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0028]图3感热模块的主视示意图。
[0029]图4一种集热栅板为单个圆弧形的感热模块的俯视图。
[0030]图5—种集热栅板为抛物线形的感热模块的俯视图。
[0031]图6—种集热栅板为多圆弧曲线的感热模块的俯视图。
[0032]图7—种集热栅板为折线形的感热模块的俯视图。
[0033]图8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控制电路原理图。
[0034]其中:1-感热模块,11-板状集热部,12-集热栅板,13-测量部,2-温度传感器,3-导热硅脂,5-外壳,6-控制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能更好地说明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0036]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抑制检测温度波动的温度控制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电源模块、处理器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温度传感器、按键模块和感热模块1,其还包括外壳5和控制电路板6ο所述控制电路板6上设置有电源模块、处理器模块和通信模块,控制电路板6固定于外壳5内;感热模块I固定在外壳5上并部分裸露在外壳2的外部,裸露的部分和被测空气相接触。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向处理器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温度传感器提供电能。所述处理器模块把所接收的来自温度传感器、按键模块和通信模块的信号经计算处理后传送到显示模块进行显示,其中处理器模块由微处理器、时钟电路和电源单元构成。处理器模块把计算处理后获得的控制信号经通信模块传送给空调控制系统。所述感热模块I包括测量部13和板状集热部11,所述测量部13为设有与温度传感器2形状相似的能容纳温度传感器2的一端部封闭的管状结构,即所述测量部13为中空的柱体,且一端封闭;所述测量部13贯穿于板状集热部11,测量部13的封闭端突出于板状集热部11,以使板状集热部11和装配于测量部13内的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部相对,所述温度传感器2装配于测量部13内并和所述测量部13的封闭端的内表面相贴合。温度传感器2与测量部13之间的间隙填充导热硅脂3,以减少温度传感器2和感热模块I间的热阻,确保温度传感器2和感热模块I间充分传热,使温度传感器2可以更精确地测量到被测空气的温度,以使被测空气达到控制温度所需的响应时间更小。
[0037]所述板状集热部11的位于测量部13封闭端一侧的表面上固定有多个用于增加换热面积的集热栅板12,其中和测量部13的封闭端发生干涉的那部分集热栅板12和测量部13的封闭端的外表面相配合,并和测量部13的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且充分接触。集热栅板12用于和被测空气接触,增强被测空气之间以及被测空气和测量部13之间传导热量。集热栅板12为平板,相互平行设置,优先地,两相邻集热栅板之间的间距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优选地,集热栅板12垂直于板状集热部11 (其也可以倾斜于板状集热部11);所述板状集热部11的厚度为2_,集热栅板12的厚度为1.2_,根据需要也可以选用其它厚度,由于不是本发明需要保护的技术点,在此不再一一列出。所述测量部13、集热栅板12和板状集热部11为一体成型,避免焊接产生热阻,确保良好的导热性,材质为热导率高的铝,也可以为铜、银或碳纤维。其中,所述集热栅板12的高度与检测部13的封闭端突出于板状集热部11的高度相同,如图1、图3所示,也可以高于或低于检测部13的封闭端突出于板状集热部11的高度。上述感热模块I和被测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换热效率高,采用上述结构的感热模块,温度控制器的在测量被测空气温度时的动态性能优良,对室温的控制,只需要约2.5分钟可使室温达到目标控制温度。
[0038]所述板状集热部11的位于测量部13 —侧的表面上也可以固定有多个用于增加换热面积的集热栅板12,其中和测量部13发生干涉的那部分集热栅板12和检测部13的外表面相配合,并和检测部13的外表面相固定,用于进一步增加感热模块的换热面积,增强传导被测空气的热量,提高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精度,并降低所检测温度的波动幅度,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温度环境。
[0039]感热模块的测量部贯穿于板状集热部,测量部的封闭端突出于板状集热部,板状集热部和装配于测量部内的温度传感器的测温部相对,优选地正相对,这样的布局,使温度传感器的测温部和感热模块间的热阻最小,温度传感器可以更直接有效地测量到代表被测流体温度的板状集热部的温度,以进一步提高温度检测的精度,减小实现被测空气温度达到被控目标温度的时间。
