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

文档序号:25541797发布日期:2021-06-18 20:3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

本发明属于智慧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



背景技术:

智慧农业就是为农户、农场与农企提供科学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告别劳动力成本过高、生产管理粗放等难题,以作物生长周期中的关键指标为导向,提供标准化的农事日历模版,通过数字农业基础设施、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及农业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能够匹配作物生长的关键指标,精准管理农事生产规划与执行,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追求产量与质量的最优平衡,实现农场生产力与盈利能力最大化。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大棚在种植作物时,在对大棚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测时,当超过或未达到标准时,因未设有报警装置,不方便实时快速的提醒远程或近程提醒用户,不便用户远程查看大棚内的具体情况;

2、在对大棚内的各个数据进行检测后,不能对时间段和各项数据的检测值进行分析和整合,不便用户对作物的生长过程所需,产生一个大数据的分析,不利于后期对生产力和成本最大化;

3、因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物料,在一定的区域内,定量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气料,土壤的ph值对作物的生长有影响,因大棚内不具有的二氧化碳和土壤的ph值两者的检测和释放装置,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具有报警功能,实时检测各项数值并能远程查看,数据整合分析,二氧化碳和土壤的ph值检测和释放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包括终端控制中心、数据采集模块、视频监控模块和执行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所述视频监控模块和所述执行模块均匀所述终端控制中心信号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和所述视频监控模块均信号连接有led显示模块,所述终端控制中心与数据储存模块和手机端信号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且五者均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信号连接;

所述执行模块包括加湿装置和加热装置、灌溉装置、led灯组和大棚收卷装置,且四者均与所述执行模块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土壤ph值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所述土壤ph值传感器均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执行模块还包括二氧化碳加投装置和土壤ph值调节装置,所述二氧化碳加投装置和所述土壤ph值调节装置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数据储存模块信号连接有数据分析模块,所述数据分析模块信号连接有数据整合模块。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数据整合模块信号连接有打印模块,所述数据储存模块和所述打印模块通过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和所述数据整合模块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终端控制中心与手机端和移动端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终端控制中心信号连接有警报模块,所述终端控制中心信号连接有传输模块。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传输模块和所述警报模块信号连接,所述终端控制中心和所述警报模块通过所述传输模块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警报模块包括led警报灯和蜂鸣器。

作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优选的,所述led警报灯和所述蜂鸣器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终端控制中心处设置各项数值的范围值,数据采集模块对大棚内的各项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终端控制中心处,因警报模块通过传输模块和终端控制中心信号连接,终端控制中心将检测结果通过传输模块传输至警报模块处,因警报模块包括led警报灯和蜂鸣器,若超出或低于预定的范围值,led警报灯开始闪烁对应颜色的灯,同理蜂鸣器发出不同的响声,以便及时快速的近程提醒用户,因终端控制中心与手机端和移动端信号连接,便于将终端控制中心处的检测结果输送至手机端或移动端,便于实时远程快速提醒的目的,且便于远程查看大棚内的具体情况。

2、当数据采集模块和视频监控模块将检测的数值反馈至终端控制中心处后,因终端控制中心和数据储存模块信号连接,将各项检测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储存模块处,因数据储存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信号连接,且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整合模块信号连接,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整合模块处进行分析和整合,因数据整合模块和打印模块信号连接,并通过打印模块打印出分析整合的结果,使得根据作物生长的各个时间段对应的数据值产生一个大的数据,便于根据该大数据优化生产力和成本。

3、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求,在终端控制中心处设置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和土壤的ph值范围,因数据采集模块内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土壤ph值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土壤ph值传感器分别检测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的ph值,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土壤ph值传感器检测出超出预定范围时,此时执行模块启动二氧化碳加投装置,增加为二氧化碳的量,且通过土壤ph值调节装置调节土壤的ph值,直至将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的ph值调整至预定数值。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数据采集模块的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执行模块的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数据储存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整合模块和打印模块的模块连接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终端控制中心、传输模块和警报模块的模块连接图;

图中:1、终端控制中心;2、数据储存模块;3、手机端;4、警报模块;5、数据采集模块;6、视频监控模块;7、执行模块;8、led显示模块;9、空气温湿度传感器;10、土壤水分传感器;11、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2、光照传感器;13、土壤温湿度传感器;14、土壤ph值传感器;15、气压传感器;16、加湿装置和加热装置;17、灌溉装置;18、二氧化碳加投装置;19、led灯组;20、土壤ph值调节装置;21、大棚收卷装置;22、数据分析模块;23、数据整合模块;24、打印模块;25、传输模块;26、led警报灯;27、蜂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包括终端控制中心1、数据采集模块5、视频监控模块6和执行模块7,数据采集模块5、视频监控模块6和执行模块7均匀终端控制中心1信号连接,数据采集模块5和视频监控模块6均信号连接有led显示模块8,终端控制中心1与数据储存模块2和手机端3信号连接;

数据采集模块5包括空气温湿度传感器9、土壤水分传感器10、光照传感器12、土壤温湿度传感器13和气压传感器15,且五者均与数据采集模块5信号连接;

