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海拔、低温环境电控装置用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4204发布日期:2019-10-15 17:3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海拔、低温环境电控装置用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控装置调温,属输变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为了满足配电柜等设电控装置高海拔的低压环境下及低温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往往均对该类环境下运行的电控装置设备增加了专用的增压设备和调温设备,当前所使用的调温调压设备往往均为基于空调机组、空压机中得任意一种或两种同步运行实现的,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一方面存在于空调机组、空压机间缺乏有效且统一的承载定位结构,从而造成当前的调温调压设备在安装、维护作业时的难度及成本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当前的该类调温调压设备在运行中,因缺乏必要的防护措置,因此极易在外部环境温度、气压等相对较低时,从而严重影响增压设备运行效率和调温设备的热交换效率,并因此造成调压调温作业运行效率低下、运行能耗高且调温调压稳定性差,严重影响了对配电柜等设电控装置调温调压作业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控制精度,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针对高海拔、低温环境下运行的电控设备用调温调压系统,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海拔、低温环境电控装置用智能环境调控系统,该实用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运行自动化程度及调温调压运行控制精度高,可极大的提高设备的通用性和装配、维护作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并可为电控装置提供恒定的调压调温输出作业,极大的提高了电控装置调温调压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有效克服传统调温调压设备运行时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的调温调压设备工作效率下降的弊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控装置调温调压作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另极大提高了调温调压设备运行功率并低了调温调压设备运行的能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海拔、低温环境电控装置用智能环境调控系统,包括承载基座、承载龙骨、防护侧板、热风机、冷风机、增压泵、空气放大器、空调机组、空气泵、空气过滤器、压缩空气干燥器、回风管、送风管、分流管、汇流管及控制系统,承载基座为横断面呈矩形的密闭腔体结构,其上端面于承载龙骨相互连接,承载龙骨为与承载基座同轴分布的框架结构,且承载龙骨内设若干隔板,并通过隔板沿承载龙骨轴线将承载龙骨自上而下分布若干工作腔,防护侧板包覆在承载龙骨外,并与承载龙骨构成密闭腔体结构,热风机、冷风机和增压泵均至少一个,位于承载龙骨最下方的工作腔内并相互并联,且热风机、冷风机分别的进气端对应的防护侧板上设通风口,热风机、冷风机均通过空气过滤器与通风口相互连通,热风机、冷风机进气端另分别通过汇流管与回风管相互连通,空气泵至少一个,且空气泵与压缩空气干燥器均位于热风机、冷风机正上方的工作腔内,空气泵的排气端通过导流管与压缩空气干燥器相互连通,压缩空气干燥器通过分流管与送风管相互连通,空调机组至少一个,各空调机组位于最上方的工作腔内,并通过汇流管与空气泵相互连通,空调机组对应的承载龙骨侧表面位置的防护侧板上均布若干排气口,分流管与送风管间通过空气放大器相互连接,空气放大器另通过导流支管与增压泵,增压泵通过三通阀分别与工作腔、回风管及空气放大器相互连通,回风管、送风管均至少一条,且各回风管、送风管间相互并联,回风管、送风管与承载龙骨内表面相互连接并与承载龙骨平行分布,回风管、送风管前端面位于承载龙骨最下方的工作腔内,后端面嵌于承载龙骨最上方工作腔对应的防护侧板外表面,控制系统嵌于承载基座内并分别与热风机、冷风机、增压泵、空调机组、空气泵、空气过滤器、压缩空气干燥器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基座侧表面均布至少两个搬运孔,所述搬运孔与承载基座轴线平行分布并以承载基座轴线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侧板与承载龙骨外表面间通过滑槽相互连接,且防护侧板与承载龙骨间间距为1—5毫米,所述防护侧板与承载龙骨间设弹性垫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板与承载龙骨内表面间通过滑轨相互滑动连接,且相邻两个隔板间通过至少两条弹性伸缩杆相互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杆轴线与隔板轴线呈30°—90°夹角,且弹性伸缩杆两端分别与隔板相互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缩空气干燥器与至少一个空气泵相互连通,且与同一压缩空气干燥器连通的各空气泵间相互并联。