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87842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有一保护盖板,其上有一下表面,该下表面包含一可视区及一围绕于该可视区周边的非可视区,一第一感测结构,位于该下表面,并覆盖该可视区,一遮蔽层,位于该下表面之该非可视区内,并包含一强光区及一非强光区,该强光区内设有一第一图案,以及一非透明层,位于该遮蔽层之该强光区内,该非透明层上设有一第二图案,其中该第二图案与该第一图案相互重叠。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得以解决因遮蔽层涂布不均,在强光照射下,显现出细小孔洞从而影响产品外观的问题。【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触控【
技术领域
】,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中,个人数位助理(PDA)、行动电话(mobilePhone)、笔记型电脑(notebook)及平板电脑(tabletPC)等可携式电子产品皆已广泛的使用触控面板(touchpanel)作为其资料沟通的界面工具,尤其在讲求人性化设计的平板电脑需求的带动下,触控式面板已经一跃成为关键的零组件之一,此外,由于目前电子产品的设计皆以轻、薄、短、小为方向,因此在产品上无足够空间容纳如键盘、滑鼠等传统输入装置。[0003]一般的触控面板包括一用于显示的可视区和一围绕与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其中非可视区内设有一层不透光的遮蔽层,在一些产品中,非可视区内会设置简单的功能按键模组,为此,遮蔽层相应区域会蚀刻出相应的按键图案,遮蔽层下对应按键图案区域设置有发光二极体,当发光二极体处于工作状态时,强光照射于按键图案区域,使得按键图案清晰可见,方便用户使用并提升产品外观。然而由于印刷技术本身存在的一定瑕疵,在印刷或涂布遮蔽层时会存在涂布不均或者微小气泡的缺陷,使得遮蔽层上会存在一些细小的孔洞,而该些细小孔洞在一般强光下肉眼不可见,但当发光二极体所发出的强光照射到按键图案周边的遮蔽层时,强光将会透过该些孔洞,使得该些细微的孔洞可见,从而影响产品外观。【
发明内容】[000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得以解决因遮蔽层涂布不均出现的细小孔洞,在强光照射下肉眼可见,从而影响产品外观的问题。[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保护盖板,具有一下表面,该下表面包含一可视区及一围绕于该可视区周边的非可视区,一第一感测结构,位于该下表面,并覆盖该可视区,一遮蔽层,位于该下表面之该非可视区内,并包含一强光区及一非强光区,该强光区内设有一第一图案,以及一非透明层,位于该遮蔽层之该强光区内,该非透明层上设有一第二图案,其中该第二图案与该第一图案相互重叠。[0006]本发明在非可视区的强光区内,多设置了一层非透明层,藉由此非透明层,可有效阻挡强光,避免遮蔽层因涂布不均产生的细小孔洞可见,提升产品外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0007]图1绘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上视图。[0008]图2绘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局部结构示意图。[0009]图3绘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0]图4绘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1]图5绘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2]图6绘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3]图7绘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4]图8绘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5]图9绘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6]图10绘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剖面示意图。[001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18]10触控面板[0019]16可视区[0020]18非可视区[0021]19第一感测结构[0022]20第一轴向电极[0023]22遮蔽层[0024]24第一图案[0025]25第二图案[0026]26强光区[0027]28非强光区[0028]29第二感测结构[0029]30第二轴向电极[0030]32导电单元[0031]33绝缘层[0032]34连接线[0033]36发光源[0034]38非透明层[0035]40导电线路[0036]42基板[0037]44胶层[0038]50第一轴向电极[0039]60第二轴向电极[0040]62导电单元[0041]64连接线[0042]70导电线路【具体实施方式】[0043]为使熟习本发明所属【
技术领域
】之一般技艺者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特列举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之功效。[0044]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之各图式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发明,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在文中所描述对于图形中相对元件之上下关系,在本领域之人皆应能理解其系指物件之相对位置而言,因此皆可以翻转而呈现相同之构件,此皆应同属本说明书所揭露之范围,在此容先叙明。