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936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显示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将用户界面显示在打印服务器的显示部中的显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由打印服务器来对多个主机和多个打印机进行中继的印刷系统。在这种印刷系统中,打印服务器在从预定的主机接收到印刷任务时,对该印刷任务的页面描述语言(PDL:page description language)进行解析,并将该印刷任务以适于多个打印机中作为该印刷任务的印刷请求目标的打印机的数据的形式而输出。

此外,在这种打印系统中,在打印服务器的显示装置中作为用户界面而显示有,表示印刷任务的一览的缩略图和表示欲在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图像数据的预览视图等。然后,用户通过对鼠标、键盘等进行操作,而实施在显示装置中确认缩略图、预览视图的操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户界面,而使滑块与缩略图一起显示在显示装置中。而且,用户通过操作滑块而使缩略图中所显示的印刷任务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图像数据放大或缩小。此外,由缩略图所表示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图像数据、和由欲在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图像的预览视图所表示的图像数据能够通过滑块的操作来进行切换。

然而,在专利文件1中,虽然能够通过滑块的操作而使预览视图的图像数据与缩略图中的最大放大率的图像数据相比而较大,但是并不能放大以及缩小预览视图的图像数据本身。因此,在用户于通过打印机而在介质上印刷图像之前、通过显示部而确认该图像的情况下的滑块的操作性能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这种问题并不仅限于缩略图以及预览视图,在针对如下图像操作滑块时同样会产生,即,将显示部中所显示的显示状态有所不同的记录区域和信息包含在内而显示出的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445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鉴于该事项而被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滑块的操作性能提高的显示控制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以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显示控制装置具备:显示部,其能够对表示在介质中记录信息的范围的记录区域和在所述记录区域内记录的所述信息进行显示;显示控制部,其对所述显示部的显示内容进行控制,所述显示控制部以显示状态互为不同的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的各自的状态而使所述记录区域以及所述信息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中,并且使滑块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中,所述滑块能够实施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以及所述第二显示状态的各自的状态下的所述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和对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与所述第二显示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操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通过滑块的操作来实施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的各自的状态下的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和第一显示状态与第二显示状态之间的切换,因此能够提高在对包含了记录区域和信息而被显示出的图像数据进行确认时所使用的滑块的操作性能。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滑块具有:操作标,其能够通过操作而进行移动;滑动条,其表示所述操作标的可移动范围,所述滑动条以第一滑动区域与第二滑动区域排列为一列的方式而形成,所述第一滑动区域为以所述第一显示状态而实施所述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所述操作标的可移动范围,所述第二滑动区域为以所述第二显示状态而实施所述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所述操作标的可移动范围。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为了实施记录区域的显示状态不同的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的各自的状态下的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而使用共用的滑块,因此能够通过一个滑块而实施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的各自的状态下的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因此,与针对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的各自的状态而显示有独立的滑块的情况相比,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的各自的状态下的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性能得到提高。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滑动区域中的所述操作标的每单位移动量的所述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与所述第二滑动区域中的所述操作标的每单位移动量的所述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根据对记录区域进行放大或缩小的目的、状况,而分别使用第一滑动区域以及第二滑动区域,因此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性能得到提高。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对于所述操作标的每单位移动量的所述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而言,所述第二滑动区域中的所述操作标的倍率与所述第一滑动区域中的所述倍率相比而较大,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为表示在所述介质上对所述记录区域进行配置的配置状态的布局视图,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为表示所述记录区域的详细信息的预览视图。

例如在表示多个记录区域的配置状态的布局视图中,由于用户会对多个记录区域的配置位置和记录区域的方向等进行确认,因此优选为逐渐地对布局视图中的多个记录区域进行放大或缩小。另一方面,在预览视图中,由于用户会对例如记录区域内的信息的详细情况进行确认,因此优选为较为快速地对预览视图中所显示的记录区域进行放大或缩小。