[0040]为了提高感热模块的换热效率,在其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曲面形状的集热栅板,可以有效地增大换热面积。所述集热栅板12与平行于板状集热部11的平面的交线呈曲线,其对称分布于测量部13的周边,如左右两侧或四周(图中未画出),用于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精度,并降低所检测温度的波动幅度。所述曲线由圆弧构成,或者所述曲线由抛物线构成,或者所述曲线由至少两个顺次连接且连接点处相外切的圆弧构成,或者所述曲线由至少二根直线段依次连接构成。集热栅板12的所述4种应用结构形式分别具体描述如下。
[0041]应用形式1,所述曲线由单个圆弧构成,如图4所示,所述圆弧对称分布在测量部13的左右两侧,左侧圆弧凸向测量部13,右侧圆弧凸向测量部13 ;所述左侧圆弧和右侧圆弧之间的无集热栅板区域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平板状的集热栅板,或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与所述圆弧曲率相近的集热栅板,增加换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即集热栅板12呈圆弧状的弯曲板,用以增加感热模块I和被测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强换热效率,采用此结构的感热模块时,温度控制装置在测量被测空气温度时的动态性能优良,对室温的控制,只需要约2分钟可使室温达到目标控制温度。
[0042]应用形式2,所述曲线由单条抛物线构成,如图5所示,所述抛物线对称分布在测量部13的左右两侧,左侧抛物线凸向测量部13,右侧抛物线凸向测量部13 ;所述左侧抛物线和右侧抛物线之间的无集热栅板区域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平板状的集热栅板,或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与所述抛物线曲率相近的集热栅板,增加换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即集热栅板12呈抛物线状的弯曲板,用以增加感热模块I和被测空气的接触面,增强换热效率,采用此结构的感热模块时,温度控制装置在测量被测空气温度时的动态性能优良,对室温的控制,只需要约2分钟可使室温达到目标控制温度。
[0043]应用形式3,所述曲线由至少两个其自由端顺次连接且连接点处相切的圆弧构成,即集热栅板12呈波浪状的曲面薄板,如图6所示,相临圆弧的圆心分布在所述圆弧的不同侦牝使相临圆弧相外切,并形成光滑曲线。为便于理解以两个圆弧构成的曲线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所述曲线由两个相外切的圆弧构成,所述两个圆弧的圆心不在其中任一圆弧的同侧,以使两圆弧相外切,形成光滑曲线。其用以增加感热模块I和被测空气的接触面,增强换热效率,采用此结构的感热模块时,温度控制器在测量被测空气温度时的动态性能优良,对室温的控制,只需要约1.8分钟可使室温达到目标控制温度。
[0044]应用形式4,所述曲线由至少二根直线段依次连接构成,即集热栅板12呈折线状的曲面薄板,如图7所示,为了描述方便,对前述直线段顺次进行连续编号,从一端对直线段顺次编号,如,1、2、3……n,其中奇数编号的直线段相互平行,偶数编号的直线段相互平行,其中编号连号的奇数编号的直线段和偶数编号的直线段的一端相连接,并在连接点进行圆角处理(图中未画出),以构成折线状的光滑曲线。为便于理解举,以三条直线段构成的曲线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所述折线由三根直线段依次连接构成。从下向上顺次对直线段编号:1、2、3 ;其中第I号、第3号直线段平行,I号线段和2号线段相连,2号线段和3号线段相连,并对连接处进行圆角处理。用以增加感热模块I和被测空气的接触面,增强换热效率,采用此结构的感热模块时,温度控制器在测量被测空气温度时的动态性能优良,对室温的控制,只需要约1.8分钟可使室温达到目标控制温度。
[0045]感热模块的测量部、板状集热部、集热栅板,使得感热模块与一定体域内的被测空气相接触,其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温度检测面积更大,温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温度为感热模块所接触的体域内被测空气的平均温度,测量体域的平均温度,更能反应被测空气温度水平。当温度分布不均匀的被测空气流动时,和感热模块接触的被测空气即有较高温的也有较低温的,较高温的和低温的被测空气对感热模块的影响将部分甚至完全抵消,感热模块的温度波动幅度很小,与感热模块配合使用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波动幅度非常小,温控系统所控制的被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