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流管、汇流管与热风机、冷风机、空调机组、空气泵连接位置处,压缩空气干燥器与空气泵连接位置处及增压泵与空气放大器连接位置均设至少一个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腔内均设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和至少一个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数据通讯总线、驱动模块、数据通讯模块、I/O端口、显示器、操控键,所述数据通讯总线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驱动模块、数据通讯模块、I/O端口电气连接,所述I/O端口与显示器、操控键电气连接,且所述显示器、操控键均嵌于防护侧板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显示器、操控键与防护侧板外表面间通过棘轮机构铰接,并与防护侧板外表面呈0°—90°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的数据处理模块为基于工业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另种共用。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运行自动化程度及调温调压运行控制精度高,可极大的提高设备的通用性和装配、维护作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并可为电控装置提供恒定的调压调温输出作业,极大的提高了电控装置调温调压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有效克服传统调温调压设备运行时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的调温调压设备工作效率下降的弊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控装置调温调压作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另极大提高了调温调压设备运行功率并低了调温调压设备运行的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2所述的一种高海拔、低温环境电控装置用智能环境调控系统,包括承载基座1、承载龙骨2、防护侧板3、热风机4、冷风机5、增压泵6、空气放大器7、空调机组8、空气泵9、空气过滤器10、压缩空气干燥器11、回风管12、送风管13、分流管14、汇流管15及控制系统16,承载基座1为横断面呈矩形的密闭腔体结构,其上端面于承载龙骨2相互连接,承载龙骨2为与承载基座1同轴分布的框架结构,且承载龙骨2内设若干隔板17,并通过隔板17沿承载龙骨2轴线将承载龙骨2自上而下分布若干工作腔18,防护侧板3包覆在承载龙骨2外,并与承载龙骨2构成密闭腔体结构,热风机4、冷风机5和增压泵6均至少一个,位于承载龙骨2最下方的工作腔内并相互并联,且热风机4、冷风机5分别的进气端对应的防护侧板3上设通风口19,热风机4、冷风机5均通过空气过滤器10与通风口19相互连通,热风机4、冷风机5进气端另分别通过汇流管15与回风管12相互连通,空气泵9至少一个,且空气泵9与压缩空气干燥器11均位于热风机4、冷风机5正上方的工作腔18内,空气泵9的排气端通过导流管与压缩空气干燥器11相互连通,压缩空气干燥器11通过分流管14与送风管13相互连通,空调机组8至少一个,各空调机组8位于最上方的工作腔18内,并通过汇流管15与空气泵9相互连通,空调机组8对应的承载龙骨2侧表面位置的防护侧板3上均布若干排气口20,分流管14与送风管13间通过空气放大器7相互连接,空气放大器10另通过导流支管21与增压泵6,增压泵6通过三通阀分别与工作腔18、回风管12及空气放大器7相互连通,回风管12、送风管13均至少一条,且各回风管12、送风管13间相互并联,回风管12、送风管13与承载龙骨2内表面相互连接并与承载龙骨2平行分布,回风管12、送风管13前端面位于承载龙骨2最下方的工作腔18内,后端面嵌于承载龙骨最2上方工作腔18对应的防护侧板3外表面,控制系统16嵌于承载基座1内并分别与热风机4、冷风机5、增压泵6、空调机组8、空气泵9、空气过滤器10、压缩空气干燥器11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基座1侧表面均布至少两个搬运孔22,所述搬运孔22与承载基座1轴线平行分布并以承载基座1轴线对称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侧板3与承载龙骨2外表面间通过滑槽23相互连接,且防护侧板3与承载龙骨2间间距为1—5毫米,所述防护侧板3与承载龙骨2间设弹性垫层24。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板17与承载龙骨2内表面间通过滑轨25相互滑动连接,且相邻两个隔板17间通过至少两条弹性伸缩杆26相互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杆26轴线与隔板17轴线呈30°—90°夹角,且弹性伸缩杆26两端分别与隔板17相互铰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压缩空气干燥器11与至少一个空气泵9相互连通,且与同一压缩空气干燥器11连通的各空气泵9间相互并联。