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感应触控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8808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元感应触控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板(Touch Pad),尤指一种可大幅简化结构即具 可兼具电阻式与电容式优点的触控板。
背景技术
随着携带型与交互式电子产品不断地推成出新,触控板几乎已成为该类 型电子产品通用的指针工具。在市场需求的催促下,触控板制作质量与效能 的推进,让价格下降及产量提升的触控板更能广泛地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中。 触控板的应用原理有很多元,大致上可分为四种电阻式触控板、电容式触 控板、音波式触控板与光学式触控板。也因为该等触控板应用原理不同,其 制程、功能、使用方式与优缺点乃至于应用层面也各具特色。
其中,电阻式触控板由于采按压式感应,所以不限于何种触控媒介,手 指、铅笔、门禁卡或是戴着手套都可以使用,加上产品价格便宜,因此主要 的应用在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 PDA)、全球卫 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 GPS )等消费型电子产品。反之,电容 式触控板由于制程步骤较为繁复,控制芯片与电路都相对的比电阻式触控板 复杂,因此多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银行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自动柜员机)提款机等高单价电子产品上。而音波式与光学式触控板由于其 技术与制程尚未相当成熟,故多应用于大尺寸的高单价电子产品上。
电阻式触控板的结构大致上由 一块软性导电板14与一个位于其下方的 硬质导电板18所组成,同时,该两块平板的中间分布有若干间隔器(spacer) 16, 使该两块平板在不受压力的情况下彼此没有电气接触。其测量方法主要分为 两种 一种是上下两块导电板皆可接收的四线式;另一种则是上方导电板只 有接收功能的五线式。
由于四线式的上下两块导电板上皆可接收,也就是说,其上下两块导电板边缘上各设有一个对电极,而且, 一对是X轴对称的电极,另一对则是Y轴对称的电极。当X轴对称的两边缘相对电极被施加一电压差时,该导电板上各点便会产生不同的电位,此时,另一块导电板上的Y轴对称电极便可作为测量用,在上下两块导电板受按压而局部接触时,按压点A1上的电位便可经由Y轴对称电极测出。此时,若上下导电板上皆镀有均匀分布的导电膜,则该按压点Al的电位便会跟该按压点Al与边缘两电极之间的垂直距离呈线性关系,如此,该按压点Al在X轴与Y轴的分量^更可/人上下导电板交替测量的电位得出。
五线式侦测^換压点位置的方式与四线式的相同,不同点在于五线式的上方导电膜15只有^l妄收的功能,实施X、 Y轴电压差的电才及171、 172、 173、174全在下方导电膜17上,而上方导电膜15上只有存在测量用的电极151。如图3A所示,当于Y轴称电极171、 172上施加电压差时(实线电路),电极171与电极172之间会形成线性电位差,而电极151便会回传该按压点Al的电位,其约略等于V*R1/(R1+R2),其中电阻R1与R2又大致等于一均匀分布导电膜的面电阻乘以该按压点与电极171、 172的垂直距离,便可由此得出该按压点在X轴的分量;同理,当实施电路改为第3A图中的虚线连接时,该上方导电膜15便可以测量出该按压点Al在Y轴上的分量。
由于电阻R1、 R2、 R3与R4与该按压点Al与电极171、 172、 173、 174之间的垂直距离呈线性相关,所以,计算出的X、 Y轴分量的分辨率与该按压点Al电性接触的范围有关,也就是跟按压使用物体的尖端粗细有关。因此,电阻式触控板较适合应用于手写、绘图等等需要较高分辨率的指标操作上,例如GPS导航系统等小型电子产品、绘图板或手写板等等。然而,按压点击触控板的方式,却容易造成上下导电膜15、 17的磨损与按压顶板14的应变疲乏,故使用寿命有限并不适合常态性或于使用频繁的公共场合中使用;同时,电阻式触控板的分辨率与使用的媒介尖端粗细有关,倘若使用的媒介尖端较粗(例如较大手指或钝型物质),则不易测出按压点的位置;此外,由于导电膜的面电阻会随着温度而变化,电阻式触控板计算出的距离会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偏移,所以并不适用于温度较高或温度变化过大的环境中使用。
