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定心的顶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9082发布日期:2018-06-05 23:4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弹性定心的顶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弹性定心场合用的机械配件,能用于传感器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传感器领域,非常需要能够弹性定心的顶件,而且还需要检测顶件的状态,然而现在缺乏弹性定心的顶件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弹性定心的顶件装置,它能应用与传感器领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弹性定心的顶件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设有中空安装孔,中空安装孔内设顶件,顶件顶部设有触发器,中空安装孔还设有用于使得顶件弹性定心的弹力调节组件;所述弹力调节组件包括锥弹簧、顶件、安装活座、四个径向弹簧、压缩弹簧和旋转调节杆;

所述本体的中空安装孔顶端设有窄口,窄口内侧下部设有台阶;中空安装孔的窄口口径大于触发器的外径,同时也大于顶件上部的外径;

所述触发器位于窄口、窄口外部或中空安装孔内,且底部通过粘胶、螺丝或卡扣的方式固定安装在顶件的顶端;触发器随顶件移动而移动;

顶件下部设有径向外凸的环形凸台;窄口内侧台阶和顶件之间的环形凸台设有锥弹簧;锥弹簧尺寸大的一端固定在窄口内侧台阶上,锥弹簧尺寸小的一端固定在顶件的环形凸台上;

中空安装孔的中部孔径大于顶件的环形凸台的外径,以使顶件和触发器的连接体具有倾斜空间;

中空安装孔中部设有径向向外的安装环腔;

顶件的底部环形凸台安装于安装活座上,安装活座四周通过四个径向弹簧固定于安装环腔中部的中空安装孔内;

中空安装孔的下部设有螺纹,旋转调节杆螺纹连接于中空安装孔的下部;旋转调节杆顶部和安装活座底部之间设有轴向的压缩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触发器上的可弹性下压并复位的摁钮具有一定的弹性行程,所述信号发生模块是基于超出下压弹性行程阈值之后才发生信号的信号发生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的触发器其外径小于窄口的内径,且窄口内径:触发器的外径之比为2~3.2。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调节杆的底部还设有一圈底部调节限位部,所述底部调节限位部的外径大于中空管道的内径,小于调节腔室的内径,且底部调节限位部的正下方还设有调节把手。

作为优选,本体还设有触发检测装置,所述触发检测装置位于本体的检测装置室内,所述本体还设有蓄电池腔室、信号发射腔室和开关槽,所述蓄电池腔室内设有蓄电池,所述信号发射腔室内设有信号发射器,所述开关槽内设有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触发检测装置还和信号发射器电性连接,当检测到碰撞信号,通过信号传递给信号发射器。

作为优选,还包括开关,所述开关电路连接于蓄电池与第一负极接触台、第二负极接触台、正极连导底座、触发器的电路连接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机械结构简单,可以反复安装使用。

2.便于拆卸,更换零件和维修部件。

3.它能够自适应弹性调节顶件和触发器,通过六个弹簧的全方位协调配合,使得顶件连带触发器浮空安装于本体内,有效避免结构卡死等情况出现,便于提高应用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受到F力作用时的剖面结构状态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智能碰撞感应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智能碰撞感应系统的剖面结构图。

图6:为图2的A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的B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的C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的倾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智能碰撞感应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一种弹性定心的顶件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3内设有中空安装孔35,中空安装孔35内设顶件38,顶件顶部设有触发器7,中空安装孔35还设有用于使得顶件弹性定心的弹力调节组件;所述弹力调节组件包括锥弹簧38a、顶件38、安装活座380、四个径向弹簧381、压缩弹簧382和旋转调节杆39。

上述本体3的中空安装孔35顶端设有窄口34,窄口34内侧下部设有台阶;中空安装孔35的窄口34口径大于触发器7的外径,同时也大于顶件38上部的外径。

上述触发器7位于窄口34、窄口外部或中空安装孔35内,且底部通过粘胶、螺丝或卡扣的方式固定安装在顶件38的顶端;触发器7随顶件38移动而移动。

顶件38下部设有径向外凸的环形凸台;窄口34内侧台阶和顶件38之间的环形凸台设有锥弹簧38a;锥弹簧38a尺寸大的一端固定在窄口34内侧台阶上,锥弹簧38a尺寸小的一端固定在顶件38的环形凸台上。

中空安装孔35的中部孔径大于顶件38的环形凸台的外径,以使顶件38和触发器7的连接体具有倾斜空间。

中空安装孔35中部设有径向向外的安装环腔351。

顶件38的底部环形凸台安装于安装活座上,安装活座380四周通过四个径向弹簧381固定于安装环腔351中部的中空安装孔35内。

中空安装孔35的下部设有螺纹,旋转调节杆39螺纹连接于中空安装孔35的下部;旋转调节杆39顶部和安装活座380底部之间设有轴向的压缩弹簧382。

上述触发器7上的可弹性下压并复位的摁钮具有一定的弹性行程,上述信号发生模块是基于超出下压弹性行程阈值之后才发生信号的信号发生模块。

上述的触发器7其外径小于窄口34的内径,且窄口34内径:触发器7的外径之比为2~3.2。上述旋转调节杆39的底部还设有一圈底部调节限位部391,上述底部调节限位部391的外径大于中空管道的内径,小于调节腔室36的内径,且底部调节限位部391的正下方还设有调节把手392。

