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及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2818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及检测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蛋白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及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特定蛋白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人体体液中特定蛋白质含量的分析仪器。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原理是利用激光散射比浊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反应杯中样品和试剂反应之后溶液的浊度,来测定样品中特定蛋白质含量的高低,特定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则反应了病人身体的相应的状态,为医生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目前市场上的特定蛋白分析仪使用的反应杯基本为单杯结构,半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使用的多为一次性反应杯,不可重复使用,且需要手动加样和加试剂,操作繁琐。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反应杯操作较为简单,但是需要布局类似生化分析仪的分立式结构,使用搅拌杆或者磁珠混匀方式混匀,导致结构复杂,反应杯多为底部平底封闭结构,容易产生残液产生交叉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反应杯的结构复杂,容易产生交叉污染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所述反应杯的杯体包括试剂样本加入区、中部光测区和底部排液口,所述试剂样本加入区与中部光测区之间为锥形过渡,所述中部光测区与底部排液口为锥形过渡,从所述试剂样本加入区、中部光测区和底部排液口依次变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光测区设置有凹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中部光测区的外表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光测区的外表面与所述反应杯的中心轴的夹角为0.5-3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光测区的外表面与所述反应杯的中心轴的夹角为1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光测区的内表面与所述反应杯的中心轴的夹角为0.5-3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光测区的内表面与所述反应杯的中心轴的夹角为0.5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光测区截面为扁平的异形截面或长方形截面。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测系统,所述检测系统包括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所述的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端的试剂样本加入区设置为较大口径,可以防止试剂加注时溅液到杯外;所述试剂样本加入区与所述中部光测区的锥形过渡结构可使得试剂加入时,沿锥面流入到反应杯底部,防止溅液;所述中部光测区与所述底部排液口的锥形过渡结构可使得气泡混匀时能够更加混匀试剂样本,减少死角和受到的损伤,提高使用寿命,在废液排出时能够更为彻底的排出废液,避免交叉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的前后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的左右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的光测区的断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的光学检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试剂注入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泡混匀和废液排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反应杯由于布局类似于生化分析仪的分立式结构,使用搅拌杆或者顾前不顾后混匀方式混匀,导致结构复杂,体积大,磁珠混匀容易乱花反应杯面,缩短反应杯使用寿命;并且反应杯多为底部平底封闭结构,容易在清洗时产生交叉污染。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其杯体包括试剂样本加入区11、中部光测区13和底部排液口15,所述试剂样本加入区11与中部光测区13之间为锥形过渡12,所述中部光测区13与底部排液口15为锥形过渡14,从所述试剂样本加入区11、中部光测区13和底部排液口15依次变小。

所述试剂样本加入区11的口径大于中部光测区13,使得试剂加注时,防止试剂溅液至杯外。并且,所述试剂样本加入区11与所述中部光测区13之间设置为锥形过渡12结构,使得试剂加入时,如果注入到锥形面上,试剂会沿锥面注入到反应杯底部,不会因为杯体设置的台阶结构,将试剂溅射到杯体外部。另外,所述中部光测区13与所述底部排液口15之间的锥形过渡14结构,可以使得反应杯在用于将试剂样本混匀时,由底部排液口吹入气泡,使得试剂样本能够更加充分的混匀,避免因搅拌杆或磁珠混合对中部光测区造成刮伤,并且能够减少试剂样本出现混匀的死角结构。另外,当所述反应杯在完成反应后,通过底部排液口15以及锥形过渡,可以充分的将试剂样本排出,避免出现死角的试剂样本残留,有效的减少交叉污染的发生。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反应杯的中部光测区13有射入到反应杯中心的激光光斑21,在中部光测区13设置有凹槽131。其中,所述凹槽131设置在所述中部光测区的外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部光测区的外表面与所述反应杯的中心轴的夹角可以为0.5-3度,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为1度。所述中部光测区内表面凹槽的表面与所述反应杯的中心轴的夹角为0.5-3度,优选的实施方式为0.5度。通过在中部光测区的外表面设置凹槽131,可以减少由于生产包装运输过程、或者更换反应杯时,对中部光测区的杯体造成的损坏,比如出现划痕等,影响激光散射的测量结果。通过将中部光测区的外表面、内表面设置为斜面结构,可以有效的增加散射光。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混匀效率,对所述中部光测区的截面所做出的进一步改进,将所述中部光测区截面为扁平的异形截面1301或长方形截面1302。由于中部光测区截面为扁平的异形截面,和圆形的截面相比,同样容量的试剂,在光测区的液面会更高,气泡混匀时能防止由于液面过低而产生溅液,从而使得混匀效果更好。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结合特定蛋白分析仪的检测流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6所示,通过管路4和管路5往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1内加入定量的本底液,加样针吸取样本后送到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1内,加入样本,此样本可为全血、血清或预稀释血。然后如图7左侧视图所示从底部打入气泡,对样本进行混匀。加样针吸入抗血清试剂后送到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1内,加入抗血清试剂,然后如图7左侧视图所示从底部打入气泡,对样本和试剂进行混匀。充分混匀反应后,如图5所示,激光器2产生的激光射入用于蛋白检测的反应杯1内的反应液后,通过一定角度的折射,形成散射光射入到激光信号接收器3内,再经过信号放大后进行算法计算,得出所测特定蛋白的浓度,如图7右侧图所示,检测完成后的废液由底部出口15排出,如图6所示,清洗液可以从管路4或5注入到反应杯1内对反应杯1内壁进行清洗,清洗完的反应杯1可继续做下一个样本测试,从而实现重复利用,直到反应杯达不到使用要求为止。使用气泡混匀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减少对反应杯1的损伤,提高反应杯1的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21为本底液注入反应杯1内的液体轨迹,41或51为清洗液注入反应杯1内的液体轨迹,要求注入时液体打到圆弧形入口与中间光测区的锥形过渡12上,利用重力流入反应杯1底部,防止产生溅液。同时,试剂样本加入区11的口径应该尽量大,可保证即使有产生溅液也可不会溅到反应杯1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