对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对于布局视图的记录区域,是在第一滑动区域中对操作标进行操作的,而对于预览视图的记录区域,是在第二滑动区域中对操作标进行操作的,因此预览视图中的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与布局视图中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相比而较大。因此,由于能够在布局视图中逐渐地对多个记录区域进行放大或缩小,并且能够在预览视图中快速地对一个记录区域进行放大或缩小,因此用户会较为容易地实施多个记录区域的配置位置和记录区域的方向的确认以及记录区域内的详细信息的确认。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显示控制部具备选择部,所述选择部能够对所述显示部中所显示的记录区域进行选择。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能够通过选择部而选择欲进行确认的记录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将其放大以及缩小。因此,用户会较为容易地确认记录区域的信息。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滑动区域中对所述操作标进行操作之时,所述显示控制部以通过所述选择部而选择的所述记录区域为中心而对所述布局视图中所显示的所述记录区域进行放大以及缩小。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以用户欲确认的记录区域为中心、对布局视图中所显示的记录区域进行放大以及缩小,因此例如能够省略掉用户在对记录区域进行了放大之后使该放大的记录区域向布局视图内的用户能够进行视觉确认的区域移动的操作。因此,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对所选择的记录区域进行确认。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选择部选择了所述显示部中所显示的记录区域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二滑动区域中所述操作标被实施操作之时,所述显示控制部以通过所述选择部而选择的所述记录区域的一部分为中心而对通过所述选择部而选择的所述记录区域进行放大以及缩小。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以用户欲进行确认的记录区域的一部分为中心而对记录区域进行放大以及缩小,因此能够省略例如用户在对记录区域的一部分进行了放大之后使该放大的记录区域的一部分向布局视图内的用户能够进行视觉确认的区域进行移动的操作。因此,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对在记录区域中所选择的一部分进行确认。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显示控制部使布局标签和预览视图标签显示,并且能够根据所述布局标签以及所述预览视图标签的选择而对所述布局视图以及所述预览视图进行切换,所述布局标签为使所述布局视图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中的标签,而所述预览视图标签为使所述预览视图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中的标签。

根据上述结构,与通过滑块的操作而对布局视图与预览视图进行切换的情况相比,能够快速地对布局视图与预览视图进行切换。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显示控制部根据所述布局标签以及所述预览视图标签的选择而使所述操作标向与所选择的标签对应的滑动区域的位置进行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省略在实施了布局标签和预览视图标签的切换后对操作标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操作,因此实施了布局标签和预览视图标签的切换后的通过滑块而实施的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性能得到提高。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布局标签以及所述预览视图标签被实施切换之时,所述显示控制部使所述操作标向与所要切换成的标签对应的滑动区域的位置阶段性地进行移动。

由于当操作标的位置因布局标签和预览视图标签的切换而在一瞬间被变更的情况下,用户难以把握到操作标是否进行了移动,因此用户难以把握到与布局标签和预览视图标签对应的操作标的位置是否正确。

对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布局标签和预览视图标签的切换时使操作标阶段性地移动,因此用户能够对操作标的移动进行确认,从而会较为容易地把握到与布局标签和预览视图标签对应的操作标的位置是否正确。

此外,在上述显示控制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显示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滑动区域的显示状态与所述第二滑动区域的显示状态互为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会较为容易地对滑动条的第一滑动区域与第二滑动区域进行区别,从而会较为容易地把握到各个滑动区域的长度。因此,用户会较为容易地把握与各个滑动区域中的操作标的位置对应的记录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包括作为显示控制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打印服务器的印刷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框图。

图2为表示打印服务器的显示装置中所显示的设定画面的一个示例的模式图。

图3(a)为表示放大显示之前的布局视图的一个示例的模式图,图3(b)为表示被实施了放大显示的布局视图的一个示例的模式图;

图4(a)为表示放大显示之前的预览视图的一个示例的模式图,图4(b)为表示被实施了放大显示的预览视图的一个示例的模式图;

