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链物流运输监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2376发布日期:2018-07-27 21:46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链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链信息监管系统。



背景技术:

冷链是指对有特殊环境存放要求的商品从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商品所必须换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商品质量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如果中间某一环节出现了冷链断裂,即使其它环节处于正常冷链环境,该商品也失去了安全保证。

数据显示,中国生鲜品的损腐率高达10%~25%,而在发达国家仅为5%,如何有效保证和监控生鲜商品在仓运配送环节的温度,保证商品品质,降低产品损耗,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链物流运输监管系统,以实现生鲜商品在仓运配送环节的环境信息监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链物流运输监管系统,它包括:服务端、客户端以及运送端;

运送端用于运送商品,它包括:保温箱、安装在保温箱内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定位装置以及通讯装置;保温箱设有唯一编码;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分别用于采集保温箱内的温度、湿度信息,并与通讯装置连接;定位装置用于确定保温箱的位置信息,并与通讯装置连接;通讯装置将保温箱的编码、温度、湿度信息以及位置信息按设定间隔发送至服务端;

服务端包括:存储模块、信息收发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信息收发模块用于与运送端中的通讯装置建立连接,控制模块与信息收发模块、存储模块连接,控制模块通过信息收发模块接收到保温箱的编码、温度、湿度信息以及位置信息,一方面通过识别保温箱的编码得到该箱体对应的适宜环境数据,以该环境数据为标准对测量得到的温度、湿度信息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将温度、湿度信息以及位置信息送至存储模块进行存储,并将温度、湿度信息形成可视化报表;

客户端包括:显示装置以及读取装置;读取装置通过信息收发模块与控制模块建立连接,控制模块将存储模块中的位置信息以及可视化报表发送至读取装置,显示装置与读取装置连接,用于显示位置信息以及可视化报表。

进一步的,运送端内还包括:与通讯装置连接的报警装置;当控制模块监测到的温度、湿度信息与保温箱所绑定的适宜环境数据不符,则通过信息收发模块、通讯装置启动报警装置。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冷链物流运输和配送环节过程中物品的信息的实时监控,并可以可视化图表的信息显示给客户,当物品环境温度出现异常可启动报警装置,克服了现有冷链运输可靠性低,损腐率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框图。

其中:1-服务端;11-存储模块;12-信息收发;13-控制模块;2-客户端;21-显示装置;22-读取装置;3-运送端;31-保温箱;32-温度传感器;33-度传感器;34-定位装置;35-通讯装置;36-报警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1,一种冷链物流运输监管系统,它包括:服务端1、客户端2以及运送端3;

运送端3用于运送商品,可以为涵盖冷冻、冷藏和恒温三个温区的冷链运输车或冷链三轮车;运送端3内包括:保温箱31、安装在保温箱31内的温度传感器32、湿度传感器33、定位装置34以及通讯装置35;保温箱31设有唯一编码;温度传感器32与湿度传感器33分别用于采集保温箱31内的温度、湿度信息,并与通讯装置35连接;定位装置34用于确定保温箱31的位置信息,并与通讯装置35连接;通讯装置35将保温箱31的编码、温度、湿度信息以及位置信息按设定间隔发送至服务端1;

服务端1包括:存储模块11、信息收发模块12以及控制模块13;信息收发模块12用于与运送端3中的通讯装置35建立连接,控制模块13与信息收发模块12、存储模块11连接,控制模块13通过信息收发模块12接收到保温箱31的编码、温度、湿度信息以及位置信息,一方面通过识别保温箱31的编码得到该箱体对应的适宜环境数据,以该环境数据为标准对测量得到的温度、湿度信息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将温度、湿度信息以及位置信息送至存储模块11进行存储,并将温度、湿度信息形成可视化报表;控制模块13可采用MCU;

客户端2包括:显示装置21以及读取装置22;读取装置22通过信息收发模块12与控制模块13建立连接,控制模块13将存储模块11中的位置信息以及可视化报表发送至读取装置22,显示装置21与读取装置22连接,用于显示位置信息以及可视化报表。

进一步的,运送端3内还包括:与通讯装置35连接的报警装置36;当控制模块13监测到的温度、湿度信息与保温箱31所绑定的适宜环境数据不符,则通过信息收发模块12、通讯装置35启动报警装置36,报警装置36以声光报警形式引起配送人员的注意。

综上,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