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0961发布日期:2018-08-31 21:4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管道打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



背景技术:

在土木的建设领域中,涉及的各种型号的管道安装均需要进行打压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管路的连接是否牢固。因为通过任何方式的管道连接之后,或有或无的会存在漏水情况,因此任何管道的安装完成最后都需要进行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即进行打压试验,管道打压试验一般分为静态压力试验和动态压力试验,其中,静态压力试验主要检查管道内介质自重检测,动态压力试验则是根据压力试验数据要求对管道内进行冲压、保压,检测管道耐压能力。

目前,在对检查井中的管道进行静态压力试验时,主要是通过注水自重压力后直接观察管道外壁是否有渗水情况产生的方式来判断管道是否漏水,存在试验效率低、不准确等缺点,且需要工人下井观察,试验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其进行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能够提高管道打压成功率,试验准确、快捷、难度低。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为一种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应用于试验管路,具有第一堵板、第二堵板以及水密封检测装置。

第一堵板用于封堵所述试验管路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堵板上设置有第一放压口。

第二堵板,用于封堵所述试验管路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堵板上设置有第二放压口,在所述第二堵板上还设置有注水口。

水密封检测装置包括管状密封塞、螺纹连接管、管接头和液位显示管,所述管状密封塞、所述螺纹连接管和所述液位显示管的各自的两端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且所述管状密封塞、所述螺纹连接管、所述管接头和所述液位显示管之间依次连接,所述管状密封塞能够塞紧于所述注水口的内部,从而使所述管状密封塞与所述注水口之间相互连通,在所述螺纹连接管的靠近所述管状密封塞的一端的外部设置有旋紧螺母。

另外,第二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以所述第一堵板和所述第二堵板的分别面向所述试验管路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堵板和所述第二堵板分别包括各自的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内板、橡胶圈和外圈,所述内板、所述橡胶圈以及所述外圈之间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且所述螺栓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内板的外侧,所述螺栓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橡胶圈和所述外圈后被所述螺母固定。

另外,第三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以所述第一堵板和所述第二堵板的分别面向所述试验管路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在所述内板的外侧面的边部和所述外圈的内侧面的边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对所述橡胶圈的位置进行限定的边部限位扁圈。

另外,第四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以所述第一堵板和所述第二堵板的分别面向所述试验管路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在所述第一堵板和所述第二堵板的外侧面上还分别设置有把手。

另外,第五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四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所述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堵板进行支撑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所述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的支撑头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的支撑脚,所述支撑头能够与所述第一堵板的把手相互抵接从而对所述第一堵板进行支撑。

另外,第六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所述支撑头通过转动部件与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

另外,第七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六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所述转动部件包括穿轴和一端具有套筒的连接杆。

所述穿轴以横穿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以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穿轴的外部的方式与所述穿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头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

在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与所述穿轴的两端相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一个弧形限位板,在所述套筒绕所述穿轴转动的工况下,所述支撑头能够沿两个所述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滑动。

另外,第八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七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所述转动部件还包括限位螺母,在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

所述支撑头为由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连接而成的u形夹块,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两个所述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相抵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后被所述限位螺母旋紧固定。

另外,第九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所述支撑杆包括外杆、内杆和能够对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位的锁位部件。

另外,第十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在第九技术方案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中,在所述外杆上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外杆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外杆的第一螺栓孔,沿所述内杆的延伸方向,在所述内杆上设置有多个沿垂直于所述内杆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内杆的第二螺栓孔。

所述锁位部件为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螺栓孔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螺栓孔从而对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的定位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目前,在对检查井中的管道进行静态压力试验时,主要是通过注水自重压力后直接观察管道外壁是否有渗水情况产生的方式来判断管道是否漏水,存在试验效率低、不准确等缺点,且需要工人下井观察,试验难度大。

相对于此,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应用于试验管路,具有第一堵板、第二堵板以及水密封检测装置。

