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86331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测试领域,具体是指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人们对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绿色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部件,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等性能指标,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频率也是最高的。而发动机综合性能测试是判定发动机技术状况好坏的主要手段,也是汽车检测和维修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动机性能测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0003]发动机在测试时,各运动部件都需要机油润滑,因此所有发动机均设有润滑系统。通过机油泵将高压机油经油道输送到各运动副进行强制润滑,也有些运动副靠机油飞溅润滑工作表面。机油的黏性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油温越高其黏性就越低,甚至会失效,所以一般机油温度上限要控制在80?95度,为此发动机测试系统中会设置有发动机机油温度控制系统,以控制发动机机油的温度。然而传统的发动机机油温度控制系统的温控效果并不好,无法很好的把机油温度控制在要求的温度范围之内。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所使用的发机机油温度控制系统的温控效果不好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控制系统。
[0005]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现实: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发动机机油恒温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油箱,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常闭电磁阀,吸油泵,冷却器,过滤器,控制系统,出油管以及进油管;该冷却器的第一进油口通过出油管与发动机油箱相连接、其第一出油口则通过进油管与发动机油箱相连接,第一常闭电磁阀则设置在出油管上,而吸油泵设置在出油管上且位于第一常闭电磁阀与冷却器之间,过滤器设置在进油管上,第一温度传感器则设置在发动机油箱底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常闭电磁阀、吸油泵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其中,本发明还包括有设置在进油管上且靠近冷却器一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进油管上且位于过滤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之间的常开电磁阀,一端与冷却器的第二出油口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冷却器的第二进油口相连接的循环管,设置在循环管上的第二常闭电磁阀,以及同时与常开电磁阀、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常闭电磁阀相连接的闭环控制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的闭环控制系统由控制芯片U3,场效应管Q,三极管VT6,一端与场效应管Q的漏极相连接、另一端则顺次经电阻R15、电容C9以及电阻R18后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4,N极与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P极则与电阻R18和电容C9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10,正极与控制芯片U3的CON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lO的P极相连接的电容ClO,一端与控制芯片U3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的栅极相连接的电阻R16,N极与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ll,正极与二极管Dll的P极相连接、负极作为系统一输出端的电容C12,以及负极与二极管Dll的N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ll组成;所述控制芯片U3的VCC管脚和RESET管脚均与场效应管Q的漏极相连接、其THRE管脚和TRI管脚均与电阻R14和电阻R15的连接点相连接、GND管脚接地、DIS管脚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
[0006]所述控制系统由变压器T,设置在变压器T原边的电感线圈LI,设置在变压器副边的电感线圈L2和电感线圈L3,与电感线圈LI相连接的前端信号处理电路,与电感线圈L2相连接的中间处理电路,与中间处理电路相连接的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与电感线圈L3相连接的信号微调电路,以及同时与信号微调电路和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相连接的吸油泵触发控制电路组成。
[0007]所述的前端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熔断器R1,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电容Cl,二极管D2,以及稳压二极管Dl ;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一输入端经熔断器Rl后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一信号输出端相连接、其另一输入端则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另一信号输出端相连接,电容Cl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相连接,稳压二极管Dl的N极与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其P极则经二极管D2后与电容Cl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I的同名端与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其非同名端与电容Cl的负极相连接。
[0008]所述的中间处理电路由三极管VTI,单向晶闸管D4,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P极则与电感线圈L2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与二极管D3相并联的电阻R2,正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负极则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一端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l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感L4,一端与单向晶闸管D4的控制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l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3,以及一端与三极管VTl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信号微调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4组成;所述单向晶闸管D4的P极与电感线圈L2的同名端相连接,三极管VTl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均与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相连接、基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
[0009]所述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由触发芯片U2,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一端与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触发芯片U2的VDD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5,正极与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继电器K后与触发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3,N极经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P极同时与电容C3和继电器K的连接点以及吸油泵触发控制电路相连接的二极管D5,一端与触发芯片U2的C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电阻R8,以及串接在三极管VT2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6组成;所述触发芯片U2的BD管脚与三极管VTl的发射极相连接、GND管脚接地、FB管脚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与触发芯片U2的BD管脚相连接、集电极与触发芯片U2的SW管脚相连接、发射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三极管VT3的发射极还经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后作为信号一输出端。
[0010]所述的信号微调电路由三极管VT4,P极与电感线圈L3的非同名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正极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负极与电感线圈L3的同名端相连接的电容C4,与电容C4相并联的电阻R9,一端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感线圈L3的同名端相连接的电阻R10,以及一端与电阻R4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感线圈L3的同名端相连接的电阻Rll组成;所三极管VT4的发射极和电感线圈L3的同名端均与吸油泵触发控制电路相连接。
[0011]所述的吸油泵触发控制电路由三极管VT5,双向晶闸管D9,N极经电阻R13后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P极则经电容C8后与电感线圈L3的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8,N极与二极管D8的P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7,与稳压二极管D7相并联的电容C5,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负极与双向晶闸管D9的第一阳极相连接的电容C6,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相连接的电阻R12,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同时与双向晶闸管D9的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相连接的电容C7组成;所述双向晶闸管D9的控制极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5的发射极同时与稳压二极管D7的P极以及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
[0012]所述的触发芯片U2为ACT364集成芯片,而控制芯片U3则为NE555集成电路。
[0013]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为BD-WZP-PT100型机油温度传感器。
[00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双闭环控制的方式对机油温度进行控制,能够很好的把机油温度控制在需要的范围内。
[0015]2、本发明的控制系统结构简单,且所使用的电子元件成本低廉。
[0016]3、本发明所采用的温度传感器反应速度快、精度高,确保了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闭环控制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控制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
[0019]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发动机油箱1,第一温度传感器2,第一常闭电磁阀3,吸油泵4,冷却器5,过滤器6,控制系统7,出油管8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