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26235阅读:来源:国知局
感应数据;将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与所述平均感应值进行对比,判断所述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与所述平均感应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是则控制所述温度调节模块210启动。
[0042]通过多个感应装置300的第二探头310的感应数据增加了分析样本,进一步减小由于局部空间的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的误差,进一步提高了控制主机100的控制精度。
[0043]又如,通过多个感应装置300的第二探头310分别获取到感应数据;从多个第二探头310获取的感应数据中获取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判断所述最大值与所述最小值的差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是则求取多个第二探头310的感应数据的均值即平均感应值,判断平均感应值是否大于预设启动值,是则所述获取所述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将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与所述平均感应值进行对比,判断所述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与所述平均感应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是则控制所述温度调节模块210启动。
[0044]通过对比多个感应装置300的之间的感应数据,减小感应装置300之间由于局部空间的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的误差,进一步提高了控制主机100的控制精度。
[0045]又如,通过多个感应装置300的第二探头310分别获取到感应数据;从多个第二探头310获取的感应数据中获取到最小值,判断所述最小值是否大于预设启动值,是则所述获取所述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将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与所述最小值进行对比,判断所述第一探头220的感应数据与所述最小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是则控制所述温度调节模块210启动。
[0046]通过获取多个感应装置300感应到的最小值,以此作为控制所述温度调节模块210启动的依据,提高控制的灵敏度,避免温度调节模块210的启动滞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控制主机100的控制结果更迅速,更符合住户需求。
[004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探头220和所述第二探头310均设置为温度感应探头。
[0048]例如,获取第一探头220的第一温度值;判断所述第一探头220的第一温度值是否大于预设启动值,是则获取第二探头310的第二温度值;将所述第二温度值与所述第一温度值进行对比,判断所述第二温度值与所述第一温度值的温差值是否小于预设温差值,是则控制所述温度调节模块210启动,否则,控制所述温度调节模块210关闭。
[0049]例如,预设启动值根据住户的指令设置,例如,预设启动值由控制主机100获取当期日期并根据当前日期设置,例如,由于夏天温度较高,因此夏天的预设启动值设置的较高,而冬天温度较低,则冬天对应的预设启动值设置的较低。
[0050]由于温度调节装置200在工作时会发出大量的热,为了减小温度调节模块210发出的热对第一探头220的影响,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温度调节装置200还包括散热板240,所述外壳201安置于所述散热板240上,例如,所述散热板240包括依次连接吸热层241、导热层242和散热层243,所述外壳201安置于所述吸热层241上。
[0051]所述吸热层241中部设置有硅胶,所述外壳201通过硅胶与所述吸热层241连接。硅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快速地将所述外壳201的热量吸收并传递到所述吸热层241。
[0052]为了提高吸热层241的散热性能,如图4所示,所述吸热层241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241a,所述凹槽241a增加了所述吸热层241的表面积,使得吸热层241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例如,所述凹槽241a的深度设置为2mm-5mm,优选地,所述凹槽241a的深度设置为3.5mm,应该理解的是,所述凹槽241a的深度不宜过深,过深则容易导致热量聚集在凹槽241a内不易散发,且所述凹槽241a的深度不宜过浅,过浅则使得吸热层241的表面积增加不足,不能达到预期的提高散热效果的目的。
[0053]所述吸热层241设置为金属层,例如,所述吸热层241为铜合金层。所述吸热层241的铜合金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0054]铜80份?92份、铝6份?8份、铁0.3份?0.5份、镁I份?2.5份、锌0.8份?1.2份、锰0.1份?0.2份、铬0.2份?0.3份、钠2.5份?4.5份、钒0.6份?0.8份、硅1.0份?1.2份和锑0.5份?2份。
[0055]优选地,所述吸热层241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0056]铜86份、铝7份、铁0.4份、镁1.5份、锌0.9份、锰0.15份、铬0.25份、钠3份、钒0.7份、硅1.1份和锑0.9份。
[0057]由上述各组分合成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吸热性能,其中86份的铜的热传导系数保持在360W/mK?380W/mK,可迅速将外壳201的温度吸收,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极大延长吸热层241的使用寿命。
[0058]为了提高所述导热层242的导热效率,使得吸热层241吸收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层242迅速传递到所述散热层243,所述导热层242设置为铝合金层,所述导热层242厚度设置为8mm-13mm,优选地,所述导热层242厚度设置为10mm,导热层242的厚度设置尤为关键,导热层242厚度过厚,则导致吸热层241吸收的热量不能迅速传递到散热层243,导热层242厚度过薄,则使得吸热层241的热量过于集中在散热层243,而散热层243如果没有足够大的面积,则无法将热量快速散去,反而降低了散热效率,且对散热层243的散热面积有较高要求。
[0059]例如,为了提高导热层242的导热效率,所述导热层242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0060]铝88份?96份、铜3份?6份、铁0.2份?0.6份、镁I份?2.5份、锌0.8份?1.2份、锰0.1份?0.2份、镍0.4份?0.6份、钠1.8份?2.4份、钒0.4份?0.8份、硅1.0份?1.2份和锑0.5份?2份。
[0061]优选地,所述导热层242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0062]铝90份、铜5份、铁0.4份、镁1.5份、锌0.9份、锰0.15份、镍0.5份、钠2.0份、钒0.6份、硅1.1份和锑0.8份。
[0063]由上述各组分合成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由90份铝为主要成分的铝合金热传导系数保持在330W/mK?350W/mK,可迅速将热量由温度高的一端迅速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使得吸热层241的热量可迅速传递至散热层243,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极大延长吸热层241的使用寿命。
[0064]导热层242将吸热层241吸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层243,散热层243迅速将热量散发,为了提高散热层243的散热效率,例如,所述散热层243设置为铜合金层,所述散热层243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0065]铜92份?96份、铝4份?6份、铁0.5份?0.8份、镁I份?2.5份、锌0.8份?1.2份、锰0.1份?0.2份、铬0.2份?0.3份、钠2.5份?4.5份、钒0.6份?0.8份、硅1.0份?1.2份和锑0.5份?2份。
[0066]优选地,所述散热层243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0067]铜94份、铝5份、铁0.65份、镁1.5份、锌0.9份、锰0.15份、铬0.25份、钠3份、钒0.7份、硅1.1份和锑0.9份。
[0068]由上述各组分合成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由94份铜为主要成分的铝合金热传导系数保持在350W/mK?360W/mK,可迅速将热量散发,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极大延长吸热层241的使用寿命。
[0069]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层243内部的热传递效率,例如,请再次参见图4,所述散热层243内设置有多个空心泡243a,又如,所述空心泡243a内填充设置有水银,例如,所述散热层243内均匀设置有多个空心泡243a,所述空心泡243a内设置有水银;例如,所述空心泡243a直径设置为3mm-6mm,优选地,所述空心泡243a直径设置为5mm,空心泡243a内的水银具有良好的导热效应,可将散热板240从导热板吸收的热量迅速传递到散热板240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