其中,第一堵板用于封堵试验管路的一端,在第一堵板上设置有第一放压口。

第二堵板用于封堵试验管路的另一端,在第二堵板上设置有第二放压口,在第二堵板上还设置有注水口。

水密封检测装置包括管状密封塞、螺纹连接管、管接头和液位显示管,管状密封塞、螺纹连接管和液位显示管的各自的两端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且管状密封塞、螺纹连接管、管接头和液位显示管之间依次连接,管状密封塞能够塞紧于注水口的内部,从而使管状密封塞与注水口之间相互连通,在螺纹连接管的靠近管状密封塞的一端的外部设置有旋紧螺母。

其使用方式如下:

将第一堵板封堵于试验管路的一端,将第二堵板封堵于试验管路的另一端;自第二堵板上的注水口向试验管路中注水,当注满后将管状密封塞塞紧于注水口的内部,从而使管状密封塞与注水口之间相互连通,旋转旋紧螺母使管状密封塞处于膨胀状态,完成密封准备;向液位显示管的内部继续注水,注入至可观察的部位,封堵液位显示管的管口,记录液位初始位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液位显示管显示的液位,根据液位下降情况判断是否有漏水现象;观察结束后,通过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上的放压口进行放压,试验完成。

本发明通过设置液位显示管,从而,可代替人工下井观察,且本发明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具有使用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结构简单可重复利用等优点,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好地完成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对第一技术方案的改进,以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的分别面向试验管路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分别包括各自的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内板、橡胶圈和外圈,内板、橡胶圈以及外圈之间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且螺栓的一端焊接于内板的外侧,螺栓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橡胶圈和外圈后被螺母固定。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利用橡胶圈对管道进行保护,避免堵板划伤管道,同时,可增加堵板与管道壁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堵板对管道具有较好的封闭性。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对第二技术方案的改进,以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的分别面向试验管路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在内板的外侧面的边部和外圈的内侧面的边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对橡胶圈的位置进行限定的边部限位扁圈。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通过限位扁圈对橡胶圈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橡胶圈脱落,充分确保堵板对试验管路的密封可靠性。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对第一技术方案的改进,以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的分别面向试验管路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在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的外侧面上还分别设置有把手。

从而,可利用把手对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进行安装,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对第四技术方案的改进,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杆、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一端的支撑头和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二端的支撑脚,支撑头能够与第一堵板的把手相互抵接从而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

根据以上结构,可通过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分担第一堵板承受的水压,避免水压过大时发生第一堵板脱落或密封不严的现象,以此确保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过程的可靠性。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和第七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对第五技术方案的改进,支撑头通过转动部件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进一步地,转动部件包括穿轴和一端具有套筒的连接杆。穿轴以横穿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方式固定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杆的一端以套筒套设于穿轴的外部的方式与穿轴转动连接,支撑头与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与穿轴的两端相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一个弧形限位板,在套筒绕穿轴转动的工况下,支撑头能够沿两个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滑动。

通过以上结构,可依照试验管路的管口的不同方向,转动转动部件对支撑头进行调节,以使该第一堵板支撑部件能够适应于管口方向不同的试验管路,使用方便灵活。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对第七技术方案的改进,转动部件还包括限位螺母,在连接杆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限位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支撑头为由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连接而成的u形夹块,第一连接板与两个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相抵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后被限位螺母旋紧固定。

通过以上的结构,可根据堵板上把手的具体位置旋转支撑头对支撑头进行调整,以使支撑头能够与把手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支撑头受扭,保证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均匀受力,确保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充分保证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的可靠性。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和第十技术方案的发明,作为对第五技术方案的改进,支撑杆包括外杆、内杆和能够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位的锁位部件;进一步地,在外杆上设置有沿垂直于外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外杆的第一螺栓孔,沿内杆的延伸方向,在内杆上设置有多个沿垂直于内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内杆的第二螺栓孔。锁位部件为能够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和其中一个第二螺栓孔从而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的定位螺栓。

