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油炸锅内胆气密性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7739发布日期:2019-08-21 00:23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检测油炸锅内胆气密性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内胆气密性的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油炸锅内胆气密性的装置。



背景技术:

油炸锅的加热装置通常设置在内胆的底部,现有的加热装置中,一般包括内胆、加热管和用于电连接的固定柱。如图6所示,内胆的底部焊接或整体拉伸的用于放置加热管的安装槽15,加热管6安装在安装槽15内,从而实现对内胆的直接加热,加热管6与内胆直接接触,使得热传导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在对内胆的底部焊接或整体拉伸安装槽15时,往往因为工人的焊接水平或者焊接设备的制约使得内胆的底部与安装槽之间留有间隙导致内胆的底部不能密封,如采用内胆一体进行拉伸安装槽15,即使用模具对内胆的底部直行拉伸处理,如因材料或拉伸工艺不好,会导致拉伸处出现龟裂,导致内胆在盛装油品时而泄漏而被认为该内胆不合格,从而导致内胆报废,造成浪费及提高了制造成本,给生产商带来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即需要一种装置对该内担进行气密性的检测,确保内胆底部的气密性,保证内胆不漏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检测油炸锅内胆气密性的装置,其能够快速检测油炸锅内胆及其底部的气密性,具有结构简单、检测快、检测精准等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检测油炸锅内胆气密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用于密封内胆上开口的下模,传动机构及充气机构,所述下模的上方设有用于密封内胆底部并形成充气腔的上模,所述上模与传动机构相连以实现上模纵向反复上下移动;

所述上模设有用于气体流动的内腔和用于密封内胆底部四周边缘的密封槽,所述内腔的底部设有出气孔,所述出气孔上连接有出气管,所述密封槽适配外套于内胆底部四周边缘上;

所述下模设有适配安装内胆上开口边缘的凹槽和用于充气到内胆容腔的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上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充气机构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上上设有用于盛装水的容器;

连接出气孔的出气管的另一端与盛装水的容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支架,所述传动机构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与充气机构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气缸、活塞杆、用于导向上模滑动的滑轨和适配在滑轨上滑动的滑块,所述气缸安装在支架的顶部,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气缸相连,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上模相连,所述滑轨固定在支架的内侧边上,所述滑块固定在上模上,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活塞杆通过的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上模和下模夹紧内胆后,下模密封内胆的上开口,上模的密封槽密封内胆的底部,往下模的进气管充气,若内胆的底部漏气,则气体通过上模的出气管后流向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则会冒泡,故认为这个内胆不合格;若容器中的水不会冒泡,则内胆的底部密封不漏气,实现了对内胆气密性的快速检测,且检测结果精准,能很好地保证出厂内胆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关于传动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配合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内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与图2结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关于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关于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关于上模与下模压紧内胆并对内胆检测气密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加热管与内胆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关于传动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

工作台1、内胆2、下模3、上模4、传动机构5、加热管6、凹槽8、进气孔9、充气腔10、容器11、支架12、压力表13、安装槽15、内腔40、密封槽41、气缸50、滑轨51、活塞杆52、滑块53、电机6、丝杆62、丝杆螺母63、顶部120、内侧边121、底部四周边缘304、出气孔401、出气管402、进气管403、上开口边缘404、容腔405、通孔4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为更好地对本实用新型对应的装置进行阐述,应结合该实用新型对应的装置是如可进行工作进行进一步说明,换言之,该装置是如可对油炸锅内胆进行气密性检测的。

如图9所示,所述内胆2,该内胆2的底部设有安装加热管6的安装槽15,所述安装槽15通过实际的生产工艺,通常有两种制造工艺,第一种是在内胆的度部,即安装加热管6的位置先开一个通孔,然后通过焊接工艺将一块适配通孔大小的并带有适配安装加热管6安装槽15的工件焊接并固定,而另一种是通过模具冲压或拉伸工艺对内胆2的底部进行制作安装槽15,上述两种加工工艺都存在质量陷患,第一种采用焊接工艺会存虚焊而使内胆2的底部不密封,从而导致内胆2盛装油品时而泄漏;第二种冲压或拉伸工艺制作出来的安装槽15也会因材料本身质量问题被使成形处龟裂(安装槽15龟裂)而导致内胆2的底部不密封,从而导致内胆2盛装油品时而泄漏,此时就需要对该安装槽15进行检测或者说对内胆2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检测油炸锅内胆气密性的装置,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用于密封内胆2上开口的下模3,传动机构5及充气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下模3的上方设有用于密封内胆2底部并形成充气腔10的上模4,所述上模4与传动机构5相连以实现上模4纵向反复上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支架12,所述传动机构5安装在支架12上,所述支架12上设有压力表13,所述压力表13与充气机构相连,通过压力表13可以随时监测充气机构所需的气压强度,必要时可通过调节气压强度对内胆2进行检测的可靠性及检测速度,提高检测效率,所述工作台上1上还设有用于盛装水的容器11,用于检测内胆2底部出现泄漏时而在容器11产生水汽泡。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用于密封内胆2上开口边缘404的下模3,所述下模3的上方设有用于密封内胆2底部四周边缘304的上模4,所述上模4适配与下模3夹紧内胆2,所述上模4与传动机构5相连以实现上模4纵向反复上下移动;即需要检测内胆2气密性时,所述上模4通过传动机构5向下垂直移动,直致上模4与内胆2的底部相抵触,此时,传动机构5继续向下垂直移动,直至内胆2的上开口边缘404与下模3抵触,从而使内胆2被上模4与下模3密封。

