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慧农业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7692发布日期:2019-09-21 01:23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慧农业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慧农业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对于运行于智慧农业底层的智能设备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点,现有的技术主要是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农业生产环境中的CO2、温湿度、土壤酸碱度、光照度等环境状态数据,现有的智能设备单装置不能实现多个数据的同时采集,且需要通过有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造成系统搭建繁琐、造价成本高、检测点不能灵活调整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智慧农业控制系统,能够提供便捷的系统环境搭建、低成本实施、无线传输功能等实现环境数据的采集及生产设备的控制技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慧农业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系统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系统主控模块无线通信连接的空间环境采集装置、土壤状态采集装置和执行控制装置,所述系统主控模块包括显示装置、无线收发装置、控制器模块和视频监控系统分别于系统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空间环境采集装置包括采集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采集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无线收发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CO2浓度传感器、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度传感器,所述土壤状态采集装置包括状态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状态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无线收发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酸碱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执行控制装置包括执行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执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无线收发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继电器输出模块和模拟量控制模块。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空间环境检测装置和所述土壤状态采集装置均采用低功耗控制组件作为主控模块。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执行控制装置与生产执行设备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空间环境采集装置安装于农业生产区域的不同分区的空间环境中。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土壤状态采集装置安装于农业生产区域的不同分区的土壤中。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模块最多可以连接32路不同的无线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慧农业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供便捷的系统环境搭建过程、低廉的实施成本、无线传输功能等,实现环境数据的采集及农业生产设备的控制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系统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一种智慧农业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系统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系统主控模块无线通信连接的空间环境采集装置、土壤状态采集装置和执行控制装置,所述系统主控模块包括显示装置、无线收发装置、控制器模块和视频监控系统分别于系统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空间环境采集装置包括采集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采集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无线收发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CO2浓度传感器、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度传感器,所述土壤状态采集装置包括状态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状态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无线收发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酸碱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执行控制装置包括执行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执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无线收发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继电器输出模块和模拟量控制模块。

进一步说明智慧农业控制系统工作原理,首先为农业生产大棚或者农田进行区域的划分,并在各个区域布置多个空间环境采集装和土壤状态采集装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各个采集装置将CO2浓度、环境温湿度、光照度、土壤酸碱度等数据传输给主控模块,并且在显示器上显示数值和周期的变化曲线。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控制程序,由控制模块根据采集的数据状态做出相应的控制操作,控制执行模块操作农业生产装置,如灌溉系统或者通风系统启停工作,来调节整个生产环境的各个环境要素。各个采集模块采用了低功耗主控组件,太阳能电池组可以为其提供无阳光状态下连续工20天左右的供电能力。系统中的执行控制装置可以通过继电器开关触点或者模拟量信号来兼容各类农业生产用执行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供便捷的系统环境搭建过程、低廉的实施成本、无线传输功能等,实现便利的环境数据采集及农业生产设备的控制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