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流管14、汇流管15与热风机4、冷风机5、空调机组8、空气泵9连接位置处,压缩空气干燥器11与空气泵9连接位置处及增压泵6与空气放大器7连接位置均设至少一个控制阀27,所述控制阀27与控制系统16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工作腔18内均设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28和至少一个气压传感器29,温度传感器28和气压传感器29均与控制系统16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系统16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数据通讯总线、驱动模块、数据通讯模块、I/O端口、显示器30、操控键31,所述数据通讯总线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驱动模块、数据通讯模块、I/O端口电气连接,所述I/O端口与显示器、操控键电气连接,且所述显示器、操控键均嵌于防护侧板外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器30、操控键31与防护侧板3外表面间通过棘轮机构铰接,并与防护侧板3外表面呈0°—90°夹角。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处理模块为基于工业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另种共用。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基座、承载龙骨、防护侧板、热风机、冷风机、增压泵、空气放大器、空调机组、空气泵、空气过滤器、压缩空气干燥器、回风管、送风管、分流管、汇流管及控制系统进行组装,完成本实用新型装配,然后将装配好的本实用新型直接通过承载基座和防护侧板与配电柜等电控装置连接,且连接时可直接嵌于配电柜等电控装置内或直接与配电柜等电控装置外表面相互连接。最后将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与配电柜等电控装置的主控电路电气连接,从而完成本实用新型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运行中,首先根据外部环境温度、气压参数及配电柜等电控装置内部环境温度和气压数据,由控制系统判断对配电柜等电控装置调温调压状态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然后驱动本实用新型对配电柜等电控装置进行调温调压作业。

在调温调压作业具体实施时,具体步骤为:

首先,由控制系统驱动热风机、冷风机中的任意一个运行,通过热风机、冷风机对外部环境空气温度和气压进行初步调整,此外另可通过热风机、冷风机将配电柜等电控装置内排出的较高温度及气压的气流输送至各工作腔内,从而达到提高本实用新型各工作腔内的温度及气压,有效克服因外部环境温度及气压过低或过高而导致空调机组、空气泵的工作效率、热交换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发生,并达到提高空调机组、空气泵设备运行效率、调温调压运行稳定性和降低运行能耗的目的;

然后,在完成热风机、冷风机对工作腔调温调压作业后,由空调机组对工作腔内气流进行调温作业,然后将调温后的气流输送至空气泵中,通过空气泵增压后输送至压缩空气干燥器进行干燥,最后将干燥后的调温调压后气流经过空气放大器二次调压后输送至送风管内,并通过送风管直接输送至配电柜等电控装置中,对配电柜等电控装置进行调温调压作业,且调温调压后含有较高余热及压力的气流则通过回风管返回至热风机、冷风机处进行调温调压后再次返回至工作腔内,在对工作腔内温度气压调节的同时另实现对气流中的热能及动能资源的回收利用,降低设备运行能耗。

此外,空气放大器在运行时,通过增压泵对回风管内的包含有剩余气压动能和余热的气流进行调压,并在调压后输送至空气放大器中,用以调整空气放大器运行效率和调压范围,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空气放大器设备运行调控作业的灵活性,同时另可通过空气放大器对气流的增压能力,有效降低空气泵设备运行能耗,进一步降低本实用新型运行时的运行能耗。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运行自动化程度及调温调压运行控制精度高,可极大的提高设备的通用性和装配、维护作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并可为电控装置提供恒定的调压调温输出作业,极大的提高了电控装置调温调压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有效克服传统调温调压设备运行时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的调温调压设备工作效率下降的弊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控装置调温调压作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另极大提高了调温调压设备运行功率并低了调温调压设备运行的能耗。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