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降观测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2432发布日期:2019-03-22 19:56阅读:2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降观测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降观测钉。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工程中,随着上部楼层的增加,建筑沉降变形开始逐步发展,这就需要对建筑沉降进行长期、精确的监测,来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现有的建筑沉降测量中,常将一种L型观测钉打入墙、柱中作为测点随后放置观测用具进行测量。

在进行安装观测钉时,操作人员会率先使用钻机在墙或柱中钻孔,随后在孔中注入植筋胶或水泥浆,将观测钉插入孔中等待植筋胶或水泥浆凝固,完成观测钉的安装,但是在安装过程中因观测钉与孔间隙配合,当植筋胶或水泥浆未凝固时操作人员因意外碰触观测钉可能会使观测钉偏移原位置或离开孔中影响观测钉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降观测钉,具有减少该沉降观测钉在安装时因碰触而发生偏移的现象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沉降观测钉,包括外套杆和内杆,所述外套杆套设在内杆外,所述内杆的一端可穿出外套杆设置,所述内杆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卡接段,所述卡接段的截断面设置为椭圆形且截断面的长轴的长度等于内杆的直径的长度,所述卡接段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齿,所述限位齿可沿卡接段的圆弧面滑动,外套杆上开设有用于当限位齿滑动至卡接段截断面的长轴时限位齿穿出外套杆的插槽,所述限位齿上设置有用于使限位齿的一端始终容置在外套杆内的凸起,所述限位齿始终与插槽的侧壁相碰触。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安装该沉降观测钉时,操作人员首先在墙体上使用钻机钻出孔,随后在孔中填放水泥浆,将该沉降观测钉放入孔中,操作人员转动内杆使限位齿穿出外套杆与孔的内侧壁抵触,此时该沉降观测钉在限位齿与孔的内侧壁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被固定在当前位置,减少了因操作人员对该沉降观测钉意外碰触导致的该沉降观测钉位置发生偏移或从孔中掉落的现象发生。凸起的设置减少了在将该沉降观测钉放置在孔内前,限位齿在重力作用下从插槽出离开外套杆内的现象发生。

进一步,所述内杆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外套杆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限位块碰触时限位齿穿出外套杆的定位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与定位块碰触时,限位齿达到穿出外套杆的最大距离,限位块与定位块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确定转动内杆的角度。

进一步,所述内杆的一端铰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内杆的铰接处设置有橡胶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杆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在进行沉降观测时放置观测用具,橡胶块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后转动杆因摩擦力的作用被固定在当前位置,减少了操作人员松开转动杆时转动杆转动的现象发生。

进一步,所述内杆上设置有垂直于内杆的凸柱,所述凸柱垂直于内杆的侧壁可与转动杆相贴合。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凸柱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使转动杆与内杆垂直,方便操作人员安装观测用具。

进一步,所述转动杆与内杆均可容置在外套杆内。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检测后,操作人员将转动杆与内杆均推回外套杆内,转动杆与内杆均容置在外套杆内减少了内杆和转动杆在外界环境中损坏的几率。

进一步,所述转动杆远离内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转动杆拉出内杆的拉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拉块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将转动杆及部分内杆拉出外套杆,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进一步,所述内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设置有一圈凸缘,所述外套杆的内侧壁设置有与凸缘碰触用于减少内杆与限位齿分离的凸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凸缘与凸块的设置减少了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使内杆离开外套杆,限位片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回外套杆内的现象发生。

进一步,所述外套杆上设置有标记线且标记线在转动杆转动的平面上。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标记线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确定将该沉降观测钉固定后转动杆所转动的平面,方便操作人员放置观测用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限位齿的设置减少了因操作人员对该沉降观测钉意外碰触导致的该沉降观测钉位置发生偏移或从孔中掉落的现象发生;

