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水稻、小麦伤流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5817发布日期:2018-12-11 20:31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高通量水稻、小麦伤流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通量水稻、小麦伤流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伤流液是植物伤口的疏导组织(木质部)的汁液,受根压作用使其在导管中向地上部分移动而流出,伤流液中含有Mg、Mn、Fe等矿质元素,以及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性氨基酸等有机成分。通过对伤流液中的各种物质成分的分析,可以评价根的吸收能力和合成能力、了解各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等。当土壤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后,其伤流量及伤流液的成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通过对伤流液的分析,也可以了解土壤情况等。

收集植物伤流的方法很多并在不断完善,但目前对水稻和小麦幼苗期的伤流收集主要还是单株收集,未有高通量的伤流收集装置。这种方法一次只能收集一棵植株的伤流液,如果试验样本数多,难以在同一试验条件下所有试验样本同时开展伤流液收集工作。因此,建立一种高通量的伤流液收集装置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通量水稻、小麦伤流采集装置,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通量水稻、小麦伤流采集装置,包括芽苗生长模块与伤流采集模块,所述芽苗生长模块包含若干组生长管体,所述伤流采集模块包含伤流采集板与伤流保存板,所述伤流采集板包含若干个采集管体,所述伤流保存板包含若干个保存管体,所述生长管体、采集管体以及保存管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采集管体的顶部与保存管体的底部嵌套配合,所述芽苗生长模块的生长管体的顶部与采集管体的底部嵌套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芽苗生长模块包含发芽生长板与生长固定板,所述发芽生长板包含若干个发芽管体,所述生长固定板包含若干个固定管体,所述发芽管体与固定管体一一对应设置形成一组生长管体,所述发芽管体的顶部与固定管体的底部嵌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发芽管体的顶部、固定管体的顶部与底部、采集管体的顶部与底部均具有开口,所述保存管体的底部具有开口,所述保存管体的顶部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发芽生长板与生长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用以调节两者间距的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含相互配合的固定卡槽与固定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卡槽与固定卡扣上均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卡槽与固定卡扣均呈直角状。

进一步的,所述采集管体内设置有用以吸收伤流液的脱脂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不但可以可以一次性对数十株幼苗甚至更多幼苗进行伤流收集,通量高,而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伤流收集省时省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芽苗生长模块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伤流采集模块的离心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构造示意图。

图中:1-伤流采集板,101-采集管体,2-伤流保存板,201-保存管体,3-发芽生长板,301-发芽管体,4-生长固定板,401-固定管体,5-卡接组件,501-固定卡槽,502-固定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3所示,一种高通量水稻、小麦伤流采集装置,包括芽苗生长模块与伤流采集模块,所述芽苗生长模块包含若干组生长管体,所述伤流采集模块包含伤流采集板1与伤流保存板2,所述伤流采集板1包含若干个采集管体101,所述伤流保存板2包含若干个保存管体201,所述生长管体、采集管体101以及保存管体20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采集管体101的顶部与保存管体201的底部嵌套配合,所述芽苗生长的生长管体的顶部与采集管体101的底部嵌套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采集管体101的顶部嵌入保存管体201的底部,所述芽苗生长模块的生长管体的顶部嵌入采集管体101的底部;当然,所述采集管体101的顶部也可以套设在保存管体201的底部外,所述芽苗生长的生长管体的顶部套设在采集管体101的底部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若干个所述采集管体101在伤流采集板1上横纵间隔排列,若干个所述保存管体201在伤流保存板2上横纵间隔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芽苗生长模块包含发芽生长板3与生长固定板4,所述发芽生长板3包含若干个发芽管体301,所述生长固定板4包含若干个固定管体401,所述发芽管体301与固定管体401一一对应设置形成一组生长管体,所述发芽管体301的顶部与固定管体401的底部嵌套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发芽管体301的顶部嵌入固定管体401的底部,当然,所述发芽管体301的顶部也可以套设在固定管体401的底部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若干个所述发芽管体301在发芽生长板3上横纵间隔排列,若干个所述固定管体401在生长固定板4上横纵间隔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发芽管体301的顶部、固定管体401的顶部与底部、采集管体101的顶部与底部均具有开口,所述保存管体201的底部具有开口;所述保存管体201的顶部封闭,用以在离心后保存离心出来的伤流液;所述发芽管体301的底部封闭,用以容纳培养液。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发芽生长板3与生长固定板4之间设置有用以调节两者间距的卡接组件5,所述卡接组件5包含相互配合的固定卡槽501与固定卡扣502;优选的,所述发芽生长板3与生长固定板4之间的四角均设置有卡接组件5;所述固定卡槽501设置在发芽生长板3上,所述固定卡扣502设置在生长固定板4上,或所述固定卡槽501设置在生长固定板4上,所述固定卡扣502设置在发芽生长板3上,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卡槽501与固定卡扣502上均设置有刻度,所述固定卡槽501上沿长度方向设置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凹槽,所述固定卡扣502上沿长度方向设置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与凹槽相配合的凸起,通过调节固定卡槽501与固定卡扣502的契合位置,调节所述发芽生长板3与生长固定板4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卡槽501与固定卡扣502均呈直角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采集管体101内设置有用以吸收伤流液的脱脂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采集管体101内设置有刻度,从而保证每个所述采集管体101内的脱脂棉大小一致,当所述固定管体401与采集管体101相配合时,幼苗伸出部分能够插入脱脂棉,便于伤流液的采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固定管体401的顶部、采集管体101的底部均呈锥形,所述采集管体101的顶部、保存管体201的顶部均呈直筒形;所述固定管体401的底部、发芽管体的顶部均呈直筒形,所述固定管体401的底部内径大于发芽管体的顶部外径,便于嵌套配合,所述伤流采集板1、伤流保存板2可以直接采用PCR板,成本低廉,高效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1)所述生长固定板4在上、发芽生长板3在下设置,并通过所述发芽管体301、固定管体401以及卡接组件5将两者嵌套在一起,调节所述卡接组件5从而调节发芽生长板3与生长固定板4之间距离,使所述发芽生长板3与生长固定板4处于相对较远距离,用于幼苗的培养,将幼苗置于所述发芽管体301内,随着幼苗的生长,幼苗随着所述发芽管体301向上进入固定管体401,并从所述固定管体401的顶部开口长出;

(2)待幼苗生长到一定时期,如水稻一叶一心期或两叶一心期,用剪刀或其它切割器剪切掉所述固定管体401的顶部开口以上的幼苗部分,调节所述发芽生长板3与生长固定板4之间距离,使得幼苗伤口处突出所述固定管体401的顶部开口1~2mm;

(3)将脱脂棉塞入采集管体101,所述伤流采集板1在下、伤流保存板2在上设置,并通过所述采集管体101、保存管体201将两者嵌套在一起,将所述固定管体401的顶部与相对应的采集管体101的底部套嵌,幼苗伤口处的伤流液被吸入进入脱脂棉,收集12~36小时后,将芽苗生长模块与伤流采集模块分离,将伤流采集板1与伤流保存板2翻转过来放入离心设备进行低速离心,离心结束后,采集的伤流液经离心自采集管体101进入保存管体201,从而实现所有的伤流液均进入所述伤流保存板2,最后利用密封膜对所述伤流保存板2进行密封保存。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高通量水稻、小麦伤流采集装置。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