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命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3741阅读:863来源:国知局
长寿命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具体的说是一种长寿命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背景技术: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又称为节气门开度传感器或节气门开关。其主要功用是检测出汽车发动机节气门转轴的位置,从而判断发动机是处于怠速工况还是负荷工况,是加速工况还是减速工况。它实质上是一只由导电的碳膜以及在碳膜上来回滑动的触点构成的可变电阻器,安装于节气门体上,电阻器的触点与节气门的转轴联动。当节气门处于不同位置的时候,电阻器的阻值也就不同,计算机便根据信号电压值识别发动机的负荷,再根据这些工况信息来修正喷油量。为了使触点与碳膜接触良好,通常触点的尖端非常尖锐,长时间滑动摩擦容易将碳膜磨掉,造成局部碳膜失效,电脑检测数据失真,造成的车辆怠速失控、不稳定。另一方面,汽车在使用时,每一次起步、加速都是从发动机的怠速状态开始的,又都是以怠速状态结束,体现到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动作上,就是每次都是触点每次都是从初始位置开始,又都以回到初始位置结束,因此,车辆使用一段时间以后,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中越靠近初始位置的碳膜磨损越厉害,故障点都是因为触点初始位置的碳膜损坏,造成接触不良。此时,虽然大部分碳膜完好无损,但由于触点和碳膜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可调,维修的办法只能是更换整个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方便维护和维修、碳膜局部磨损以后可以调节初始位置避开磨损点从而延长使用寿命的长寿命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长寿命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包括柱状的壳体、安装在壳体内中心处的转轴、安装在壳体内壁上的第一碳膜片和第二碳膜片、固定安装在转轴上带有触点的弹片;所述弹片由导电材料构成并且弹片上的两个触点分别滑动接触第一碳膜片和第二碳膜片;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外接插座,所述外接插座中设置有连接第一碳膜片的第一插针、连接第二碳膜片的第二插针,其特征在于:壳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安装转轴的轴座板、另一段通过螺纹安装有端盖,所述第一碳膜片和第二碳膜片均固定安装在滑块上,所述滑块是与转轴同轴设置的环状体,第一碳膜片和第二碳膜片嵌装滑块的内侧壁上,滑块的下端与轴座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体,滑块的上端受到端盖的压迫。

转轴的端部设置有连接节气门转轴的长孔,壳体的内腔中对应外接插座的位置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是以转轴为圆心的扇形块状结构,所述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穿过壳体插装在连接块上,连接块的侧壁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滑移触点,所述插针和碳膜片分别对应连接在滑移触点上;连接块的内壁上设置有中心触点,第三插针穿过壳体插装在连接块上并与中心触点电连接,弹片上设置有连接中心触点的中心滑动片。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这种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可以通过调节端盖改变弹片上的两个触点与碳膜片的接触位置,从而避开磨损点延长使用寿命,其结构简单合理,生产制造成本低,便于维护和低成本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接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长寿命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包括柱状的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中心处的转轴2、安装在壳体1内壁上的第一碳膜片3和第二碳膜片4、固定安装在转轴2上带有触点的弹片5;壳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安装转轴2的轴座板9、另一段通过螺纹安装有端盖10,轴座板9的中心带有容纳转轴2端部的轴孔,转轴2插在轴孔中并可以旋转。壳体1的另一端带有内螺纹,端盖10通过该螺纹链接在壳体1上,并且端盖10的中心设有容纳转轴2的通孔,使转轴2可以贯穿插装在该通孔。另外,如图2所示,为避免转轴2旋转的时候带动端盖10,还可以在端盖10的外侧加上一个同样通过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母15,该固定螺母15与端盖10同轴设置,通过双螺纹紧固的方式将端盖10固定。

所述第一碳膜片3和第二碳膜片4均固定安装在滑块11上,所述滑块11是与转轴2同轴设置的环状体,第一碳膜片3和第二碳膜片4嵌装滑块11的内侧壁上,在轴向方向排列。由于第一碳膜片3和第二碳膜片4均为两端并不连接的长条状,因此滑块11可以是封闭的环状体,也可以是满足碳膜片长度的开口的环状体。转轴2旋转的时候,弹片5在碳膜片上滑动,将两个碳膜片短路连接,此时,表现在两个碳膜片端部的电阻会随着弹片5滑动到不同位置而改变,车载电脑ECU根据该阻值的变化即可得知节气门位置状态。

所述弹片5由导电材料构成,可以是铜片、不锈钢片或者合金片材;并且弹片5上的两个触点分别滑动接触第一碳膜片3和第二碳膜片4,通过弹片5将第一碳膜片3和第二碳膜片4电连接;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外接插座6,所述外接插座6中设置有连接第一碳膜片3的第一插针7、连接第二碳膜片4的第二插针8,根据设计需要,还可以在外接插座6中设置第三插针14。滑块11的下端与轴座板9之间设置有弹性体12,滑块11的上端受到端盖10的压迫。这样,滑块11夹在弹性体12和端盖10之间,由于弹性体12具有一定的弹性,转动端盖10的时候,滑块11可以轴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改变膜片与弹片5的触点的接触位置。每当车辆使用一段时间,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存在接触不良、怠速不稳定现象的时候,无需更换传感器,而只要适当调整端盖10,稍微改变滑块11的位置即可。该弹性体12可以是环形弹簧片,也可以是环形的弹性胶条或者气囊等材料。

为便于连接节气门,在转轴2的端部设置有连接节气门转轴的长孔,使用时将该传感器固定在节气门转轴的一端,使节气门转轴端部的方杆插入长孔即可,节气门转动的时候即可带动转轴2旋转,当然,根据不同车辆的情况,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只要能使节气门转轴带动转轴2旋转即可。

壳体1的内腔中对应外接插座6的位置设置有连接块13,所述连接块13是以转轴2为圆心的扇形块状结构,所述第一插针7和第二插针8穿过壳体1插装在连接块13上,这两个插针可以通过软铜线直接连接到第一碳膜片3和第二碳膜片4,也可以如图2、图3所示,在连接块13的侧壁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滑移触点16,所述插针和碳膜片分别对应连接在滑移触点上,该滑移触点16是设置在连接块13的侧壁上安装孔中的金属弹片,插针与金属弹片电连接,碳膜片的端部插入安装孔并与金属弹片接触实现电连接,这里安装孔的高度略大于碳膜片的宽度,使碳膜片在安装孔中具有一定的纵向活动间隙;如果电路中只使用第一插针7和第二插针8,那么第三插针14可以空着不用。如果采用如图3所示电路结构,可以在连接块13朝向转轴2的内壁上设置有中心触点17,第三插针14穿过壳体1插装在连接块13上并与中心触点17电连接,弹片5上设置有连接中心触点的中心滑动片,这样,无论转轴2转动到什么位置,弹片5始终与中心触点17和第三插针14电连接,实现如图3所示电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