本体3还设有触发检测装置10,上述触发检测装置10位于本体3的检测装置室31内,上述本体3还设有蓄电池腔室32、信号发射腔室33和开关槽37,上述蓄电池腔室32内设有蓄电池8,上述信号发射腔室33内设有信号发射器33a,上述开关槽37内设有开关9。进一步的,开关9电路连接于蓄电池8与第一负极接触台111、第二负极接触台123、正极连导底座5、触发器7的电路连接之间。上述触发检测装置10还和信号发射器33a电性连接,当检测到碰撞信号,通过信号传递给信号发射器33a。

应用例:

实施例1应用于碰撞感应系统,构成一种自适应智能碰撞感应系统,完整的自适应智能碰撞感应系统它包括:

-位于顶部的振动检测器1,

-外框2,以及

-位于外框内的碰撞感应机构。

振动检测器1包括顶部外壳12,顶部外壳13下部设有带内螺纹1241的安装槽。上述振动检测器1水平安装。

上述外框2包括本体3以及与本体3和顶部外壳12连接的多根外框支撑杆20。本体3和顶部外壳12之间的形成连接中心线,连接中心线竖直设置。多根外框支撑杆20径向外凸于连接中心线,使得多根外框支撑杆20围合形成框内区域。

碰撞感应机构安装于顶部外壳12和本体3之间的框内区域中。上述碰撞感应机构包括:

位于外框1内的触发摆件4、连接配件13以及用于与外部信号连接的触发检测装置10。

连接配件13上部设有与顶部外壳12下部安装槽匹配的外螺纹,连接配件2下部设有向下的延伸柱部132,延伸柱部132下端设有转动球131。

触发摆件4顶部设有与上述转动球131配合连接的转动凹槽41。以转动凹槽41的中心为中心,围绕触发摆件4顶部设有摆动时容纳延伸柱部132的无障碍锥形凹槽。

触发摆件4底部设有触发卡槽42。

触发器7和触发检测装置10安装在底部支撑台13上,触发器7上设有可弹性下压并复位的摁钮37,摁钮37高凸于本体3上,触发摆件4的转动凹槽41通过延伸柱部13上的转动球131悬在顶部外壳12下方。上述触发器7上的摁钮弹性顶在触发摆件3底部的触发卡槽42上。

触发器7的摁钮37设有弹性下压并产生信号的信号发生模块,触发器7信号连接触发检测装置10。

碰撞时,触发摆件4通过下压摁钮脱离底部触发器7的触发摁钮37,通过触发摁钮37信号连接的触发检测装置10。

弹性定心的顶件装置应用在自适应智能碰撞感应系统的底部,弹性定心的顶件装置包括的本体就是自适应智能碰撞感应系统的底部支撑台,底部支撑台内设有中空安装孔35,中空安装孔35还设有用于使得顶件弹性定心的弹力调节组件;上述弹力调节组件包括锥弹簧38a、顶件38、安装活座380、四个径向弹簧381、压缩弹簧382和旋转调节杆39。

上述中空安装孔35的顶端设有窄口34,窄口34内侧下部设有台阶。中空安装孔35的窄口34口径大于触发器7的外径,同时也大于顶件38上部的外径。

上述触发器7位于窄口34、窄口外部或中空安装孔35内,且底部通过粘胶、螺丝或卡扣的方式固定安装在顶件38的顶端。触发器7随顶件38移动而移动。

顶件38下部设有径向外凸的环形凸台。窄口34内侧台阶和顶件38之间的环形凸台设有锥弹簧38a。锥弹簧38a尺寸大的一端固定在窄口34内侧台阶上,锥弹簧38a尺寸小的一端固定在顶件38的环形凸台上。中空安装孔35的中部孔径大于顶件38的环形凸台的外径,以使顶件38和触发器7的连接体具有倾斜空间。中空安装孔35中部设有径向向外的安装环腔351。顶件38的底部环形凸台安装于安装活座上,安装活座380四周通过四个径向弹簧381固定于安装环腔351中部的中空安装孔35内。中空安装孔35的的下的部设有螺纹,旋转调节杆39螺纹连接于中空安装孔35的下部。旋转调节杆39顶部和安装活座380底部之间设有轴向的压缩弹簧382。