由此可知,虽然电阻式触控板可以操作分辨率4支高的动作,不过,由于其测量距离的准确度系与导电膜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分布越均匀的导电膜,
其接收电压与面电阻的线性关性越好,该按压点Al的距离也就越准确。然而,
当导电膜均匀度不够、操作次数经常磨损、或是温度升高时,都会使后续的讯号处理模块计算出的距离产生偏移。同时,传统电阻式触控板并不能感应多物体的接触行为,所以在应用上,传统电阻式触控4反仍然有许多的限制。因此,能弥补电阻式触控板不足的电容式触控板亦具有相当的市场占有
率。如同电阻式触控板一样,电容式触控板亦可以分别侦测出X、 Y轴的分量,只是感应原理与实施物体不同。两轴电容式触控板的大致结构如图3B所示,其操作方法系使用手指或是具电性的导体于面板IO表面接触,而该面板IO下方为多条第一轴线迹lla、 llb所在的第一轴感应层11。当手指或导体置于该面板上时,其具有的电性条件将使该多条第 一轴线迹在不同水平距离上产生不同的电容反应,同时,若将该多条第一轴线迹以X或Y轴对称方式数组排序,便可以从各条的电容反应强弱计算出该接触点Al在Y或X轴上的分量。同样地,在该第一轴感应层11下方再布置一个绝缘层12以及分布有若干第二轴线迹13a的第二轴感应层13,并将该第二轴线迹13a以Y或X轴对称方式数组排序,便可以撷取出该接触点Al在X或Y轴上的分量。
由于电容式触控板系感应该手指或导体上电性所造成的电容变化,并不需要加力按压触控板,因此,不会对触控板的薄膜电极或按压面板产生磨损或弹性疲乏,使用寿命相当长,相比电阻式触控板更适用于常态性或经常使用的^^共性电子产品上。
除此之外,传统电阻式触控板接收用的导电膜只能接收单点接触讯号,故只适用于单点操作的接触;反之,由于电容式触控板具有多个条独立接线的第一轴线迹与第二轴线迹,所以可以分辨出多点操作的接触,让触控板的功能更加多元化,例如最新流行的iPhone手机,使用多手指触控来进行不同手势触发,简化操作手续增加使用功能。
相对于电阻式触控板易受周围温度与使用次数的影响,电容式触控板对温度与使用次数没有太大反应,却容易对周围电磁波的干扰、人体(手指)的身体状况、环境湿度有明显变化。因此,电容式触控板并不适用于温度太潮湿的环境、使用时带着手套或使用沾满水的手指、及装置、配备或使用于会产生电磁波的产品中,特别是辐射出的电磁波频率在触控板电容反应的范围内。
也是因为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板各有其优缺点,所以各有其应用的范围以及市场需求。然而,当携带型的产品越做越小,使用功能却越来越多时,
单单使用电阻式触控板或电容式触控板已不能满足新式产品的需求。例如电阻式触控板只能完成传统单点触发的指针功能,当需要使用多手指手势触发功能时却不能执行,此外,电阻式触控板只适用于个人非常态使用、或使用寿命不长的产品上,也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产生位置飘移现象;然而,电容式触控板虽可执行多手指手势触发的功能,但却没有电阻式触控板使用笔形物尖端操作的分辨率,也容易受人体状况、环境湿度、及周围电磁波强度的影响。
一种迭合电容式触控板A以及电阻式触控板B的实用新型板体揭示于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该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第一触控板A即为面板IO、第一轴感应层11、绝缘层12、第二轴感应层13以及顶板14依序迭合而成,具有传统电容式触控板的功能;而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第二触控板B即为顶板14、上方导电膜15、间隔球放置区16、下方导电膜17以及基板18依序迭合而成,具有传统电阻式触控板的功能。虽然上述现有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电阻式及电容式结合成单一的触控板结构;但基本上,该现有技术仅直接将一个传统电容式触控板与一个传统电阻式触控板相互迭加而成,只节省了电容式与电阻式触控板共同使用的顶板一层绝缘体材质而已。虽然,使用上可同时或交替使用电容式与电阻式触控板的功能,却造成触控板的结构厚度与重量变得加乘,使得该现有技术提出的多任务触控板最可望适用的携带型电子产品变得更厚更重,违反该项产品设计的本质。
除此之外,电容式与电阻式层状结构的加乘,使得原先就必需斤斤计较的触控板透光率更加雪上加霜。举例来说,若以原先具有95%透光率的电容式触控板来看,迭加上一个具有85%透光率的电阻式触控^1,其透光率当场就降低为80%,这样的透光率与市场上现行的触控屏幕透光率相差太大,产品的市场竟争性将大大的减少。