[0045]图1绘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上视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触控面板10具有一保护盖板12,例如为一强化玻璃板,于保护盖板12上定义有一可视区16及一围绕于可视区16周边的非可视区18,一第一感测结构19位于保护盖板12的一下表面,并覆盖可视区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结构19包括有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20,沿着一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X轴)平行排列,以及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30,沿着一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为Y轴)平行排列,其中第二轴向电极30包括复数个导电单元32以及至少一连接线34电性连接两相邻之导电单元32,第一轴向电极20与第二轴向电极30交界处有一绝缘层33存在,防止彼此互相电性干扰。复数条导电线路40位于非可视区18内,各复数条导电线路40—端分别与第一轴向电极20以及第二轴向电极30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的一微处理器(图未示)相连,用以接收并分析触控面板所接收到的信号。[0046]如第I?2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遮蔽层22,例如由黑色光阻等不透光材质通过印刷涂布的方式形成,遮蔽层22位于保护盖板12的下表面上,并设于非可视区18内,第一图案24,系藉由蚀刻方式形成于遮蔽层22上,第一图案24例如为触控面板位于非可视区的按键模组的按键图案,由于第一图案24为遮蔽层22上镂空部份,因此第一图案24为透光区域,本发明中,在触控面板10的第一图案24下方设置有复数个发光源(图未示),例如为发光二极体,且遮蔽层22上对应于各该发光源的区域定义为强光区26,相反地遮蔽层22上未对应到发光源的区域定义为非强光区28。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强光区26下方设置有至少一发光源,且发光源所发出的强光将透过第一图案24呈现出发亮的按键图案。[0047]习知技术中,遮蔽层因涂布不均匀而存在细小孔洞,该些细小孔洞在正常情况下肉眼难以辨识,但当位于强光区的部份遮蔽层受到发光源的强光照射时,强光会透过细小孔洞,导致用户可以通过肉眼看见该些细小孔洞,影响产品外观,为解决此问题,本发明在遮蔽层与下方的光源之间,更设置了一非透明层,此非透明层可有效阻挡来自下方光源的强光照射到该些孔洞,避免该些孔洞肉眼可见。图2绘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绘示本发明图1中沿剖面线1-1’所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第2?3图所示,本发明的保护盖板12定义有一下表面14,在下表面14上,形成第一感测结构19于可视区16内,且形成遮蔽层22于非可视区18内,另外在遮蔽层22下方对应到强光区26的位置设置有一发光源36,此外,本实施例中,在强光区26内的发光源36以及遮蔽层22之间,更设置有一非透明层38,非透明层38可由任意不透光材质所形成,且非透明层38上蚀刻有一第二图案25,其中,第二图案25与第一图案24大小相同且相互重叠,或是第二图案25面积略大于第一图案24,使得位于下方的发光源36所发出光依序通过第二图案25与第一图案24后,可于使用者介面呈现发光的按键图案,且由于强光区26内位于第一图案24周围的细小孔洞下方有非透明层38挡住强光,因此不会产生强光透过细小孔洞而使用户可以看见该些孔洞。[0048]如第2?3图所示,当需要提供触控面板的按键模组触控功能时,将会形成至少一第二感测结构29于强光区26内,设置第二感测结构29目的为提供触控面板10位于非可视区18的按键拥有触控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结构29包含有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50,以及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60,其中第二轴向电极60包括复数个导电单元62以及至少一连接线64,电性连接两相邻之导电单元62,然后形成复数条导电线路70分别与第一轴向电极50以及第二轴向电极60电性连接,详细结构与第一感测结构相似,在此不再赘述。第二感测结构29设置在强光区26内,且系位于保护盖板12与遮蔽层22之间,由于第二感测结构29的电极主要由透明导电材质所构成,因此不会遮蔽下方发光源36的强光,且本发明中,第二感测结构29与第一感测结构19位于同一层级且电性连接,所以,第二感测结构29可视为第一感测结构19由可视区16延伸至强光区26的部位,因此在制作过程上,第二感测结构29与第一感测结构19较佳于同一步骤制作,以节省制作成本,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依照制作需求于不同步骤分别完成,此外,若是触控面板10位于非可视区18的第一图案24仅作为一发光图案而非一按键,也可省略制作第二感测结构29之步骤。[0049]本发明中,第一感测结构19与第二感测结构29所包含的第一轴向电极20与第二轴向电极30主要由透明导电材料所组成,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铟锋(indiumzincoxide,IZ0)、氧化镉锡(cadmiumtinoxide,CTO)、氧化招锋(aluminumzincoxide,ΑΖ0)、氧化铟锋锡(indiumtinzincoxide,ΙΤΖ0)、氧化锡(tinoxide)、氧化锋(zincoxide)、氧化镉(cadmiumoxide)、氧化铪(hafniumoxide,HfO)、氧化铟嫁锋(indiumgalliumzincoxide,InGaZnO)、氧化铟嫁锋续(indiumgalliumzincmagnesiumoxide,InGaZnMgO)、氧化铟嫁续(indiumgalliummagnesiumoxide,InGaMgO)、氧化铟嫁招(indiumgalliumaluminumoxide,InGaAlO)、奈米碳管(CarbonNanoTube,CNT)、银奈米碳管或铜奈米碳管等,,或是其他透明导电材质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合成物,不过以上材料更可依实际需求而有所不同,在此并非为本发明所限制。