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1698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现有的压力传感器存在着防护效果差,使用不方便和不方便将检测数值显示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压力传感器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力传感器,以解决现有的压力传感器存在的防护效果差,使用不方便和不方便将检测数值显示的问题,一种压力传感器,包括连接杆,固定螺栓,螺纹头,多重防护显示结构,密封块,输出电源线,传输线和传感器本体,所述的连接杆安装在多重防护显示结构的下部;所述的固定螺栓固定在连接杆的下部;所述的螺纹头安装在固定螺栓的下部;所述的传感器本体通过传输线与螺纹头连接;所述的密封块安装在多重防护显示结构的右下侧;所述的输出电源线通过密封块与多重防护显示结构连接;所述的多重防护显示结构包括固定壳,防护套,防水膜,显示屏和调节按钮,所述的显示屏和调节按钮分别镶嵌在固定壳的表面;所述的防护套套接在固定壳的外围;所述的防水膜粘贴在固定壳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传感器本体包括外壳,芯体,弹性体和连接头,所述的连接头安装在外壳的中上部;所述的芯体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所述的弹性体设置在芯体的外侧。

所述的调节按钮采用硅胶按键。

所述的显示屏采用液晶显示屏,有利于方便观察显示数值。

所述的防水膜采用PVC透明防水膜,有利于提高防水效果,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的防护套采用硅胶防护套,有利于提高防护效果,不易损坏。

所述的弹性体采用聚胺脂空心圆柱体的弹性体,有利于检测介质对传感器的压力。

所述的芯体具体采用扩散硅探头芯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套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防护效果,不易损坏,通过防水膜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防水效果,使用更加方便,通过显示屏的设置,有利于方便观察显示数值,通过弹性体的设置,有利于检测介质对传感器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多重防护显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连接杆;2-固定螺栓;3-螺纹头;4-多重防护显示结构;41-固定壳;42-防护套;43-防水膜;44-显示屏;45-调节按钮;5-密封块;6-输出电源线;7-传输线;8-传感器本体;81-外壳;82-芯体;83-弹性体;84-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力传感器,包括连接杆1,固定螺栓2,螺纹头3,多重防护显示结构4,密封块5,输出电源线6,传输线7和传感器本体8,所述的连接杆1安装在多重防护显示结构4的下部;所述的固定螺栓2固定在连接杆1的下部;所述的螺纹头3安装在固定螺栓2的下部;所述的传感器本体8通过传输线7与螺纹头3连接;所述的密封块5安装在多重防护显示结构4的右下侧;所述的输出电源线6通过密封块5与多重防护显示结构4连接;所述的多重防护显示结构4包括固定壳41,防护套42,防水膜43,显示屏44和调节按钮45,所述的显示屏44和调节按钮45分别镶嵌在固定壳41的表面;所述的防护套42套接在固定壳41的外围;所述的防水膜43粘贴在固定壳41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传感器本体8包括外壳81,芯体82,弹性体83和连接头84,所述的连接头84安装在外壳81的中上部;所述的芯体82设置在外壳81的内部;所述的弹性体83设置在芯体82的外侧。

所述的调节按钮45采用硅胶按键。

所述的显示屏44采用液晶显示屏,有利于方便观察显示数值。

所述的防水膜43采用PVC透明防水膜,有利于提高防水效果,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的防护套42采用硅胶防护套,有利于提高防护效果,不易损坏。

所述的弹性体83采用聚胺脂空心圆柱体的弹性体,有利于检测介质对传感器的压力。

所述的芯体82具体采用扩散硅探头芯体。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被测介质与传感器本体8上的外壳81接触,使弹性体83产生与介质对传感器的压力成正比的微位移,使芯体82中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并输出一个对于这压力的测量信号,然后通过输送线7输送至显示屏44中显示。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