采用电容式触控板在上电阻式触控板在下的迭合板体,其在电阻式的感应能力也将大幅减少。由于电阻式触控板系根据上导电膜与下导电膜接触时的电压来决定按压点Al的位置,若该上导电膜上覆盖的层数越来越厚,例如该绝缘层12加上面板10的厚度可能就超过lmm以上,在加上原本的顶板14的厚度,将使得要达到电气接触的按压动作要非常的大,这将影响该电阻式触控板的灵敏度与反应速度,对于依赖电阻式触控板操作的手写与绘图功能会出现运行困难、断线、不连续的情形。
直接釆用电容式与电阻式迭加的触控板在产品制程与成本控制上也存在着不少挑战。第一,使用迭加的方式,产品的制造与成本并没有因为迭合而节省还是需要电容式与电阻式两个触控板的制程与成本,同时还多了将两块触控板组合的制程;第二,电容式与电阻式触控板的连接排在线依旧是各走各的线,并没有因为迭合而精简,反而成品后的排线数目与厚度都增加了一倍;第三,由于多出一条传输排线,其连接至后续讯号处理模块的走线也会需要重新设计,排线的组装与走线的布置都将增加产品的制程与成本。
因此,如何能提供一种兼具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板优点,同时触控板的层数、厚度以及排线数目都不至于增加,并且触控板的灵敏度与透光性也不致于降低很多的多元感应触控板为本实用新型创作人致力达成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使用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元感应触控板(touch pad for variety of sensing),能同时兼具电容式与电阻式触控板的优点,却仅需要两层组成结构,包括 一个上导电层以及一个下导电层。该上导电层又具有多个上感应部以及与其电性连接的上接合部,其中,该上感应部系位于该上导电层的表面置中;而该上接合部系位于该上导电层的表面边缘。此外,该下导电层亦具有多个下感应部以及与其电性连接的
9下接合部,其中,该下感应部系位于该下导电层的表面置中;而该下接合部系位于该下导电层的表面边缘。并且,该下导电层以该下感应部与该上导电层的该上感应部以一定距离相对i殳立。
当手指或导体接近该上导电层时,该多个上感应部与下感应部可形成与该手指或导体距离相关的电容反应,且该电容反应可分别透过该上接合部与下接合部测得。而该上感应部与下感应部上下重叠得部分可因物体按压上导电层而4皮此电气导通,并利用该上4妄合部于该上感应部或该下4妄合部于该下感应部上形成的电位差,产生至少一个与该电气导通点距离相关的电气讯号。
本实用新型另提出一种多元感应触控板(touch pad for variety ofsensing),能同时兼具电容式与电阻式触控板的优点,其包括 一个上导电层、 一个导路层以及一个下导电层所组成。其中该上导电层系具有多个上感应部以及与其电性连接的上接合部,该上感应部系位于该上导电层的表面置中;而所述的该上接合部系位于该上导电层的表面边缘。而该导路层系具有多个导电桥,且该导电桥系设置于任两个该上感应部间的表面上,使得该任两个上感应部之间电气导通。此外,该下导电层具有表面置中之一导电膜以及与其电性连接并位于表面边缘的多个下接合部。并且,该下导电层以该导电膜与该上导电层的该上感应部及该导电桥以一定距离相对设立。
当手指或导体接近该上导电层时,该多个上感应部可形成与该手指或导体距离相关的电容反应,且该电容反应可透过该上接合部测得。而该上感应部及导电桥与该导电膜上下重叠得部分可因物体按压上导电层而彼此电气导通,并利用该上接合部于该上感应部或该下接合部于该导电膜上形成的电位差,产生至少一个与该电气导通点距离相关的电气讯号。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与优点能有更清楚明了的图像,以下提供最佳实施例与相关图式详细i兌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先前现有技术的多层状结构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两层结构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三层结构图。图3A为先前现有技术的电阻式触控板运作原理图。图3B为先前现有技术的电容式触控板运作原理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利用电阻反应讯号得出X分量的运作原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利用电阻反应讯号得出Y分量的运作原理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利用电容反应讯号得出X与Y分量的运作原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利用电阻反应讯号得出X分量的运作原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利用电阻反应讯号得出Y分量的运作原理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利用电容反应讯号得出X与Y分量的运作原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A:电阻式触控板B:电容式触控板C:多元感应触控板10:面板
