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厚控制预制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6980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厚控制预制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混凝土厚度控制辅助设备,具体为一种板厚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楼板是整个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建筑业正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控制板厚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内项目控制板厚大多采用在竖向钢筋上标出结构50线和混凝土墩子的做法,这种做法不利于事中控制,而且混凝土墩子不可重复利用,造成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厚控制装置,可重复用于板厚(混凝土楼板)的测量,且测量精度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厚控制装置包括面板,在所述面板上部设有垂直的固定板,在所述面板上设有至少三个连接孔,每个所述连接孔对应一个测量杆,测量杆至少一端能穿过连接孔;

所述测量杆包括圆形连接杆,在所述圆形连接杆前端设有测量探头,在所述圆形连接杆后端设有测量尺,测量尺上设有定位孔,所述连接孔上表面边缘设有固定块,固定杆穿过定位孔连接在固定块上的预留孔上。

进一步讲,所述圆形连接杆与测量探头螺丝连接。

进一步讲,所述测量尺与圆形连接杆后端插接;

所述圆形连接杆后端设有插接孔,圆形连接杆侧面设侧面孔,侧面孔与插接孔连通,测量尺前端能插入插接孔,定位杆通过侧面孔与测量尺上的定位孔连接。

进一步讲,在所述固定板二侧各设一个水平气泡。

进一步讲,所述圆形连接杆表面设有塑料隔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面板上设有至少三个连接孔,每个所述连接孔对应一个测量杆,即实现了面板至少有三根测量杆进行支撑,从而确保了面板在混凝土浇筑或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为振动发生偏斜,测量杆由测量探头、圆形连接杆、测量尺三部分组成,其中测量探头、圆形连接杆、测量尺插入混凝土中,用于控制混凝土的厚度,而测量尺上的读数即可读出圆形连接杆与面板之间的间距(通过间距可反算出测量探头与面板之前的间距,圆形连接杆与测量探头的长度是相对固定),混凝土与测量尺相接处即可通过测量尺上的数据读出混凝土的厚度,另采用圆形加接杆可以方便其插入混凝土中。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P点放大示意图。

图3为F点放大示意图。

如图,面板1、固定板2、连接孔3、测量杆4、固定块5、固定杆6、水平气泡7、圆形连接杆41、测量探头42、测量尺43、定位孔44、插接孔411、侧面孔412、定位杆4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中,一种板厚控制装置包括面板1,在所述面板1上部设有垂直的固定板2(利用固定板2上的连接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在其它构筑上,以使整个装置保持稳定),在所述面板1上设有三个连接孔3,每个所述连接孔3对应一个测量杆4,测量杆4上端能穿过连接孔3,设置三个测量杆4,即使面板1与其正投影面保持水平;

所述测量杆4包括圆形连接杆41,在所述圆形连接杆41前端设有测量探头42,在所述圆形连接杆41后端设有测量尺43,测量尺43上设有定位孔44,如图2中,所述连接孔3上表面边缘设有固定块5,固定杆6穿过定位孔44连接在固定块5上的预留孔上。优选的,圆形连接杆41与测量探头42螺丝连接。

优选的,测量尺43与圆形连接杆41后端插接;

所述圆形连接杆41后端设有插接孔411,圆形连接杆41侧面设侧面孔412,侧面孔412与插接孔411连通,测量尺43前端能插入插接孔411,定位杆413通过侧面孔412与测量尺43上的定位孔44连接,工作时,可以通过控制测量尺43前端插入插接孔411的深度,来控制测量杆4的整体长度,对于测量厚度越大的混凝土,需要增长测量杆4的长度(即测量尺43前端插入较插接孔411较浅),对于测量厚度较小的混凝土,可以缩短测量杆4的长度(即测量尺43前端插入较插接孔411较深)。

优选的,在所述固定板2二侧各设一个水平气泡7,通过对称设备水平气泡7可以更好的观察面板1是否处理水平。

优选的,所述圆形连接杆41表面设有塑料隔层,设置塑料隔层能方便清洗,减少对圆形连接杆41表面的破坏。

工作原理:

根据需要测量的混凝土厚度,调整测量杆4的长度,之后将每个连接孔3连接一个测量杆4(通过固定杆6穿过测量尺43上的某个定位孔44,将固定杆6连接在固定块5上的预留孔上,实现测量杆4与固定块5的固定),然后将测量杆4前端的测量探头42插入混凝土中,在浇筑过程中通过实时观察混凝土面与测量杆4相交差面,即可判定混凝土是否达到需要的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