图5为表示布局视图以及预览视图中的操作标的位置与记录区域的倍率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6为表示显示状态变更处理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操作标的位置与标签的组合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显示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显示控制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打印服务器11为特别针对于印刷功能的服务器,其经由网络NT而与一个以上的主机60以及一个以上的打印机70连接从而构成印刷系统。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70为喷墨式的打印机,但是只要能够实施介质的打印,也可以为针式、激光式以及感热式等喷墨式以外的其他的方式。

主机60为向打印机70发出印刷请求的主机装置,且作为一个示例而为具有与打印机70对应的印刷驱动器的个人计算机。主机60通过印刷驱动器而生成印刷任务,并将其向打印服务器11输出。印刷任务包括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连续纸的种类、连续纸的尺寸、图像等在连续纸上的布局、油墨的种类、图像等的颜色等的印刷信息。另外,主机60也可以替代个人计算机而为智能手机、移动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的移动终端。

打印服务器11通过具备显示装置20和操作部21的个人计算机而被构成,并主要担负印刷处理的中继、印刷任务的图像数据的加工(图像处理)、被加工过的图像数据的存储等的功能,所述操作部21具有鼠标以及键盘。打印服务器11根据由用户所对操作部20实施的操作,而将从主机60接收到的印刷任务通过对印刷任务的页面描述语言(PDL)进行解析的方式而形成为与印刷请求目标的打印机70相适应的数据的基础上,将该数据通过网络NT而向打印机输出。

打印服务器11具备:存储部12,其由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构成;印刷控制部13,其为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的应用程序。

存储部12对包含有从主机60接收到的印刷任务的印刷对象数据进行存储。该印刷对象数据为通过印刷控制部13而被指示印刷的对象的数据组,其以来自主机60的一个印刷任务、照片等的一个图像数据等为单位而被构成。这些数据各自具有由识别信息所链接到的属性信息、缩略图数据、布局视图数据、预览视图数据、图像数据等。另外,图像数据是指作为印刷对象的图像本身的数据,其以例如位图数据的形式而被存储。此外,属性信息是指类属于数据的容量、数据形式、作者等的图像数据的信息。此外,视图数据是指,用于将作为印刷对象的图像在显示装置20的显示部22中进行显示的数据,例如为将图像数据的尺寸缩小了的数据。在此,图像数据也可以缩小为相似形状等。

印刷控制部13具有实施用于使印刷对象数据通过打印机70而印刷的执行处理的功能等。此外,印刷控制部13具有显示控制部14,所述显示控制部14使印刷对象数据的图像数据以多种显示形式而显示在显示装置20的显示部22中。详细而言,显示控制部14根据由用户通过操作部21而实施的操作,从而对作为多种显示形式的缩略图、布局视图以及预览视图进行切换并将其显示在显示部22中。缩略图对印刷对象中的图像数据的缩小版图像进行显示。布局视图与缩略图相比图像数据被放大,且对印刷对象数据中的图像数据的配置、方向的布局进行显示。预览视图与布局视图相比图像数据被放大,且对一个图像数据的整体图像进行显示。

对这样的各种视图的显示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14具备图形用户界面控制模块(以下,称之为“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控制模块15”)、缩略图模块16、布局视图模块17以及预览视图模块18。

GUI控制模块15对用于进行印刷对象数据的显示以及该显示的切换的界面进行控制。GUI控制模块15将通过缩略图、布局视图以及预览视图而对印刷对象数据的图像数据进行显示的显示窗口31(参照图2)显示在显示部22中,并将用于进行各个视图的显示的切换的滑块形式的操作界面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此外,GUI控制模块15包括选择部15A,所述选择部15A根据操作部21的操作而在各个视图中对预定的图像数据进行选择。选择部15A具有通过操作部21而被操作的光标(省略图示)。

而且,GUI控制模块15根据基于操作部21的操作的缩略图、布局视图以及预览视图的显示请求而向缩略图模块16、布局视图模块17以及预览视图模块18输出显示请求。

缩略图模块16、布局视图模块17以及预览视图模块18根据来自GUI控制模块15的请求信号,而从存储部12中取得为了生成缩略图、布局视图以及预览视图所需要的数据,并将该数据向GUI控制模块15输出。而且GUI控制模块15将与基于操作部21的操作的缩略图、布局视图以及预览视图的显示请求对应的视图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

