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2377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合物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磷酸盐是几乎所有食物的天然成分之一,作为重要的食品配料和功能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中。它是磷酸的盐,在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地质化学上是很重要的物质。

磷酸盐在现实生活中用处颇为广泛,由于人体对食物磷酸盐含量的需求,这便在食品配料的制作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成分含量作出分析,但是现有的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由于其是进行一次检测,或者利用同一装置多次检测,从而得出其磷酸盐的含量,这便使得其检测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不能短时间得出较为精准的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包括上检测箱体、下检测箱体和底座,所述上检测箱体的上壁中心处固定有保护外盖,所述保护外盖的中心处设有试管放置架,且上检测箱体的前壁设有透明窗,上检测箱体的下方固定有下检测箱体,所述下检测箱体的前壁设有抽样检测室,所述抽样检测室的内部抽设有抽板,所述抽板的两侧设有滑轴,且下检测箱体的右壁开有散热孔,所述下检测箱体的下方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壁一侧设有触控屏,所述触控屏的下方设有按键,且底座的下方固定有支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上检测箱体的内部一侧安装有检测芯片,所述检测芯片的一侧连接有感应区板,所述感应区板的中心处设有试管放置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支脚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支脚均匀固定在底座的下方四个拐角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按键的输出端与触控屏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抽板呈方形,与下检测箱体抽卸连接,且内置传感系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孔的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散热孔以两个一组竖直设置在下检测箱体的右壁处。

本实用新型中,该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其上设置有上检测箱体和下检测箱体,其内部均设置有传感系统,上感测箱体上的试管放置架上可以放置装有待测物,可以通过传感系统来检测到磷酸盐含量,而下检测箱体可通过抽板上设置的传感系统来分析抽板上滴取的待测物的磷酸盐含量,该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全面的检测磷酸盐含量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的内部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保护外盖、2-试管放置架、3-上检测箱体、4-下检测箱体、5-散热孔、6-透明窗、7-抽样检测室、8-滑轴、9-抽板、10-触控屏、11-按键、12-底座、13-支脚、14-检测芯片、15-感应区板、16-试管放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磷酸盐含量检测装置,包括上检测箱体3、下检测箱体4和底座12,上检测箱体3的上壁中心处固定有保护外盖1,保护外盖1的中心处设有由钢质材料制成的试管放置架2,且上检测箱体3的前壁设有透明窗6,上检测箱体3的下方固定有下检测箱体4,下检测箱体4的前壁设有抽样检测室7,抽样检测室7的内部抽设有抽板9,能够将待测物滴放到抽板9上,进行检测,抽板9的两侧设有滑轴8,且下检测箱体4的右壁开有散热孔5,下检测箱体4的下方固定有底座12,底座12的上壁一侧设有触控屏10,触控屏10的下方设有按键11,且底座12的下方固定有支脚13,上检测箱体3的内部一侧安装有检测芯片14,检测芯片14的一侧连接有内置传感系统的感应区板15,感应区板15的中心处设有试管放置孔16,支脚13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支脚13均匀固定在底座12的下方四个拐角处,按键11的输出端与触控屏1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抽板9呈方形,与下检测箱体4抽卸连接,且内置传感系统,散热孔5的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散热孔5以两个一组竖直设置在下检测箱体4的右壁处。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该装置通电使用,将待测物装入试管,放置到试管放置架2上的试管放置孔16上,通过其内置的传感系统获取数据,传输到检测芯片14进行分析,得出磷酸盐含量的数据,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滴管将待测物溶剂滴放到抽板9上,通过抽板9内置的传感系统来直接检测分析其磷酸盐含量,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同时检测同一待测物的含量,从而获得较为精准的数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