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2405发布日期:2019-03-15 20:0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而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圆柱:在同一平面内有一条定直线和一条动线,当这个平面绕着这条定直线旋转一周时,这条动线所成的面叫做旋转面,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面的轴,这条动线叫做旋转面的母线,如果用垂直于轴的两个平面去截圆柱面,那么两个截面和圆柱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体。

现有的测量装置存在对圆柱体圆周测量时,操作复杂、测量不准确、测量效率低的缺点。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的测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其具有测量准确、测量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盘、第二连接盘、第三连接盘、连接杆、顶杆和推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盘、第二连接盘、第三连接盘依次平行排布,所述顶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盘、第二连接盘和第三连接盘后与所述第三连接盘活动连接,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推板、连杆和连接座,所述连杆一端连接所述推板,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盘上设有至少三个长孔,所述至少三个长孔且以所述顶杆和第三连接盘的连接处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所述推动组件和连接杆的数量与所述长孔的数量一致,所述推动组件的连杆一一对应穿过所述长孔,所述第二连接盘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一致且以所述顶杆和第二连接盘的连接处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所述连接杆一一对应穿过所述通孔,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盘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推板与所述长孔的长度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连接座上具有凹槽,所述连接杆插入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凹槽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手柄,所述顶杆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盘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顶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盘上设有螺孔,所述顶杆穿过所述螺孔,所述螺纹和螺孔相配合。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接盘的侧边上设有数量与所述连接杆数量一致的缺口,所述连接杆插入所述缺口中,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缺口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顶杆的与所述第三连接盘连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环绕其自身的环形槽,所述第三连接盘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上设有环形凸台,所述顶杆插入所述连接孔中,所述环形凸台位于所述环形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其在使用时,将第三连接盘盖在待测的圆柱体上,然后移动第二连接盘,由于连接杆被第二连接盘约束,在第二连接盘移动的过程中,连接杆也会被带动,从而推动组件也会被带动,当推动组件的推板与待测的圆柱体的圆周面紧密贴合时,推板距离长孔的放射中心的距离即为待测的圆柱体的半径,然后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圆柱体的周长,这样的测量结果准确,测量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的倒放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的正放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B部分的放的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

第一连接盘-1;缺口-11;第二连接盘-2;

通孔-21;螺孔-22;第三连接盘-3;

长孔-31;连接孔-32;环形凸台-321;

连接杆-4;顶杆-5;螺纹-51;

环形槽-52;推板-61;连接座-62;

凹槽-621;连杆-63;第一转轴-64;

手柄-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盘1、第二连接盘2、第三连接盘3、连接杆4、顶杆5和推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盘1、第二连接盘2、第三连接盘3依次平行排布,所述顶杆5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盘1、第二连接盘2和第三连接盘3后与所述第三连接盘3活动连接,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推板61、连杆63和连接座62,所述连杆63一端连接所述推板61,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座62,所述第三连接盘3上设有至少三个长孔31,所述至少三个长孔31且以所述顶杆5和第三连接盘3的连接处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所述推动组件和连接杆4的数量与所述长孔31的数量一致,所述推动组件的连杆63一一对应穿过所述长孔31,所述连接座62和推板61紧贴于所述长孔31两侧的边沿上,所述第二连接盘2上设有通孔21,所述通孔21的数量与所述连接杆4的数量一致且以所述顶杆5和第二连接盘2的连接处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所述连接杆4一一对应穿过所述通孔21,所述连接杆4的一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连接座6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盘1转动连接。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连接盘1、第二连接盘2和第三连接盘3均为圆形,所述第一连接盘1、第二连接盘2和第三连接盘3的半径依次递减,在需要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时,将待测圆柱体竖直置于载物台上,然后将第三连接盘3盖在待测圆柱体上,将所述第二连接盘2向靠近第三连接盘3的方向移动,由于所述连接杆4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盘2上所设的通孔21,所以在第二连接盘2移动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杆4将会被带动,由于所述连接杆4和连接座62的连接关系,所述连接座62被带动,从而带动所述连杆63和推板61,由联动关系我们可以知道推板61是向靠近待测圆柱体的方向移动,最终紧靠待测圆柱体的侧壁,在上述过程中,待测圆柱体由于推板61的推动而移动,最终待测圆柱体的底面圆心与顶杆5和第三连接盘3的连接点重合,此时将本实施例的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从待测圆柱体上取下,测量推板61距离顶杆5和第三连接盘3的连接点的距离,即可以得到待测圆柱体的半径,通过圆周计算公式即可以得到待测圆柱体的周长。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顶杆5和第三连接盘3的连接点的位置需要用标记标注;所述第一连接盘1与顶杆5并非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盘1能够沿所述顶杆5滑动,由联动关系可知,当所述第二连接盘2向靠近所述第三连接盘3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连接盘1将向远离所述第三连接盘3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二连接盘2向远离所述第三连接盘3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连接盘1将将向靠近所述第三连接盘3的方向运动;为了所述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能够工作顺畅,所述连接杆4和顶杆5之间的夹角δ应该限定在10-60度之间。

为了简化测量过程,可以所述长孔31的边缘上标注刻度,表示与顶杆5和第三连接盘3的距离,通过读取推板61在与长孔31对应位置的读数可知待测圆柱体的半径,从而可以省略上述测量推板61距离顶杆5和第三连接盘3的连接点的距离的过程。

进一步,所述推板61与所述长孔31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推板61的长度最优设置为所述长孔31宽度的1.2-2倍,所述推板61的长度是指推板61与所述长孔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边的长度。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转轴64,所述连接座62上具有凹槽621,所述连接杆4插入所述凹槽621中,所述第一转轴64穿过所述连接杆4,所述第一转轴64的两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凹槽621的侧壁上,此处的活动连接为通常意义上转轴的转动连接,现有技术中已经充分公开,由上述可知,所述第一转轴64的数量与所述连接座62的数量一致的,每一个连接座62的凹槽621中设有一个所述第一转轴64。

为了方便第二连接盘2的调节移动,本实施例的一种高中数学圆柱体圆周测量装置还包括手柄7,所述顶杆5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盘1的一端与所述手柄7连接,所述顶杆5上设有螺纹51,所述第二连接盘2上设有螺孔22,所述顶杆5穿过所述螺孔22,所述螺纹51和螺孔22相配合。在使用时,通过转动手柄7带动顶杆5转动,由于螺孔22和螺纹51的配合关系,在顶杆5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盘2将会相对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三连接盘3移动。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接盘1的侧边上设有数量与所述连接杆4数量一致的缺口11,所述连接杆4插入所述缺口11中,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缺口11的侧壁上,此处的活动连接为通常意义上转轴的转动连接,现有技术中已经充分公开,所述缺口11的具体形式如图中所示,即由所述第一连接盘1的周边向中心方向的开槽。

进一步,所述顶杆5和第三连接盘3的活动连接方式如下:所述顶杆5的与所述第三连接盘3连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环绕其自身的环形槽52,所述第三连接盘3上设有连接孔32,所述连接孔32的孔壁上设有环形凸台321,所述顶杆5插入所述连接孔32中,所述环形凸台321位于所述环形槽52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孔31的数量最优设置为三个。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