[0050]下文将针对本发明之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的不同实施态样进行说明,且为简化说明,以下说明主要针对各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详述,而不再对相同之处作重复赘述。此夕卜,本发明之各实施例中相同之元件系以相同之标号进行标示,以利于各实施例间互相对照。[0051]图4绘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上述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感测结构29系位于保护盖板12与遮蔽层22之间,然而本发明的第二感测结构29却不限于设置于此,如图2与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比,同样有一保护盖板12,保护盖板12定义有一下表面14,并且在下表面14上,形成第一感测结构19于可视区16内,形成遮蔽层22于非可视区18内,遮蔽层22上蚀刻有至少一第一图案24,且在另外在遮蔽层22下方对应到强光区26的位置设置有一发光源36,以及一非透明层38设置于遮蔽层22与发光源36之间,非透明层38可由任意不透光材质所形成,且非透明层38上蚀刻有一第二图案25,其中,第二图案25与第一图案24大小相同且相互重叠,或是第二图案25面积略大于第一图案24。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感测结构29系位于遮蔽层22与非透明层38之间,且位于强光区26内,且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二感测结构29可为第一感测结构19的延伸部位,故两者位于同一层级,且电性连接。因此制作流程上本实施例系先完成位于非可视区18的遮蔽层22后才形成第一感测结构19与第二感测结构29,其余各部件之特征、材料特性以及制作方法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似,故在此并不再赘述。[0052]图5绘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请参阅图5,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感测结构29系位于相对应于遮蔽层22的强光区26的非透明层38之下,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二感测结构29可为第一感测结构19的延伸部位,故两者位于同一层级,且电性连接。因此制作流程上本实施例系先完成位于非可视区18的遮蔽层22以及位于强光区26内的非透明层38后才形成第一感测结构19与第二感测结构29,其余各部件之特征、材料特性以及制作方法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0053]上述本发明的各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系将第一感测结构19与第二感测结构29直接制作于保护盖板12,不需要提供额外的基板承载第一感测结构19和或第二感测结构29,也就是触控玻璃一体化(Touchonlens,T0L)之结构,而本发明却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本发明可另外提供一基板承载第一感测结构19与第二感测结构29,图6绘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具有一基板42以及一保护盖板12,于保护盖板12定义有一可视区16以及非可视区18,一遮蔽层22形成于保护盖板12对应于非可视区18的位置,遮蔽层22上定义有至少一强光区26,且至少一非透明层38形成于遮蔽层22与基板42之间的强光区26内。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更包括了一基板42位于非透明层38下方,且第一感测结构19形成于基板42,而非形成于保护盖板12,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感测结构29位于保护盖板12与遮蔽层22之间,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二感测结构29可为第一感测结构19的延伸部位,故两者位于同一层级,且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感测结构19与保护盖板12之间更包含有一胶层44,以贴合保护盖板12与基板42,其余各部件之特征、材料特性以及制作方法与上述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0054]本发明中,基板42与第二感测结构29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组合,图7?图10绘示本发明数种不同实施例,各个实施例彼此间差异主要在于基板42与第二感测结构29的位置不同。图7绘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基板42的位于遮蔽层22与非透明层38之间。其余各部件之特征、材料特性以及制作方法与上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相似,故在此并不再赘述。[0055]图8绘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基板42位于非透明层38下方,且第二感测结构29位于遮罩层22与非透明层38之间。其余各部件之特征、材料特性以及制作方法与上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相似,故在此并不再赘述。[0056]图9绘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基板42与第二感测结构29皆位于遮蔽层22与非透明层38之间。其余各部件之特征、材料特性以及制作方法与上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相似,故在此并不再赘述。