通过以上结构,可根据不同的试验管路的管口高度,对支撑杆的整体长度进行调节,而不必在支撑杆的长度不够的情况下,另外寻找支撑脚垫板等对支撑杆进行高度支撑,操作更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具体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一堵板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一堵板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二堵板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二堵板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水密封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试验管路;2-第一堵板;21-第一放压口;3-第二堵板;31-第二放压口;32-注水口;4-水密封检测装置;41-管状密封塞;42-螺纹连接管;43-管接头;44-液位显示管;45-旋紧螺母;51-内板;52-橡胶圈;53-外圈;54-边部限位扁圈;6-把手;7-第一堵板支撑部件;71-支撑杆;711-外杆;712-内杆;713-锁位部件;72-支撑头;721-第一连接板;722-第二连接板;723-第三连接板;73-支撑脚;81-穿轴;811-弧形限位板;82-连接杆;821-套筒;83-限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整体结构,对其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具体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一堵板的外侧结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一堵板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二堵板的外侧结构示意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二堵板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水密封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7所示,该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应用于试验管路1,具有第一堵板2、第二堵板3以及水密封检测装置4。

具体地说,第一堵板2用于封堵试验管路1的一端,在第一堵板2上设置有第一放压口21。

第二堵板3用于封堵试验管路1的另一端,在第二堵板3上设置有第二放压口31,在第二堵板3上还设置有注水口32。

水密封检测装置4包括管状密封塞41、螺纹连接管42、管接头43和液位显示管44。

其中,管状密封塞41、螺纹连接管42和液位显示管44的各自的两端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且管状密封塞41、螺纹连接管42、管接头43和液位显示管44之间依次连接,管状密封塞41能够塞紧于注水口32的内部,从而使管状密封塞41的管内空间与注水口32之间相互连通,在螺纹连接管42的靠近管状密封塞41的一端的外部设置有旋紧螺母45。

进一步地,以第一堵板2和第二堵板3的分别面向试验管路1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第一堵板2和第二堵板3分别包括各自的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内板51、橡胶圈52和外圈53,内板51、橡胶圈52以及外圈53之间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且螺栓的一端焊接于内板51的外侧,螺栓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橡胶圈52和外圈53后被螺母固定。

另外,在内板51的外侧面的边部和外圈53的内侧面的边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对橡胶圈52的位置进行限定的边部限位扁圈54。

另外,以第一堵板2和第二堵板3的分别面向试验管路1的一面为各自的内侧面,在第一堵板2和第二堵板3的外侧面上还分别设置有把手6。

进一步地,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堵板2进行支撑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7。

第一堵板支撑部件7包括支撑杆71、设置于支撑杆71的第一端的支撑头72和设置于支撑杆71的第二端的支撑脚73,支撑头72能够与第一堵板2的把手6相互抵接从而对第一堵板2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支撑头72通过转动部件与支撑杆71的第一端连接。

更进一步地,转动部件包括穿轴81和一端具有套筒821的连接杆82。

穿轴81以横穿支撑杆71的第一端的侧壁的方式固定于支撑杆71的第一端,连接杆82的一端以套筒821套设于穿轴81的外部的方式与穿轴81转动连接,支撑头72与连接杆82的另一端连接,在支撑杆71的第一端的侧壁的与穿轴81的两端相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一个弧形限位板811,在套筒821绕穿轴81转动的工况下,支撑头72能够沿两个弧形限位板811的弧形边滑动。

更进一步地,转动部件还包括限位螺母83,在连接杆82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限位螺母83相匹配的外螺纹,支撑头72为由第一连接板721、第二连接板722和第三连接板723依次连接而成的u形夹块,第一连接板721与两个弧形限位板811的弧形边相抵接,连接杆82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721后被限位螺母83旋紧固定。

进一步地,上述支撑头72优选由整块钢板握制而成,即第一连接板721、第二连接板722与第三连接板723之间为一体制造的连续型结构。

另外,支撑杆71包括外杆711、内杆712和能够对外杆711与内杆71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位的锁位部件713。

进一步地,在外杆711上设置有沿垂直于外杆711的延伸方向贯穿外杆711的第一螺栓孔,沿内杆712的延伸方向,在内杆712上设置有多个沿垂直于内杆712的延伸方向贯穿内杆712的第二螺栓孔。

锁位部件713为能够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和其中一个第二螺栓孔从而对外杆711和内杆71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的定位螺栓。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下面说明它的使用方式。