ii11:第一轴感应层12:绝缘层13:第二轴感应层14:顶板15:上方导电膜16:间隔J求;改置区17:下方导电膜18:基板21:上导电层22:下导电层211:上接合部212:上感应部221:下接合部222:下感应部223:导电膜23:导路层231:导电桥231a: C型导3各231b:绝缘垫片Al:按压点
151:上方导电膜的电极
171、 172、 173、 174:下方导电膜的电极
Rl、 R2、 R3、 R4::接压点与电极间形成的电阻
V:施加电压差
lla、 lib:第一轴线迹
13a:第二轴线迹
211a、 211b、 211c、 211d:上接合部212a、 212b:上感应部221a、 221b、 221c、 221d:下接合部214:绝缘薄片224:基板
2122a、 2122b、 2122c、 2122d:电位测量端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如图2A所示,其包括 一个上导电层21以及一个下导电层22。该上导电层21表面上具有中间位置的多个上感应部212,以及多个位于表面边缘的上接合部211。该下导电层22表面上亦具有中间位置的多个下感应部222,以及多个位于表面边》彖的下"l妄合部221。该上导电层21与该下导电层22相隔一定距离对立设置,且该上感应部212与该下感应部222的表面对向i殳立。其中,该一定3巨离与该上感应部及下感应部的面积、厚度及材质结构、及介于该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空间的介电质有关。
该上导电层21又可包括一个绝缘薄片214,位于该多个上感应部212的上方,用以接受该手指或导体的接触,且该绝缘体薄片具有挠性,使该上导电层受该物体触压而产生局部下陷形变,使得该上感应部212与该下感应部222〗皮此冲妄触形成电气导通。
该下导电层22又可包括 一个基板224位于该多个下感应部222的下方,用以提供该下导电层受按压时的支撑。
而该上导电层21与该下导电层22之间的空间可布置有若干个间隔器(spacer)3,其具有立体结构,供以在未受触压时隔绝该多个上感应部与该多个下感应部的电气接触。该间隔器可为包覆于该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间的微小粒子,具有各种立体结构,例如球状、柱状、滚筒状、蜂巢状、弹簧状或是表面具有微型立体结构皆是。该微小粒子的大小系与其结构、弹性、触控条件设定及该下感应部222对电容反应的强弱有关。
该微小粒子可于该空间内移动,受按压压力排开让该上感应部212与该下感应部222上下重叠的部分得以电气导通。该微小粒子亦可分散固定于该空间中,使得该上感应部212与下感应部222的固定部分得以受按压而电气导通。该微小粒子亦可部分固定及其它部分非固定于该空间中,以提供不同的按压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该上感应部212与该上4妾合部212及该下感应部222与该下接合部221间个别的排列方式如图4A所举例,该上感应部为两Y轴对称数组212a、 212b彼此交替排列,其末端之一电性连接至位于下侧边缘的该上接合部211a而另一端电性连接至上侧边缘的该上接合部211b。该下感应部则为两X轴对称数组222a、 222b彼此交替排列,其末端之一电性连接至位于左侧边缘的该下接合部221a而另一端电性连接至右侧边缘的该下4矣合部221b。
当需要测量该电阻反应讯号时,即于该左侧下接合部221a与该右侧下接合部221b上施加一个电压差V(如图4A),当该上导电层受按压压力下陷时,令该4要压点Al附近的该上感应部212a、 212b与该下感应部222a、222b电气导通,故测量该上4妄合部211a、 211b与该右侧下4妄合部221b之间的电压2122a, 1更可,人该上感应部、下感应部的电阻与3巨离的关系,计算出该按压点Al在X轴的分量。当需要得出该按压点Al在Y轴上的分量,即于该下侧上才妄合部211a与该上侧上才妄合部211b上施加一个电压差V(如图4B),当该上导电层受按压压力下陷时,令该按压点Al附近的该上感应部212a、 212b与该下感应部222a、 222b电气导通,测量出该下4妄合部221a、 221b与该上侧上4妻合部211b之间的电压2122b。