二、橡胶块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后转动杆因摩擦力的作用被固定在当前位置,减少了操作人员松开转动杆时转动杆转动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B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块与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套杆;11、插槽;12、定位块;13、凸块;14、标记线;2、内杆;21、卡接段;22、限位块;23、凸柱;24、凸缘;3、限位齿;31、凸起;4、转动杆;41、拉块;5、橡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沉降观测钉,包括外套杆1和内杆2,外套杆1套设在内杆2外,内杆2的一端可穿出外套杆1设置,内杆2穿出外套杆1的一端铰接有转动杆4,转动杆4与内杆2均可容置在外套杆1内,转动杆4远离内杆2的一端设置有拉块41,在本实施例中拉块41穿出外套杆1设置。转动杆4与内杆2的铰接处设置有橡胶块5(参见图5),橡胶块5与转动杆4和内杆2均抵触。橡胶块5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4后转动杆4因摩擦力的作用被固定在当前位置,减少了操作人员松开转动杆4时转动杆4转动的现象发生。内杆2上设置有凸柱23(参见图3),当转动杆4与凸柱23碰触时转动杆4垂直于内杆2。凸柱23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使转动杆4与内杆2垂直。

如图1、4所示,内杆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卡接段21,卡接段21的截断面设置为椭圆形且截断面的长轴的长度等于内杆2的直径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段21截面的短轴为三分之二的长轴长度。如图2所示,卡接段21的侧壁上设置有可在卡接段21和内杆2侧壁上滑动的限位齿3,外套杆1上开设有用于当限位齿3滑动至卡接段21截断面的长轴时限位齿3穿出外套杆1的插槽11,且限位齿3始终与插槽11的侧壁相碰触。限位齿3上设置有与外套杆1内侧壁碰触的凸起31且凸起31靠近限位齿3可与内杆2碰触的侧壁设置。

如图4、5所示,内杆2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22,外套杆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块12,当定位块12与限位块22碰触时,限位齿3上的凸起31与外套杆1的内侧壁碰触。限位块22与定位块12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确定转动内杆2的角度。内杆2远离转动杆4的一端设置有一圈凸缘24,外套杆1的内侧壁设置有凸块13,凸块13设置在插槽11远离转动杆4的一侧。凸缘24与凸块13的设置减少了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使内杆2离开外套杆1,限位片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回外套杆1内的现象发生。

如图5所示,外套杆1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标记线14,当限位齿3穿出外套杆1后,标记线14指示转动杆4可转动的方位,在本实施例中,标记线14由红色染料标记。

使用该沉降观测钉的步骤:操作人员在墙体上使用钻机钻出孔,随后在孔中填放水泥浆。当水泥浆填满后将该沉降观测钉放入孔中,此时使标记线14远离地面设置。随后操作人员拿住拉块41转动内杆2,限位齿3在插槽11限位、内杆2推动的状况下穿出外套杆1,当限位块22与定位块12碰触后,限位齿3穿出外套杆1至最远距离。此时限位齿3与孔的内侧壁抵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该沉降观测螺钉被固定在当前位置。减少了因操作人员对该沉降观测钉意外碰触导致的该沉降观测钉位置发生偏移或从孔中掉落的现象发生。同时限位齿3的设置增大了该沉降观测钉与水泥浆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该沉降观测螺栓被固定的更加牢固。凸起31的设置减少了在将该沉降观测钉放置在孔内前,限位齿3在重力作用下从插槽11出离开外套杆1内的现象发生。

使用该沉降观测螺栓的过程:操作人员拉动拉块41使凸缘24与凸块13碰触,随后转动转动杆4使转动与凸柱23碰触,转动杆4在橡胶块5的作用下固定在当前位置,此时转动杆4垂直于地面,操作人员此时可安装沉降观测用具进行观测。

使用完成后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4使转动杆4与内杆2共线设置,随后操作人员握住拉块41推动内杆2剂转动杆4回到外套杆1内即可。转动杆4与内杆2均容置在外套杆1内减少了内杆2和转动杆4在外界环境中损坏的几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