接下来,参照图2~图4来对显示部22中所显示的各个视图的内容进行说明。

在用户通过操作部21而使作为应用程序的印刷控制部13(均参照图1)启动之时,在显示部22中会显示图2所示的设定画面30。在设定画面30的上侧处,作为菜单而显示有“文件”、“布局”、“工具”以及“环境设定”的项目。在这些项目被实施了选择操作之时,与该被选择的项目对应的内容会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另外,在图2的设定画面30中,显示出“布局”。

在选择了“布局”这一项目时的显示窗口31中,对应于“缩略”、“布局”以及“预览视图”的各个标签41A、42A、43A,而在显示窗口31的左右并排显示有对印刷对象数据的图像数据进行显示的视图显示区域32、和对在各个视图中能够设定的编辑内容进行显示的操作区域33。此外,在显示窗口31中操作区域33的左侧相邻处显示有布局按钮34A、工具按钮34B以及环境设定按钮34C。另外,在对工具按钮34B以及环境设定按钮34C实施了按压操作之时,与该所选择的按钮对应的内容会被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另外,无论工具按钮34B以及菜单中所显示的“工具”的项目之中的哪一个被选择,都会在显示窗口31中显示工具内容,无论环境设定按钮34C以及“环境设定”的项目中的哪一个被选择,都会在显示窗口31中显示环境设定的内容。

在图2的设定画面30的显示窗口31中,由于选择了“缩略”的标签41A,因此在视图显示区域32中显示有缩略图41,而在操作区域33中,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将显示有在缩略图41中能够设定的编辑内容(例如,图像数据的移动以及删除等)。图2的缩略图41为,图像数据JD1、JD2、JD3以其被指示印刷的顺序而从上侧朝向下侧排列的树状显示。

在图2中,对从上方起第二个图像数据JD2进行分层显示。即,图像数据JD2在其下层中包括图像JD21以及图像数据JD22,并通过将图像数据JD21以及图像数据JD22以左右方向的位置与图像数据JD2相比而向右侧错开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以易于理解为分层结构的方式而进行了显示,所述左右方向为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图像数据JD1、JD21、JD22、JD3分别显示出记录区域RA,在这些记录区域RA内显示有应当记录在连续纸上的图像,所述记录区域RA表示在连续纸中记录作为信息的一个示例的图像的范围。此外,在图2中,通过基于操作部21(参照图1)的操作而使设定画面30内的光标(省略图示)进行移动,从而选择了图像数据JD1。即通过选择部15A(参照图1)而选择了图像数据JD1。因此,在图2中,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的框由粗线表示。

如图3(a)所示,在通过基于操作部21(参照图1)的操作而使设定画面30内的光标进行移动从而选择了“布局”的标签42A之时,在显示窗口31的视图显示区域32中会显示作为第一显示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布局视图42。在该情况下,在操作区域33中会显示在布局视图42中能够设定的编辑内容(例如,图像数据的移动以及删除等)。在图3(a)的布局视图42中,显示出图像数据JD1、JD21、JD22、JD3的各自的记录区域RA的配置位置、方向等的布局。详细而言,图像数据JD1、JD3以记录区域RA的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而记录区域RA的短边方向沿着作为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左右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此外,图像数据JD21、JD22以记录区域RA的长边方向沿着左右方向而短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且图像数据JD21、JD22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此外如图4(a)所示,在通过基于操作部21(参照图1)的操作而使设定画面30内的光标进行移动从而选择了“预览视图”的标签43A之时,在显示窗口31的视图显示区域32中会显示出作为显示状态与第一显示状态不同的第二显示状态的一个示例的预览视图43。在该情况下,在操作区域33中显示出在预览视图43中能够设定的编辑内容(例如,图像数据的移动以及选择等)。在图4(a)的布局视图43中,显示出表示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的整体的放大图。在该情况下,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的尺寸大于布局视图42中的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的尺寸。