结合图4C所示,当该上感应部作为电阻式的接收器时,该上侧上接合部211b与该下侧上才妄合部211a可一并连4妄作为电压测量^f吏用,亦可以只连接其中之一作为电压测量使用。同理,当该下感应部作为电阻式的接收器时,该左侧下接合部221a与该右侧下接合部221b可一并连接作为电压测量使用,亦可以只连接其中之一作为电压测量使用。
当需要测量该电容反应讯号时,便将该上感应部间隔排列的部分212a接出测量其电容讯号,而对该其它部分的上感应部212b不作任何电性连接,以作为X轴分量的测量数据。同理,将该下感应部间隔排列的部分222a接出测量其电容讯号,而对该其它部4分的下感应部222b不作4壬何电性连接,以作为Y轴分量的测量数据。该上感应部与下感应部排列的轴向并不限定为Y轴对称与X轴对称,也可以交替使用,或是任两个不平行的轴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如第2B图所示,其包括 一个上导电层21、一个导路层23以及一个下导电层22。该上导电层21表面上具有中间位置的多个上感应部212,以及多个位于表面边缘的上接合部211。该导路层23具有多个位于表面置中的导电桥231,且该导电桥231系设置于任两个该上感应部212间的表面上,令该j壬两个上感应部212之间得以电气导通。该下导电层22表面上具有一个导电膜223以及多个位于表面边缘的下接合部221。该上导电层21系与该下导电层22相隔一定距离对立设置,且令该上感应部212与该导电膜223及导电桥231的表面对向i殳立。其中,该一定距离与该上感应部212及导电膜223的面积、厚度及材质结构、及介于该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空间的介电质有关。
该上导电层21又可包括一个绝缘薄片214,位于该多个上感应部212的上方,用以接受该手指或导体的接触,且该绝缘体薄片具有挠性,使该上导电层受该物体触压而产生局部下陷形变,令该上感应部212与该导电膜223彼此接触形成电气导通。
该下导电层22又可包括 一个基板224位于该导电膜223的下方,用以提供该下导电层22受按压时的支撑。
而该上导电层21与该下导电层22之间的空间可布置有若干个间隔器(spacer)3,其具有立体结构,供以在未受触压时隔绝该多个个上感应部与该多个下感应部的电气接触。该间隔器可为包覆于该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间的微小粒子,具有各种立体结构,例如球状、柱状、滚筒状、蜂巢状、弹簧状或是表面具有微型立体结构皆是。该微小粒子的大小与其结构、弹性及触控条件设定有关。
该微小粒子可于该空间内移动,当受按压压力时得排开让该上感应部212与该导电膜223上下重叠的部分得以电气导通。该微小粒子亦可分散固定于该空间中,使得该上感应部212与导电膜223的固定部分得以受按压而电气导通。该微小粒子亦可部分固定及其它部分非固定于该空间中,以提供不同的按压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该上感应部212、该上接合部212、该导电桥231、该导电膜223与该下接合部221的排列方式如图5A所举例。该上感应部为 一个Y轴对称数组212a以及多个填补该Y轴对称凄t组212a之间空间的点数组212b,该Y轴对称数组212a末端之一电性连接至位于下侧边缘的该上^妄合部211a。该导电桥231位于该两X轴向相邻点it组212b之间,且该导电桥231具有一个绝缘垫片231b以及^黄^争该绝缘垫片231b两側的C型导路231a。其中,该绝缘垫片231b的范围可涵盖该Y轴对称数组212a与该C型导路231a交错的区域,隔绝该Y轴对称数组212a与该C型导路231 a之间的电气连接。而该C型导路231 a的长度可横跨该两X轴向相邻点数组212b之间,4吏该两点it组212b得以透过该C型导^各231a电气导通。该导电桥231可沿着X轴向分布,使得该点数组212b形成若干条X轴对称数组,同时,该X轴对称数组的末端具有延伸部与位于该右侧边缘的上接合部211b电性连接。
该导电膜与该表面四周边缘的下接合部221之间亦有电性连接。当需要测量该电阻反应讯号时,即于该左侧下4妄合部221a与该右侧下4妄合部221b上施加一个电压差V(如图5A),当该上导电层受按压压力下陷时,令该4安压点Al附近的该上感应部212a、 212b以及该导电桥231与该导电膜223电气导通,故测量该上接合部211a、 211b与该右侧下接合部221b之间的电压2122c,便可从该上感应部、导电膜的电阻与距离的关系,计算出该按压点Al在X轴的分量。当需要得出该按压点Al在Y轴上的分量,即于该上侧下接合部221c与该下侧下接合部221d上施加一个电压差V(如图5B),当该上导电层受按压压力下陷时,令该按压点Al附近的该上感应部212a、 212b以及该导电桥231与该导电膜223电气导通,测量出该下接合部221a、 221b与该下侧下接合部221d之间的电压2122d。
