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控阀测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7281发布日期:2019-01-18 20:0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气控阀测试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控阀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控阀测试机构。



背景技术:

气控气动换向阀,简称气控阀,是气动系统中的控制元件,用于控制系统中流体的流向,其种类较多,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气控阀对密封性和性能指标要求较为严格,在气控阀出厂前,需要对气控阀进行密封性和性能的检测,只有检测合格了,该气控阀才符合出厂条件。

其中,目前对于气控阀密封性和性能指标的检测,存在如下缺陷:

1)检测设备结构较为简单,对于气控阀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不完善,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测试,导致整个气控阀的检测结果不准确,不能如实的反应气控阀的真实性能指标,最终导致不合格的气控阀投放到市场,影响产品的口碑和公司的形象;

2)检测设备整体的检测的检测效率比较低,整个检测过程缓慢,影响了产品投放市场的进度,给公司规划布局带来不便;

3)检测过程为人为参与较多,自动化程度也较低,且较多时候是人为的查看判断,人机交互程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原理简单、精度高的气控阀测试机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气控阀测试机构,包括进气管、阀体、上端盖、下端盖、活塞、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以及阀芯组件,所述上端盖盖合在阀体的一端,所述下端盖盖合在阀体的另一端,所述进气管固定在上端盖上,所述下端盖上设有第一气孔以及第二气孔,所述阀体内设有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之间通过连接管道相通,所述活塞的端部插入连接通道并与阀芯组件相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空腔内壁与活塞的交接处,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阀芯组件与下端盖的交接处;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本体、堵头端盖、堵头顶块、第三弹簧以及气孔堵头,所述堵头端盖一端固定在阀芯本体上,所述堵头端盖的另一端插入阀芯本体内,所述第三弹簧夹持在堵头端盖与堵头顶块之间,所述堵头一端与堵头顶块相接触,且所述堵头另一端伸出阀芯本体并与第一气孔相对。

其中,所述堵头端盖上设有便于第三弹簧固定的端盖凸出支柱,所述堵头顶块上设有便于第三弹簧固定的顶盖凸出支柱,所述气孔堵头的包括固定部以及堵头部,所述固定部的外径大于堵头部外径,且所述阀芯本体的内壁设有与固定部相适配的转折面。

其中,所述活塞包括受力部、弹簧固定部以及推动部,所述弹簧固定部设置在受力部与推动部之间,所述受力部与上端盖相接触,且所述受力部的端面设有便于进气的进气槽,所述推动部的外径与连接通道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弹簧固定部上,且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抵持在第一空腔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抵持在受力部外表面。

其中,该气控阀测试机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圈以及第二密封圈,所述上端盖上设有便于第一密封圈固定的第一密封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固定在第一密封凹槽内并抵持在阀体内表面,所述下端盖上设有便于第二密封圈固定的第二密封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固定在第二密封凹槽内并抵持在阀体内表面。

其中,该气控阀测试机构还包括第三密封圈以及第四密封圈,所述活塞受力部外壁设有便于第三密封圈固定的第三密封凹槽,所述堵头端盖上设有便于第四密封圈固定的第四密封凹槽,所述第四密封圈夹持在堵头端盖与第二空腔的内壁之间,所述受力部与阀体围合形成可挤压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上设有与可挤压空腔相适配的通气孔。

其中,该气控阀测试机构还包括固定螺丝,所述上端盖以及下端盖上均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丝穿过固定螺孔并固定在阀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气控阀测试机构通过在阀体内设置活塞以及阀芯组件,当进气管进气,活塞受力挤压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前推堵住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气孔与第二气孔形成的气流回路被切断。只需要给活塞通气便可以实现第一气孔与第二气孔之间的气流回路的通断,测试原理简单,精度高,可广泛应用于手机、手表、平板、汽车配件以及手环类的气密性测试项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控阀测试机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控阀测试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控阀测试机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控阀测试机构的阀芯组件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进气管 11、阀体