此外,在图2~图4的显示窗口31中,于视图显示区域32的下侧处显示有作为用于实施缩略图41、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的切换、和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界面的滑块50。如图2所示,滑块50具备:操作标51,其为圆形,并能够通过操作部21(参照图1)的操作而移动;滑动条52,其示出操作标51的可移动范围。滑动条52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棒状,并被划分为形成在左端的端部的端部区域53、被形成在端部区域53的右侧相邻处的第一滑动区域54、被形成在第一滑动区域54的右侧相邻处的第二滑动区域55。此外如图2所示,滑动条52以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排列成一列的方式而形成。端部区域5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滑动区域5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短。此外,第一滑动区域5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互为相等。根据这种滑块50的结构,用户会通过使操作标51从滑动条52的左端起朝向右端移动,从而使操作标51顺次通过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滑动条5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以与视图显示区域3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同的方式而配置,也可以在对视图显示区域32于左右方向上进行尺寸变更的情况下,按照视图显示区域32的尺寸而变更滑动条52的长度。在该情况下,由于视图显示区域32与滑动条52的左右方向的大小连动地变化,因此用户易于直觉性地理解滑动条52与视图显示区域32是相关连的。此外,滑动条52也可以被配置为超过视图显示区域3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大小。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较大地获得滑动条52的可移动范围,因此用户易于进行操作。

此外,端部区域53的显示状态、第一滑动区域54的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的显示状态是互为不同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各个区域53~55的颜色不同而使各个区域53~55的显示状态不同。具体而言为,端部区域53由红色表示,第一滑动区域54由蓝色表示,第二滑动区域55由绿色表示。

此外,在滑动条52的下侧处显示有:位置显示部56A,其表示端部区域53中的操作标51的位置;位置显示部56B,其表示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操作标51位于左端时的操作标51的中心位置。

第一滑动区域54为对布局视图42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进行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标51的可移动范围,而第二滑动区域55为对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进行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标51的可移动范围。因此,通过在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内移动操作标51,从而以图像数据JD1~JD3中的被选择的图像数据为中心来实施布局视图42内的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

详细而言,如图3(a)所示,将操作标51位于第一滑动区域54的左端的状态下的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的尺寸作为布局视图42的基准尺寸,并如图3(b)所示,随着操作标51从左侧起向右侧移动,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会与基准尺寸相比而放大。另一方面,随着操作标51从右侧起向左侧移动,被放大的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会向基准尺寸缩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选择了图像数据JD1,因此会以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为中心而对各个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实施放大以及缩小。此外在操作标51位于第一滑动区域54的右端之时,布局视图42中的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成为最大。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选择了图像数据JD1,因此图像数据JD1被显示在图3(b)所示的视图显示区域32内。另一方面,图像数据JD21、JD22在图3(b)所示的视图显示区域32内仅显示有一部分,而图像数据JD3(参照图3(a))未被显示在图3(b)所示的视图显示区域32内。图像数据JD21、JD22、JD3能够通过将视图显示区域32向下侧滚动而显示在设定画面30中。

此外,如图4(a)所示,在选择了图像JD1的状态下,用户能够通过基于操作部21(参照图1)的操作而使设定画面30内的光标进行移动从而选择作为图像数据JD1的一部分的预定的图像区域。在图4(a)中,作为预定的图像区域而选择了包括圆形的图像的图像区域。以此方式,选择部15A能够对图像数据JD1的一部分进行选择。

而且,将操作标51位于图4(a)所示的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端的状态下的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的尺寸作为预览视图43的基准尺寸,并且如图4(b)所示,随着操作标51从左侧起向右侧移动,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会与基准尺寸相比而放大。另一方面,随着操作标51从右侧起向左侧移动,被放大的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会向基准尺寸缩小。而且,在操作标51位于第二滑动区域55的右端处之时,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会成为最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选择了包含有圆形的图像的图像区域,因此,图像数据JD1会以将包括圆形的图像的图像区域配置在视图显示区域32的中心的方式而以包含有圆形的图像的图像区域为中心进行放大以及缩小。另外,在选择了图像数据JD2或者JD3的情况下也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变更。