[0057]图10绘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0所示,与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基板42与第二感测结构29皆位于非透明层38之下。其余各部件之特征、材料特性以及制作方法与上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相似,故在此并不再赘述。[0058]为简化制程步骤,当本发明的第二触控结构29与非透明层38为上下相邻时,如上述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第三较佳实施例、第六较佳实施例与第七较佳实施例之结构,此时可将第一触控结构19与第二触控结构29中的连接线34与非透明层38使用同样的材料,在同一制程步骤中进行制作,较佳选用的材质为不透光之导电材质。甚或是将第一触控结构19与第二触控结构29中的连接线34、非透明层38以及触控面板10的导电线路40使用同样的材料,于同一制程步骤中进行制作,此时较佳选用导电性良好且不透光的金属材质,制作步骤大致如下,先在非可视区18内形成一金属层,然后再以蚀刻等方式同时形成导电线路40与第一触控结构19、第二触控结构29中的连接线,并且在第一图案24周围形成非透明层38,此时导电线路40即位于遮蔽层22内。此外,为避免第二感测结构29以及周围的非透明层38挡住第一图案24,影响强光通过,因此非透明层38上蚀刻有一第二图案25,第二图案25与第一图案24相互重叠,且不会抵挡强光透过第一图案24。由于非透明层38为导电的金属层,当其与第二触控结构29之间无其他绝缘层级加以绝缘时,非透明层38会将第二触控结构29的不同轴向的导电单元相互导通,影响触控性能,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于非透明层38上蚀刻一第三图案(图未示),第二感测结构29的各导电单元之间的间隙为一第四图案(图未示),且第三图案与第四图案相互重叠,使得导电单元间需要绝缘的部份不存在可以将其导通的导电物质。[0059]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非透明层设置于发光源与遮蔽层之间,可有效阻挡强光通过遮蔽层上因涂布不均产生的细小孔洞,而使得该些细小孔洞肉眼不可见,此外本发明的结构可整合于现有的触控面板结构或是触控玻璃一体化(Touchonlens)的触控面板。[006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之涵盖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保护盖板,包含一下表面,该下表面包含一可视区及一围绕于该可视区周边的非可视区;一第一感测结构,位于该下表面,并覆盖该可视区;一遮蔽层,位于该下表面之该非可视区内,并包含一强光区及一非强光区,该强光区内设有一第一图案;以及一非透明层,位于该遮蔽层之该强光区内,该非透明层下设有一第二图案,其中该第二图案与该第一图案相互重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感测结构,设于该保护盖板与该遮蔽层之间,且位于遮蔽层之该强光区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基板,位于该非透明层下方,该第一感测结构形成于该基板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基板,位于该遮蔽层与该非透明层之间,该第一感测结构形成于该基板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感测结构,设于该遮蔽层与该非透明层之间,且位于该遮蔽层之该强光区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基板,位于该非透明层下方,该第一感测结构形成于该基板上。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基板,位于该第二感测结构与该非透明层之间,该第一感测结构形成于该基板上。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感测结构,位于相对应该遮蔽层之强光区的非透明层下方。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基板,位于该第二感测结构的下方,该第一感测结构形成于该基板上。10.如权利要求3、4、6、7或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胶层,位于该第一感测结构与该保护盖板之间。11.如权利要求2、3、4、5、6、7、8或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测结构与第二感测结构位于同一层级,且电性连接。12.如权利要求5、6、8或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测结构包含:一第一轴向电极;一第二轴向电极,其中该第二轴向电极包括复数导电单元以及至少一连接线电性连接两相邻之该等导电单元;复数导电线路,分别与该第一轴向电极及该第二轴向电极电性连接。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线与该非透明层的材料相同。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线、该非透明层及该复数导电线路的材料相同。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复数导电线路位于该遮蔽层内。16.如权利要求5、6、8或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非透明层更包含一第三图案,该第二感测结构包含一具有一第四图案的导电层,该第三图案与该第四图案相互重叠。【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593078SQ201210288973【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优先权日:2012年8月14日【发明者】江耀诚,谢燕俊,官必鑫,黄丽妹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