其使用方式如下:

将第一堵板封堵于试验管路的一端,将第二堵板封堵于试验管路的另一端;自第二堵板上的注水口向试验管路中注水,当注满后将管状密封塞塞紧于注水口的内部,从而使管状密封塞与注水口之间相互连通,旋转旋紧螺母使管状密封塞处于膨胀状态,完成密封准备;向液位显示管的内部继续注水,注入至可观察的部位,封堵液位显示管的管口,记录液位初始位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液位显示管显示的液位,根据液位下降情况判断是否有漏水现象;观察结束后,通过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上的放压口进行放压,试验完成。

本发明通过设置液位显示管,从而,可代替人工下井观察,且本发明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具有使用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结构简单可重复利用等优点,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好地完成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分别包括各自的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内板、橡胶圈和外圈,内板、橡胶圈以及外圈之间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且螺栓的一端焊接于内板的外侧,螺栓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橡胶圈和外圈后被螺母固定。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利用橡胶圈对管道进行保护,避免堵板划伤管道,同时,可增加堵板与管道壁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堵板对管道具有较好的封闭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内板的外侧面的边部和外圈的内侧面的边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对橡胶圈的位置进行限定的边部限位扁圈。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通过限位扁圈对橡胶圈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橡胶圈脱落,充分确保堵板对试验管路的密封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的外侧面上还分别设置有把手。

从而,可利用把手对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进行安装,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杆、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一端的支撑头和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二端的支撑脚,支撑头能够与第一堵板的把手相互抵接从而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

根据以上结构,可通过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分担第一堵板承受的水压,避免水压过大时发生第一堵板脱落或密封不严的现象,以此确保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过程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头通过转动部件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进一步地,转动部件包括穿轴和一端具有套筒的连接杆。穿轴以横穿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方式固定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杆的一端以套筒套设于穿轴的外部的方式与穿轴转动连接,支撑头与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与穿轴的两端相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一个弧形限位板,在套筒绕穿轴转动的工况下,支撑头能够沿两个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滑动。

通过以上结构,可依照试验管路的管口的不同方向,转动转动部件对支撑头进行调节,以使该第一堵板支撑部件能够适应于管口方向不同的试验管路,使用方便灵活。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还包括限位螺母,在连接杆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限位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支撑头为由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连接而成的u形夹块,第一连接板与两个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相抵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后被限位螺母旋紧固定。

通过以上的结构,可根据堵板上把手的具体位置旋转支撑头对支撑头进行调整,以使支撑头能够与把手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支撑头受扭,保证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均匀受力,确保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充分保证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杆包括外杆、内杆和能够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位的锁位部件;进一步地,在外杆的一端设置有沿垂直于外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外杆的第一螺栓孔,沿内杆的延伸方向,在内杆上设置有多个沿垂直于内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内杆的第二螺栓孔。锁位部件为能够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和其中一个第二螺栓孔从而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的定位螺栓。

通过以上结构,可根据不同的试验管路的管口高度,对支撑杆的整体长度进行调节,而不必在支撑杆的长度不够的情况下,另外寻找支撑脚垫板等对支撑杆进行高度支撑,操作更方便。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提供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分别包括各自的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内板、橡胶圈和外圈,内板、橡胶圈以及外圈之间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且螺栓的一端焊接于内板的外侧,螺栓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橡胶圈和外圈后被螺母固定。

但是不限于此,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的橡胶圈,同样能够达到对试验管路的管口进行密封的目的,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对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进行设置,从而,可利用橡胶圈对管道进行保护,避免堵板划伤管道,同时,可增加堵板与管道壁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堵板对管道具有较好的封闭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内板的外侧面的边部和外圈的内侧面的边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对橡胶圈的位置进行限定的边部限位扁圈。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边部限位扁圈,同样能够达到对试验管路的管口进行密封的目的,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上述的边部限位扁圈,从而,可通过边部限位扁圈对橡胶圈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橡胶圈脱落,充分确保堵板对试验管路的密封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的外侧面上还分别设置有把手。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把手,而是在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安装环,通过使用另外的工具对安装环进行钩取或按压的方式对堵板进行安装或拆卸,同样可实现堵板的安装,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上述把手,从而,可利用把手对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进行安装,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杆、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一端的支撑头和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二端的支撑脚,支撑头能够与第一堵板的把手相互抵接从而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同样可实现对试验管路进行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上述的第一堵板支撑部件,从而,可通过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分担第一堵板承受的水压,避免水压过大时发生第一堵板脱落或密封不严的现象,以此确保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过程的可靠性。

