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保温管尺寸稳定性能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6243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设备,一种能够在模拟的实际运行状态下测试冷媒保温管的尺寸稳定性的设备。用于空调、冰箱等各种电器设备上的保温管测试。



背景技术:

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制品是影响建筑、家电等的节能、环保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冷媒保温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其中大量地应用于空调、冰箱等的制冷管道套管。因此类部件属于高分子材料发泡而成,受热容易造成变形及熔融,它们的质量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节能环保效果和运行安全。为此需要对此类部件进行测试。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接触式高温试验。目前公知的对冷媒保温管尺寸稳定性能的测试方法是通过高温实验箱进行高温烘烤。这种测试方法虽然简单,但测试的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有着太大的差别,测试结果难以准确,不能准确地获得这些部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尺寸变化数据。因此,需要改进,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环境的运行中进行测试,应该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冷媒保温管尺寸稳定性能测试设备。该设备和方法模拟保温管实际的运行环境,将保温管放置在与实际运行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尺寸变化的测试。达到测试结果准确,测试操作便捷,安全可靠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媒保温管尺寸稳定性能测试设备,设有箱体,其特征是:在箱体内设有电加热容器和耐高温油泵,在电加热容器和耐高温油泵之间设有循环连通的铜管,电加热容器中注有耐高温导热油,在所述耐高温油泵的推动下,所述耐高温导热油在所述电加热容器和铜管中循环流动;所述铜管方使拆卸和更换;并设多路温度测试仪,该测试仪的多个测温探头即接触式测温传感器方便装卸地设置在所述铜管的不同位置上;另外设有控制器,该控制器与所述多路温度测试仪进行温度信号连接,并与所述电加热容器的电加热开关进行开关控制连接;还设有电源控制箱,该电源控制箱与所述电加热容器、多路温度测试仪、控制器和耐高温油泵进行安全供电连接。

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控制器还与一个报警器进行控制连接,当多路温度测试仪测得的温度信号超过设定的安全值时控制报警器进行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结构设计简约合理完善,成本低,与实际运行环境相同;

2、操作简便,运行安全;

3、测试结果准确,稳定;

4、适应性强,可以适用于多种保温管产品的测试;

5、自动化控制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实施例:参见附图,一种冷媒保温管尺寸稳定性能测试设备,根据冷媒保温管在用于空调、冰箱等制冷管道套管时,是由冷媒保温管对制冷管道的铜材进行包裹,为了模拟冷媒保温管在实际工作状态下运行环境而设计该设备,空调、冰箱在工作时会利用氟利昂进行循环,此实施例利用导热油循环,模拟空调、冰箱的工作状态。本设备由箱体、控制器7、多路温度测试仪6、电加热容器5、耐高温油泵1组成。控制器使用计算机:用于对多路温度测试仪进行驱动,使用数据线与多路温度测试仪进行连接,记录多路温度测试仪的监控数据。多路温度测试仪:用于对检测区域不同部位的温度进行采集,使用接触式测温传感器3与试验区域连接。电加热容器5由不锈钢桶体与电热圈组成,用于对导热油进行加热及储存。耐高温油泵用于对导热油进行循环。设备整机尺寸:1000mm*500mm*1500(长╳宽╳高);将耐高温油泵与电加热容器底部进行连接,再将耐高温油泵出油口使用铜管4与电加热容器的顶部进行连接,铜管连接部分作为设备的测试区域,将冷媒保温管2套在铜管上,铜管外径与冷媒保温管内径应与所测试产品的图纸相符。通过温控系统设定实验所需温度将电加热容器中的导热油进行加温,启动耐高温油泵将导热油进行循环。将多路温度测试仪的接触式测温传感器与试验区域的不同位置进行连接掌握实际工作温度。使用计算机对温度及设备运行进行连续监控。所述控制器还与一个报警器进行控制连接,当多路温度测试仪测得的温度信号超过设定的安全值时控制报警器进行报警。

本实施例的测试结果是:

1)运行前后长度尺寸变化率:

(M1-M2)/M1╳100%=(30cm-29.8cm)/30cm╳100%=0.6%

运行前后横截面直径尺寸变化率:

(M1-M2)/M1╳100%=(8cm-7.95cm)/8cm╳100%=0.6%%

2)运行中间长度尺寸变化率:

(m2-m1)/m2╳100%=(30.4cm-30cm)/30cm╳100%=1.3%

运行中间横截面直径尺寸变化率:

(m2-m1)/m2╳100%=(8.1cm-8cm)/8cm╳100%=0.12%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变,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