12、上端盖 13、下端盖

14、活塞 15、阀芯组件

16、第一弹簧 17、第二弹簧

18、第一密封圈 19、第二密封圈

20、第三密封圈 21、第四密封圈

22、固定螺丝

101、圆形管部 102、六角形旋拧部

103、插入部 111、通气孔

112、第一空腔 113、第二空腔

131、第一气孔 132、第二气孔

141、受力部 142、弹簧固定部

143、推动部

151、阀芯本体 152、堵头端盖

153、堵头顶块 154、第三弹簧

155、气孔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一种气控阀测试机构,包括进气管10、阀体11、上端盖12、下端盖13、活塞14、第一弹簧16、第二弹簧17以及阀芯组件15,上端盖12盖合在阀体11的一端,下端盖13盖合在阀体11的另一端,进气管10固定在上端盖12上,下端盖13上设有第一气孔131以及第二气孔132,阀体11内设有第一空腔112以及第二空腔113,第一空腔112与第二空腔113之间通过连接管道相通,活塞14的端部插入连接通道并与阀芯组件15相接,第一弹簧16设置在第一空腔112内壁与活塞14的交接处,第二弹簧17设置在阀芯组件15与下端盖13的交接处;进气管10进气,活塞14受力挤压阀芯组件15,阀芯组件15前推堵住第一气孔131,第一气孔131与第二气孔132形成的气流回路被切断。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气控阀测试机构通过在阀体11内设置活塞14以及阀芯组件15,当进气管10进气,活塞14受力挤压阀芯组件15,阀芯组件15前推堵住第一气孔131,第一气孔131与第二气孔132形成的气流回路被切断。只需要给活塞14通气便可以实现第一气孔131与第二气孔132之间的气流回路的通断,测试原理简单,精度高,可广泛应用于手机、手表、平板、汽车配件以及手环类的气密性测试项目。

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控阀测试机构还包括第一弹簧16以及第二弹簧17,阀体11内设有第一空腔112以及第二空腔113,第一空腔112与第二空腔113之间通过连接管道相通,活塞14的端部插入连接通道并与阀芯组件15相接,第一弹簧16设置在第一空腔112内壁与活塞14的交接处,第二弹簧17设置在阀芯组件15与下端盖13的交接处;进气管10进气,第一弹簧16以及第二弹簧17均处于压缩状态,阀芯组件15堵住第一气孔131,进气管10停止进气,第一弹簧16以及第二弹簧17回弹处于伸展状态,第一气孔131与第二气孔132形成气流回路。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14包括受力部141、弹簧固定部142以及推动部143,弹簧固定部142设置在受力部141与推动部143之间,受力部141与上端盖12相接触,且受力部141的端面设有便于进气的进气槽,推动部143的外径与连接通道的外径相同,第一弹簧16套设在弹簧固定部142上,且第一弹簧16的一端抵持在第一空腔112的内壁上,第一弹簧16的另一端抵持在受力部141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阀芯组件15包括阀芯本体151、堵头端盖152、堵头顶块153、第三弹簧154以及气孔堵头155,堵头端盖152一端固定在阀芯本体151上,堵头端盖152的另一端插入阀芯本体151内,第三弹簧154夹持在堵头端盖152与堵头顶块153之间,堵头一端与堵头顶块153相接触,且堵头另一端伸出阀芯本体151并与第一气孔131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堵头端盖152上设有便于第三弹簧154固定的端盖凸出支柱,堵头顶块153上设有便于第三弹簧154固定的顶盖凸出支柱,气孔堵头155的包括固定部以及堵头部,固定部的外径大于堵头部外径,且阀芯本体151的内壁设有与固定部相适配的转折面。

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控阀测试机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8以及第二密封圈19,上端盖12上设有便于第一密封圈18固定的第一密封凹槽,第一密封圈18固定在第一密封凹槽内并抵持在阀体11内表面,下端盖13上设有便于第二密封圈19固定的第二密封凹槽,第二密封圈19固定在第二密封凹槽内并抵持在阀体11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控阀测试机构还包括第三密封圈20以及第四密封圈21,活塞14受力部141外壁设有便于第三密封圈20固定的第三密封凹槽,堵头端盖152上设有便于第四密封圈21固定的第四密封凹槽,第四密封圈21夹持在堵头端盖152与第二空腔113的内壁之间,受力部141与阀体11围合形成可挤压空腔,第一空腔112上设有与可挤压空腔相适配的通气孔111。

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控阀测试机构还包括固定螺丝22,上端盖12以及下端盖13上均设有固定螺孔,固定螺丝22穿过固定螺孔并固定在阀体11内。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10包括圆形管部101、六角形旋拧部102以及插入部103,六角形旋拧部102设置在圆形管部101与插入部103之间,插入部103固定在上端盖12内。

本实用新型的气控阀测试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1)进气管10通气

气压推动活塞14移动,第一弹簧16被压缩;

活塞14推动阀芯组件15移动,第二弹簧17被压缩,直至气孔堵头155堵住第一气孔131;

第一气孔131与第二气孔132之间的气流回路被断开;

2)进气管10断开

第一弹簧16回弹伸展,活塞14被顶回,阀芯组件15不受推力;

第二弹簧17回弹伸展,阀芯组件15回弹,气孔堵头155脱离第一气孔131;

第一气孔131与第二气孔132之间的气流回路恢复。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