为了确保振动检测器的正常运行,所述振动检测器1还包括与蓄电池连接的正极连导底座5、与蓄电池连接的第一负极接触台113、与的的蓄电池连接的第二负极接触台123、第一隔离弹簧6a和第二隔离弹簧6b。顶部外壳13内设有振动检测室122,第一负极接触台113固定在振动检测室122顶部,第二负极接触台123固定在振动检测室122底部,正极连导底座5位于第一负极接触台113和第二负极接触台123之间,第一隔离弹簧6a连接于第一负极接触台113和正极连导底座5之间。第二隔离弹簧6b连接于正极连导底座5和第二负极接触台123之间,使得中间的正极连导底座5与上部的第一负极接触台113留有第一间隙,中间的正极连导底座5与下部的第二负极接触台123留有第二间隙。

为了确保触发器7能够在触发摆件4的长时间压住的情况下,保持弹性和发生碰撞时,不影响触发摆件4能够及时脱离复位触发器,同时,确保触发器7能够被有效的触发,上述触发器7上的可弹性下压并复位的摁钮具有一定的弹性行程,上述信号发生模块是基于超出下压弹性行程阈值之后才发生信号的信号发生模块。

为了确保触发器7能够在窄口34内灵活的无死角的转动,确保能够及时的使触发摆件4受惯性作用,脱离和触发器7的配合,使得触发器7能够被有效触发,同时,进一步确保碰撞触发的容错率,上述的触发器7其外径小于窄口34的内径,且窄口34内径:触发器7的外径之比为2~3.2。

为了确保旋转调节杆39过度往上旋转,导致触发器7过分受到多余的压力,导致其内部结构损坏或者失灵,从而影响碰撞的检测效果,上述旋转调节杆39的底部还设有一圈底部调节限位部391,上述底部调节限位部391的外径大于中空管道35的内径,小于调节腔室36的内径,且底部调节限位部391的正下方还设有调节把手392。

为了确保碰撞感应系统能够在事故发生导致的断电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断电后能够正常使用,同时,确保事故发生后,信号能够被有效的传递给他人。同时,便于维修和防止发生误报,上述触发检测装置10位于本体3的检测装置室31内,上述本体3还设有蓄电池腔室32、信号发射腔室33和开关槽37,上述蓄电池腔室32内设有蓄电池8,上述信号发射腔室33内设有信号发射器33a,上述开关槽37内设有开关9。

为了明确触发检测装置10和信号发射器33a之间的关系,同时,确保信号能够被有效的传递出去。上述触发检测装置10还和信号发射器33a电性连接,当检测到碰撞信号,通过信号传递给信号发射器33a,信号发射器33a收到碰撞信号后,传递设定好的信息或者内容给原设定好的号码或仪器上。

为了确保在维修或者更换部件时,暂时的取下触发摆件4的时候会自然的导致触发器7被释放,从而导致信号传递给触发检测器10,触发检测器10接受到触发器7传递的后,释放原设定或修改后的碰触触发的留言内容,通过信号发射器33a发射信号给现设定的信息接收处,上述开关9电路连接于蓄电池8与第一负极接触台111、第二负极接触台123、正极连导底座5、触发器7的电路连接之间。

为了确保其能够正常的安装和使用,确保部件便于维修和更换,上述的顶部外壳12的顶部设有顶部外盖11,上述顶部外盖11内部设有容纳腔112,上述容纳腔112的外侧设有顶部调节外螺纹1121,上述顶部外壳12内部设有调节腔室121,上述调节腔室121的内部设有顶部调节内螺纹1211,上述顶部调节外螺纹1121和顶部调节内螺纹1211相匹配。

为了更好的提高触发摆件4受到正常的惯性的作用,在触发摆件4长度方向的中点分割为上、下部,触发摆件4的下部重量大于上部,且触发摆件4的下部重量:触发摆件4的上部重量为:1.2~3.6。

检测方法:

正常的使用过程,触发摆件4应该时刻压在触发器7上,同时,开关9是呈开启状态;触发检测器10内设有因触发器7触发后,所需要发送的内容;信号发射器33a设有信号接收处,当碰撞信号和内容传递过来时,可以直接将内容发射给属于外部信号的信号接收处;顶部的振动检测器内的正极连导底座5处于浮空状态,只与第一隔离弹簧6a和第二隔离弹簧6b有所接触,且正极连导底座5和第一负极接触台113、第二负极接触台123皆处于通电状态,且皆与触发检测装置10电性连接,且触发检测装置10内设有专门为振动检测器设定的信号发射内容,用于区别事故的具体发生原因,快速帮助信号接收人根据接收的信号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当振动检测器1和触发器7同时被触发时,则触发检测器10同时通过信号发射器33a发送因触发器7触发后所需发送的内容和因振动检测器1被触发后,所需发送的内容。

振动检测器1触发的原理为当正极连导底座5和第一负极接触台113或第二负极接触台123发生实际接触后,导致该电路接通,则触发检测器10检测到该电信号后,自动判断振动检测器1被触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