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线技术的智能空气开关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956阅读:8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基于无线技术的智能空开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开关,又名空气断路器,是一种只要电路中电流超过额定电流就会自动断开的开关。空气开光是低压配电网络和电力拖动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电器,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以及工业等各领域和环境,具备截断和接通电源的功能,通常具备过流和过压自动跳闸功能。

传统的空气开关包括辅助触头、电动操作机构、转动操作手柄等,缺乏电量和非电量传感器,来实时监测空气开关的运行状态以及客户用电情况,特别是对于家庭用户而言,用电量情况仅由电力公司一户一表采集和读取,准确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也无法进行用电量和电价情况的历史分析,进而开展节能技术的运用;同时对于因电压波动或停电造成电器损毁情况,无法采集证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空气开关无法实时监测开关运行状态以及和用电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基于无线技术的智能空开装置和系统,将电量和非电量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测和存储,并以无线技术方式传输到软件平台,为客户提供开关运行状态监测和数据分析应用。

为解决上述缺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通过电量和非电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和存储不同时段空气开关运行状态,通过无线技术将存储数据传输到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手机客户端,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实时监测和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用户进行电量核实、电压波动分析、电价执行分析、节能技术应用、用电时段调节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研判等,同时对智能空开装置进行过流、过压、过热等远程控制,实现用户安全、可靠和高效用电。

对传统空气开关改造安装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存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通过不同传感器对空气运行状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存储,以无线传输技术,在客户端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和数据挖掘分析利用,实现对开关运行状态的监测以及用电数据的分析。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电量传感器包括电压、电流、无功、有功、频率、电阻等电量传感器。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非电量传感器包括温度、湿度等非电量传感器。

所述无线技术包括WIFI、蓝牙(Bluetooth)、NFC(RFID,近场通信技术)、Zigbee、Z-wave、UWB(超宽带无线电技术)、IrDA(红外局域网系统)、WHDI(无线家庭数字接口)、WirelessHD、WiDi(Intel公司基于Wifi标准开发的无线高清传输技术)、WiGig(无线千兆比特技术)以及CDMA、GPRS、3G/4G等移动网络传输技术。

所述的智能空气开关数据分析软件,其特征在于:数据分析软件为跨平台软件,包括电脑(Windows、Mac Os X以及Linux等)、平板电脑(ios、Android、WP等系统)以及移动手机(IOS、Android、WP等);数据挖掘应用于电量使用状态核实、电压波动分析、电价执行分析、节能技术应用、用电时段调节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研判等。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无线传输技术,通过电量和非电量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开关的运行状态,在客户端软件平台进行采集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数据挖掘分析利用,可以帮助客户进行用电量分析和核实、电压波动分析、电价执行情况分析以及节能技术应用等,能够及时发现电表计量错误、电价执行错误、电压波动造成电器损坏等问题,挽回可能给客户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2、本发明通过实施监测空气开关的运行状态,对历史数据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可以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研判,及时发现设备老化、电线老化带来电量异常,及早消除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一种基于无线技术的智能空开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传统空开本体1,在空开本体1中设置电压、电流电量传感器2,以及温度非电量传感器3,保护动作模块4,数据存储模块5,无线传输模块6,构成了一个智能空开装置。

智能空开装置投入运行后,以某个采样周期,实时采集点电量传感器2和非电量传感器3中的数据,并存储在数据模块5中。当客户运行客户端软件平台12时(包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移动手机软件),作同一局域网无线WIFI环境下,软件平台读取数据存储模块5中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6,将数据传输到软件平台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9,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展示10和挖掘分析11。

一套跨平台的用电数据分析软件12,包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移动手机各种系统下的分析软件,可以进行用电量的历史数据分析、用电量的核实和异常分析、电价执行情况分析、节能技术应用分析等。

根据分析软件对开关运行状态的研判,通过保护动作模块,对空气开关进行远程控制。

上述事实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