆通过上电气缸连接块523与上电调节轴524相固定,所述上电调节轴524的下端通过上电组夹紧固定板525与上电盘固定块526相固定,所述上电盘固定块526上通过弹簧527挂设有上电铜盘52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具体工作时,产品放置在输送平台上后,该装置启动,通过输送平台将产品输送至检测机构的正下方,然后由上电装置与产品工作,并将其显示在显示器上,让操作人员能清楚的看到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而将产品传输至回料端后,其产品在归位装置的作用下,产品再一次的重新返回检测机构下,再一次的由上电装置再做一次检测,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送平台的进料端和回料端处分别设置有检测机构和归位机构,用于在对产品进行来回至少两遍的检测,能确保对产品的质量的检测,同时还能提高检测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