该上感应部212a、 212b除了上述使用单一末端连接该上接合部211a、211b夕卜,亦可将两末端皆接往该上接合部211a、 211b。同时,该上4矣合部
16的位置不限定只有下侧边缘或是右侧边缘。此外,该上感应部的排列方式
亦可换成X轴对称数组排列以及分布其间的点数组,而该导电桥231则是沿着Y轴向连接使该点数组形成Y轴对称数组。
结合图5C所示,当需要测量该电容反应讯号时,便对该上感应部Y轴对称数组212a测量其电容讯号,而对该上感应部X轴对称数组212b不作任何电性连接,以作为X轴分量的测量ft据。同理,对该上感应部X轴对称数组212b测量其电容讯号,而对该上感应部Y轴对称数组212a不作任何电性连接,以作为Y轴分量的测量数据。
由于该电容反应讯号系以数组方式来表现,故可作为该连续性电阻反应讯号判定位置时的参考数据,使从该电阻反应讯号判读该按压点Al位置的程序缩短,增加本实用新型对按压触及的反应能力,使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在手写功能与绘图能力的表现上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依上述实施方式与结构确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作用,
要件,因此依法提出申请,谨请获准专利。
上述实施例与图式为应用本实用新型构想的举例,并不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构想延伸应用或修饰改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等效作用下,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力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多元感应触控板,以供至少一个手指或导体接触以及物体触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导电层,具有多个位于表面置中的上感应部及多个位于表面边缘的上接合部;以及一个下导电层,具有多个位于表面置中的下感应部及多个位于表面边缘的下接合部,且所述下导电层以所述下感应部与所述上导电层的所述上感应部以一定距离相对设立;其中,所述多个上感应部上以及所述多个下感应部上可形成与所述手指或导体距离相关的电容反应,且所述电容反应可分别透过与其电性连接的所述上接合部与下接合部测得;同时,所述上感应部与下感应部上下重叠的部分可因所述触压而彼此接触形成电气导通,并利用所述上接合部于所述上感应部或所述下接合部于所述下感应部形成的电位差,产生至少一个与所述触压距离相关的电气讯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层还 包括 一个绝缘体薄片位于所述多个上感应部非相对于所述多个下感应部的 一侧,用以接受所述手指或导体的接触,且所述绝缘体薄片具有挠性,使所 述上导电层受所述触压而产生局部下陷形变。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电层还 包括 一个基板位于所述多个下感应部非相对于所述多个上感应部的一侧, 以支撑所述下导电层。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层与 下导电层之间可分布多个间隔器,具有立体结构,以在未受触压时隔绝所述 多个上感应部与所述多个下感应部的电气^l妄触。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间隔器 于所述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内移动于所述上导电层与所述下导电层之间。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间隔器固 定于所述上导电层与所述下导电层之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各层所使用的材 质为可透光材质,于触控屏幕上使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上 感应部可延伸其两端至表面边缘,并分别与 一个所述上接合部形成电性接触。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下 感应部可延伸其两端至表面边缘,并分别与一个所述下接合部形成电性接触。