另外,为了平衡第一堵板受到的压力并对第一堵板更好地拆装,可设置把手和第一堵板支撑部件分别包括两个,两个把手以第一堵板的中心点为对称点对称分布,第一堵板支撑部件与把手一一对应。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头通过转动部件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

但是不限于此,支撑头也可以是与支撑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同样能够达到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撑头通过转动部件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从而,可依照试验管路的管口的不同方向,转动转动部件对支撑头进行调节,以使该第一堵板支撑部件能够适应于管口方向不同的试验管路,使用方便灵活。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撑头通过转动部件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设置转动部件包括穿轴和一端具有套筒的连接杆。穿轴以横穿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方式固定于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杆的一端以套筒套设于穿轴的外部的方式与穿轴转动连接,支撑头与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侧壁的与穿轴的两端相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一个弧形限位板,在套筒绕穿轴转动的工况下,支撑头能够沿两个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滑动。

但是不限于此,上述的转动部件也可以是形成为其他科转动结构,例如,上述的转动部件的结构还可以是:包括第一耳板、第二耳板、连接螺栓、和紧固螺母。

其中,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以相互面对的方式设置于支撑头上,连接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耳板、支撑杆的第一端的壁面以及第二耳板后被紧固螺母紧固,在需要对支撑头进行调整的时候,先松开紧固螺母,对支撑头的角度进行调节,调节好之后,拧紧紧固螺母,以此达到调整支撑头的目的等。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还包括限位螺母,在连接杆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限位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支撑头为由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连接而成的u形夹块,第一连接板与两个弧形限位板的弧形边相抵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后被限位螺母旋紧固定。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限位螺母,而是设置支撑头与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同样可实现对第一堵板进行支撑的目的,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进行上述设置,从而,可根据堵板上把手的具体位置旋转支撑头对支撑头进行调整,以使支撑头能够与把手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支撑头受扭,保证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均匀受力,确保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充分保证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杆包括外杆、内杆和能够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位的锁位部件。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支撑杆为一个整体的固定杆状结构,而通过另外寻找支撑脚垫板对支撑杆进行高度支撑,从而对不同高度的管口上安装的第一堵板进行支撑。但是,明显地,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支撑杆包括外杆、内杆和能够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位的锁位部件,由此,可根据不同的试验管路的管口高度,对支撑杆的整体长度进行调节,与在支撑杆的长度不够的情况下,另外寻找支撑脚垫板等对支撑杆进行高度支撑相比,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进行设置,操作更方便。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在外杆的一端设置有沿垂直于外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外杆的第一螺栓孔,沿内杆的延伸方向,在内杆上设置有多个沿垂直于内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内杆的第二螺栓孔。锁位部件为能够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和其中一个第二螺栓孔从而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的定位螺栓。

但是不限于此,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在内杆上设置有沿垂直于内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外杆的第一螺栓孔,沿外杆的延伸方向,在外杆上设置有多个沿垂直于外杆的延伸方向贯穿外杆的第二螺栓孔。锁位部件为能够依次穿过其中一个第二螺栓孔和第一螺栓孔从而对外杆与内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的定位螺栓。

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进行设置,其调整过程中第一螺栓与第二螺栓之间的对位更容易,操作起来更快捷。

另外,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中,设置支撑头优选由整块钢板握制而成,即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之间为一体制造的连续型结构,但是不限于此,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之间也可以是焊接而成等,但是,与此相比,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使支撑头由整块钢板握制而成,即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之间为一体制造的连续型结构,可保证支撑头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其不容易发生断裂损坏,可确保工程的稳定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的管道静态压力载荷试验工具,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种结构组合而成,同样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