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046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地下水资源较地表水资源复杂,因此地下水本身质和量的变化以及引起地下水变化的环境条件和地下水的运移规律不能直接观察,同时,地下水的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是缓变型的,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不可逆的破坏。因此准确开发保护地下水就必须依靠长期的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

现有技术中的监控系统不能对地下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控,无法对水质及时进行数据分析以避免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监控系统不能实现客户对地下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风险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地下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包括:

监测井,设置在所述地下水源地的设定位置,以获得所述设定位置的监测信息;

监控系统,与所述监测井连接,以接收并存储所述监测信息;

无线发送模块,与所述监控系统连接并能无线发送所述监测信息;

监控主站,设置有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能接收所述监测信息;所述监控主站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端连接;所述客户端能实时接收所述监控主站传输的所述监测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地下水源地设置有若干个水井;

所述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监测井;

所述监控系统通过光纤网络分别与若干个所述监测井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地下水源地设置有5个水井;

所述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设置有5个所述监测井;

5个所述水井位于5个所述监测井位置的连线所围的区域内。

作为优选,所述监测信息包括:水位信息、水质信息、水温信息、水压信息、气温信息及气压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监测井设置有水位计;

所述水位计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位并生成所述水位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监测井设置有水质分析仪;

所述水质分析仪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质并生成所述水质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监测井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监测井的下端,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温度并生成所述水温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风控监测井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监测井的下端,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压并生成所述水压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监测井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及第二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监测井的上端,用于检测所述监测井的气温并生成所述气温信息;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监测井的上端,用于检测所述监测井的气压并生成所述气压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监控主站还包括分析单元;

所述分析单元对随时间累积的所述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

所述客户端能通过所述互联网实时接收所述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由监测井、监控系统、无线发送模块及监控主站组成的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监测井获得地下水源地的设定位置的监测信息;监控系统接收并存储监测信息;无线发送模块无线发送监测信息到监控主站,监控主站通过互联网实时将监测信息发送到客户端,客户端对监测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风险,保证地下水质变化的时效性,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这样,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监控系统不能实现客户对地下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风险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地下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中监测井与水井的相对位置图。

(图示中各标号代表的部件依次为:1监测井、2无线发送模块、3监控主站、4无线接收模块、5监控系统、6分析单元、7存储单元、8客户端、10第一水井、11第二水井、12第三水井、13第四水井、14第五水井、15第一监测井、16第二监测井、17第三监测井、18第四监测井、19第五监测井)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监控系统不能实现客户对地下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风险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由监测井、监控系统、无线发送模块及监控主站组成的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监测井获得地下水源地的设定位置的监测信息;监控系统接收并存储监测信息;无线发送模块无线发送监测信息到监控主站,监控主站通过互联网实时将监测信息发送到客户端,实现了对地下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效果。

参见附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包括:监测井1、监控系统5、无线发送模块2及监控主站3。监测井1设置在地下水源地的设定位置,以获得设定位置的监测信息;监控系统5通过数据传输线与风控监测井1连接,以接收并存储监测信息;无线发送模块2与监控系统5连接并能无线发送监测信息;监控主站3设置有无线接收模块4;无线接收模块4能接收监测信息;监控主站3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端8连接;客户端8能实时接收监控主站3传输的监测信息。

其中,监控主站3通过互联网实时将监测信息发送到客户端8,客户端8对监测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风险,保证地下水质变化的时效性,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

进一步的,地下水源地设置有若干个水井;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设置有若干个监测井1;监控系统5通过光纤网络分别与若干个监测井1连接,监控系统5能接收并存储若干组监测信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参见附图2,地下水源地设置有5个水井,分别为:第一水井10、第二水井11、第三水井12、第四水井13及第五水井14;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设置有5个监测井1,分别为:第一监测井15、第二监测井16、第三监测井17、第四监测井18及第五监测井19;5个水井位于5个监测井1位置的连线所围的区域内,其中,第一水井10位于第一监测井15与第二监测井16之间;第三监测井17设置在靠近第二水井11及第三水井12的位置;第四监测井18设置在靠近第五水井14的位置,第五监测井19设置在靠近第四水井13的位置。

进一步的,监测信息包括:水位信息、水质信息、水温信息、水压信息、气温信息及气压信息。监测井1设置有水位计;水位计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位并生成水位信息。监测井1设置有水质分析仪;水质分析仪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质并生成水质信息。监测井1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监测井1的下端,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温度并生成水温信息。监测井1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监测井1的下端,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压并生成水压信息。

监测井1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及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监测井1的上端,用于检测监测井1的气温并生成气温信息;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监测井1的上端,用于检测监测井1的气压并生成气压信息。

进一步的,监控主站3还包括:分析单元6及存储单元7;分析单元6对随时间累积的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客户端8能通过互联网实时接收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存储单元7用于存储无线接收模块4接收的随时间累积的监测信息,以及分析单元6生成的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和2,该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基于地下水保护优化管理模型实施,具体为:分析地下水污染物暴露评价及地下水流运动特征后,建立污染物运移模型,在关键检测点增加指标监测点,并通过建立的污染物运移模型实时监控地下水源地一定范围内的可能风险,为地下水源提供一套防御污染的监控系统。

该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的结构特征为:第一水井10位于第一监测井15与第二监测井16之间;第三监测井17设置在靠近第二水井11及第三水井12的位置;第四监测井18设置在靠近第五水井14的位置,第五监测井19设置在靠近第四水井13的位置。

第一监测井15通过第一光纤网络与监控系统5连接;第二监测井16通过第二光纤网络与监控系统5连接;第三监测井17通过第三光纤网络与监控系统5连接;第四监测井18通过第四光纤网络与监控系统5连接;第五监测井19通过第五光纤网络与监控系统5连接。

每个监测井1都设置有水位计、水质分析仪、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及第二压力传感器;每个监测井1都获得一组监测信息。每一组监测信息都包括:水位信息、水质信息、水温信息、水压信息、气温信息及气压信息。监控系统5接收每个监测井发送的监测信息,并通过无线发送模块2发送到监控主站3,监控主站3的分析单元6对随时间累积的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然后,监控主站3将实时的监测信息与分析单元6生成的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包括对比不同组的监测信息而获得的对比曲线)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客户端8,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端8对监测信息、数据列表及数据曲线进行实时观察,及时发现风险,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特别适用于地下水污染后难于治理的地域。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由监测井1、监控系统5、无线发送模块2及监控主站3组成的地下水源地污染监控系统,监测井1获得地下水源地的设定位置的监测信息;监控系统5接收并存储监测信息;无线发送模块2无线发送监测信息到监控主站3,监控主站3通过互联网实时将监测信息发送到客户端8,客户端8对监测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风险,保证地下水质变化的时效性,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这样,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监控系统不能实现客户对地下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风险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地下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