10. 如杈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感应部与 所述下感应部至少在一个区i或内完全上下重叠。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才反,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上感应 部的分布具有沿着第一轴向的对称性;以及,所述多个下感应部的分布具有 沿着第二轴向的对称性,且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不平行。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 与所述第二轴向垂直。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定距离与 所述上感应部及下感应部的面积、厚度及材质结构、及介于所述上导电层与 下导电层空间的介电质有关。
14. 一种多元感应触控板,以供至少一个手指或导体4妄触以及物体触压, 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导电层,具有多个位于表面置中的上感应部及多个位于表面边缘 的上接合部;一个导路层,具有多个位于表面置中的导电桥,且所述导电桥设置于任 意两个所述上感应部间的表面上,使得所述任意两个上感应部之间电气导通; 以及一个下导电层,其表面置中设有一个导电膜以及至少一个位于表面边缘 的下接合部,且所述下导电层以所述导电膜与所述上感应部及所述导电桥以 一定距离相对:没立,其中,所述多个上感应部上可形成与所述手指或导体距离相关的电容反 应,且所述电容反应可透过与其电性连接的所述上接合部测得;同时,所述上感应部及导电桥与导电膜上下重叠的部分可因所述触压而彼此接触形成电 上形成的电位差,产生至少一个与所述触压距离相关的电气讯号。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层 还包括 一个绝缘体薄片位于所述多个上感应部非相对于所述导电膜的一侧, 用以接受所述手指或导体的接触,且所述绝缘体薄片具有挠性,使所述上导 电层受所述触压而产生局部下陷形变。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电层 还包括 一个基板位于所述导电膜非相对于所述多个上感应部的一侧,以支 撑所述下导电层。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层 与下导电层之间可分布多个间隔器,具有立体结构,以在未受触压时隔绝所 述多个上感应部与所述导电膜的电气接触。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间隔
19.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间隔 器固定于所述上导电层与所述下导电层之间。
20.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其各层所使用 的材质为可透光材质,于触控屏幕上使用。
21.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定距离 与所述上导电层的挠性有关。
22.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电层 具有至少两个下接合部分布于表面的两侧边缘,并与所述导电膜电性连接。
23.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元感应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电层 具有至少四个下接合部分布于表面的四周边缘,并与所述导电膜电性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元感应触控板,以供手指或导体接触以及物体按压其表面,包括一个上导电层;以及一个位于该上导电层下方的下导电层。其中,该上导电层及下导电层分别具有多个上感应部与上接合部以及下感应部与下接合部;且该上、下感应部可形成与该手指或导体距离相关的电容反应,并透过与其电性连接的该上、下接合部以测得该电容反应;同时,该上、下感应部重叠部分可因该触压而彼此接触形成电气导通,并利用该上接合部或下接合部于该上感应部或下感应部形成的电压差,产生至少一个与该接触距离相关的电气讯号。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1340597SQ20092000963
公开日2009年11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3日
发明者张长生, 林招庆, 林 祝 申请人:源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