执行模块7包括加湿装置和加热装置16、灌溉装置17、led灯组19和大棚收卷装置21,且四者均与执行模块7信号连接。

本实施方案中:在终端控制中心1处设置各项数值的范围值,数据采集模块5对大棚内的各项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终端控制中心1处,因警报模块4通过传输模块25和终端控制中心1信号连接,终端控制中心1将检测结果通过传输模块25传输至警报模块4处,因警报模块4包括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若超出或低于预定的范围值,led警报灯26开始闪烁对应颜色的灯,同理蜂鸣器27发出不同的响声,以便及时快速的近程提醒用户,因终端控制中心1与手机端3和移动端信号连接,便于将终端控制中心1处的检测结果输送至手机端3或移动端,便于实时远程快速提醒的目的,且便于远程查看大棚内的具体情况,当数据采集模块5和视频监控模块6将检测的数值反馈至终端控制中心1处后,因终端控制中心1和数据储存模块2信号连接,将各项检测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储存模块2处,因数据储存模块2和数据分析模块22信号连接,且数据分析模块22和数据整合模块23信号连接,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22和数据整合模块23处进行分析和整合,因数据整合模块23和打印模块24信号连接,并通过打印模块24打印出分析整合的结果,使得根据作物生长的各个时间段对应的数据值产生一个大的数据,便于根据该大数据优化生产力和成本,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求,在终端控制中心1处设置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和土壤的ph值范围,因数据采集模块5内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分别检测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的ph值,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检测出超出预定范围时,此时执行模块7启动二氧化碳加投装置18,增加为二氧化碳的量,且通过土壤ph值调节装置20调节土壤的ph值,直至将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的ph值调整至预定数值。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采集模块5还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均与数据采集模块5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分别用于检测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的ph数值,并方便后期判断是否符合该种植作物的需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执行模块7还包括二氧化碳加投装置18和土壤ph值调节装置20,二氧化碳加投装置18和土壤ph值调节装置20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加投装置18和土壤ph值调节装置20配合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使用,当二氧化碳浓度超出时,启动二氧化碳加投装置18增加二氧化碳,当土壤ph数值过低时,启动土壤ph值调节装置20使得土壤调整至预定的ph数值范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储存模块2信号连接有数据分析模块22,数据分析模块22信号连接有数据整合模块23。

本实施例中:数据分析模块22对检测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整合模块23对检测的各项数据分析后整合。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整合模块23信号连接有打印模块24,数据储存模块2和打印模块24通过数据分析模块22和数据整合模块23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打印模块24将各项分析整合的数据进行打印,方便用户查看。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终端控制中心1与手机端3和移动端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终端控制中心1接收到的各项检测数据传输至手机端3和移动端,方便用户远程查看,移动端包括平板电脑和计算机等。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终端控制中心1信号连接有警报模块4,终端控制中心1信号连接有传输模块25。

本实施例中:通过传输模块25将终端控制中心1的指令传输至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处,以便后期用户及时了解大棚内的情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传输模块25和警报模块4信号连接,终端控制中心1和警报模块4通过传输模块25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传输模块25起到指令传输的作用,将终端控制中心1发出的指令启动警报模块4。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警报模块4包括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

本实施例中: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的配合,双重提醒,提供双重选择,避免出现提醒不及时或不到位置的情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外部电源为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供电,确保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的实时运行使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数据采集模块5和视频监控模块6对大棚内的各项数据进行检测和监控,同时视频监控模块6对大棚内的情况进行监控,数据采集模块5和视频监控模块6的检测,均通过led显示模块8显示,方便直观查看相关数据,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求,同时,空气温湿度传感器9、土壤水分传感器10、光照传感器12、土壤温湿度传感器13和气压传感器15,分别检测大棚内的温湿度、土壤水分、光照情况、和土壤温湿度以及气压值,可启动加湿装置和加热装置16、灌溉装置17、led灯组19和大棚收卷装置21配合使用,使得大棚内的各项数据符合种植作物的需求,当数据采集模块5和视频监控模块6将检测的数值反馈至终端控制中心1处后,因终端控制中心1和数据储存模块2信号连接,将各项检测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储存模块2处,因数据储存模块2和数据分析模块22信号连接,且数据分析模块22和数据整合模块23信号连接,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22和数据整合模块23处进行分析和整合,因数据整合模块23和打印模块24信号连接,并通过打印模块24打印出分析整合的结果,使得根据作物生长的各个时间段对应的数据值产生一个大的数据,便于根据该大数据优化生产力和成本,在终端控制中心1处设置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和土壤的ph值范围,因数据采集模块5内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分别检测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的ph值,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和土壤ph值传感器14检测出超出预定范围时,此时执行模块7启动二氧化碳加投装置18,增加为二氧化碳的量,且通过土壤ph值调节装置20调节土壤的ph值,直至将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的ph值调整至预定数值,在终端控制中心1处设置各项数值的范围值,数据采集模块5对大棚内的各项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终端控制中心1处,因警报模块4通过传输模块25和终端控制中心1信号连接,终端控制中心1将检测结果通过传输模块25传输至警报模块4处,因警报模块4包括led警报灯26和蜂鸣器27,若超出或低于预定的范围值,led警报灯26开始闪烁对应颜色的灯,同理蜂鸣器27发出不同的响声,以便及时快速的近程提醒用户,因终端控制中心1与手机端3和移动端信号连接,便于将终端控制中心1处的检测结果输送至手机端3或移动端,便于实时远程快速提醒的目的,且便于远程查看大棚内的具体情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