如图4、图5和图8所示,所述工作台上1上设有用于盛装水的容器11,所述上模4设有用于气体流动的内腔40和用于密封内胆2底部四周边缘304的密封槽41,所述内腔40的底部设有出气孔401,所述出气孔401上连接有出气管402,连接出气孔401的出气管402的另一端与盛装水的容器11相连,所述密封槽41适配外套于内胆2底部四周边缘304上;所述内腔40与内胆2的底部形成一个充气腔10,便于内胆2的底部有泄漏时,气体从泄漏处泄漏并流向充气腔10,进一步从出气孔401流出,最后经出气管402流向盛装水的容器11内,进一步检测内胆2的底部是否泄漏。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下模3设有适配安装内胆2上开口边缘404的凹槽8和用于充气到内胆2容腔405的进气孔9,所述进气孔9上连接有进气管403,所述进气管403与充气机构(图中未示出)相连,如图6所示,所述凹槽8封闭环绕设置在下模3上,所述凹槽8的形状可因内胆2的实际形状去设计,并不局限于方形或者圆形的,具体的要求是凹槽8适配安装内胆2上开口边缘404,即达到密封内胆2的上开口,确保气体不会从内胆2边缘404泄漏。

作为改进,为达到绝密性,所述上模4和下模3的内侧,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上模4内侧包覆硅胶,在下模3的内侧同样包覆硅胶,由于硅胶具有可塑性,当上模4在传动机构5垂直向下移动时,上模4内侧的硅胶先抵触内胆2的底部,在传动机构5继续垂直向下移动,内胆2的上开口边缘404抵触下模3的内侧硅胶,继续垂直向下移动传动机构5,此时由于硅胶具有可塑性,进一步使内胆2的底部完全与上模4内侧的硅胶紧贴密封的同时内胆2上开口边缘404也完全与下模3内侧的硅胶紧贴密封。使用硅胶实现密封,一方面可以完全实现密封,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在上模4与下模3压紧内胆2所产生物理性破坏,如上模4或下模3对内胆2划花或压变形内胆的上开口等物理硬性损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5可以为多种,在此列举两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是并不局限于这两种实施方式,只要能来回带动上模4垂直往下移动的传动机构5也是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之中。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传动机构5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为气缸传动,包括气缸50、活塞杆52、用于导向上模4滑动的滑轨51和适配在滑轨51上滑动的滑块53,所述气缸50安装在支架12的顶部,所述活塞杆52的一端与气缸50相连,所述活塞杆5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螺母与上模4固定相连,为使活塞杆52平稳移动,所述支架12上设有用于活塞杆52通过的通孔;所述滑轨51固定在支架12内侧边121上,对于本实施例而言,所述滑轨51设有两件,分别对称设置在支架12的两内侧边121上,所述滑块53设有两件并固定在上模4上,所述滑块53与滑轨51配合使用,当气缸50推动活塞杆52从进一步推动上模4,使上模4平稳地沿滑轨51垂直上下反复移动。

虽要说明的是,所述传动机构5除上述气缸50、活塞杆52的移动方式外,其还可以是丝杆传动,如图10所示,包括丝杆62、丝杆螺母63和电机61,所述电机61安装在支架12的顶部120,所述丝杆螺母63固定在上模4的上端,所述丝杆62通过通孔406与上模4的丝杆螺母63螺纹连接,通过电机61旋动丝杆62旋转,从而使丝杆螺母63作出相对的旋转,并且由旋转转变直线运动,即上模4垂直往下移动或者垂直往上移动。同样的,为检测内胆2的气密性,上模4与下模3的工作原理与上述一致,在本自然段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一、首先把装加热管6的内胆2的上开口一侧盖合在下模3的内侧,具体而言,将上开口边缘404抵触凹槽8。

二、然后启动装置的传动机构5的开关,此时上模4在传动机构5的垂直往下移动下,所述上模4内侧的硅胶先抵触内胆2的底部,在传动机构5继续垂直向下移动,内胆2的上开口边缘404进一步抵触下模3的内侧硅胶,继续垂直向下移动传动机构5,此时由于硅胶具有可塑性,进一步使内胆2的底部完全与上模4内侧的硅胶紧贴并密封,同时内胆2上开口边缘404也完全与下模3内侧的硅胶紧贴并密封。

三、启动充气机构电源,充气机构进行加压工作,为使气体有效进入内胆2的容腔405,对本专利对应的装置的充气机构的预设气压的压力为1.5MPa,通过压力表13进行监测,当气压达到1.5MPa后,气体将从下模3的进气孔9进入,并流进内胆2的容腔405内进行汽密性检测。

四、如果内胆2的气密性不合格,或者说当放置加热管6的安装槽15出现泄漏,则内胆2内的气体从泄漏处泄漏出,气体流进充气腔10,并经上模4的出气孔401流出,最后经出气管402流入容器11,从而使容器11产生水汽泡。

如果内胆2的气密性合格,或者说当放置加热管6的安装槽15不出现泄漏,则内胆2内的气体不会从泄漏处泄漏出,也不会出现气体依次流进充气腔10、出气孔401、出气管402和容器11,所述容器11也不会产生汽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