在此,第一滑动区域54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印刷对象数据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与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图像数据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被设定为不同。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的映射图,坐标图G2的斜率与坐标图G1的斜率相比而较大,所述坐标图G2表示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所述坐标图G1表示第一滑动区域54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在操作标51位于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端之时,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会被决定为使预览视图43内所选择的图像区域整体被显示并且成为最大尺寸的值。此时,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来决定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即,在选择了纵向的图像区域的情况下,以使预览视图43内所选择的图像区域的纵向被收敛的方式来进行显示,而在选择了横向的图像区域的情况下,以使预览视图43内所选择的图像区域的横向被收敛的方式来进行显示。此外,所选择的图像区域也可以为多个,并且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的值以如下方式来决定,即,使所选择的多个图像区域以收敛于预览视图43内的状态而显示。以此方式,由于适当地决定了欲对其内容进行确认的图像区域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因此通过较少的操作量便能够以用户易于确认的大小来实施预览视图显示,从而能够使用户的操作方便性提高。

在使用这样的结构的滑块50来对各视图进行切换的情况下,显示控制部14(参照图1)执行显示状态变更处理,所述显示状态变更处理包括,显示窗口31中的视图的显示状态的变更的操作、与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

以下,参照图6的流程图来对显示状态变更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标注有符号的打印服务器11的结构要素表示图1的打印服务器11的结构要素,标注有符号的在设定画面30中所显示的要素表示图2~图4的设定画面30中所显示的要素。

如图6所示,显示控制部14首先取得滑块50的操作标51的位置信息(步骤S11),并对操作标51的位置处于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哪一个进行判断(步骤S12以及步骤S13)。

具体而言,显示控制部14首先对操作标51是否位于端部区域53进行判断(步骤S12)。在此,显示控制部14在判断出操作标51位于端部区域53之时(步骤S12:是),将缩略图41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步骤14)。另一方面,显示控制部14在判断出操作标51未位于端部区域53之时(步骤S12:否),对操作标51是否位于第一滑动区域54进行判断(步骤S13)。

然后,显示控制部14在判断出操作标51位于第一滑动区域54之时(步骤S13:是),将布局视图42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步骤S15),并设定为基于图5所示的映射图的坐标图G1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步骤S16)。然后,显示控制部14根据所设定的倍率以及操作标51的位置信息而实施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或缩小(步骤S17)。

另一方面,显示控制部14在判断出操作标51未位于第一滑动区域54之时(步骤S13:否),判断为操作标51位于第二滑动区域55。然后,显示控制部14将预览视图43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步骤S18),并设定为基于图5所示的映射图的坐标图G2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步骤S19)。然后,显示控制部14转移至步骤S17,并实施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或缩小。

另外,作为对显示窗口31中所显示的各个视图进行切换的切换方法,存在有通过滑块50而实施的切换和通过显示窗口31的标签41A、42A、43A而实施的切换。并且,在通过这些切换方法中的一方来对各个视图进行切换时,如果切换方法中的另一方不连动,则有时操作标51的位置与显示窗口31中所显示的视图会有所不同。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显示控制部14以操作标51的位置以及所选择的标签41A、42A、43A连动的方式而执行连动显示处理。具体而言,显示控制部14使用图7所示的操作标51与所选择的标签41A、42A、43A的组合表格,而使操作标51的位置以及所选择的标签41A、42A、43A连动。

因此,例如在显示窗口31为缩略图41的情况下,当用户选择了“布局”的标签42A之时,显示控制部14使操作标51从端部区域53起向第一滑动区域54的左端阶段性地或连续地移动。此外,在显示窗口31为布局视图42的情况下,当用户选择了“预览视图”的标签43A之时,显示控制部14使操作标51从第一滑动区域54起向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端阶段性地或连续地移动。在此,操作标51的阶段性地移动是指,操作标51以预定的间隔而断续地移动,而操作标51的连续地移动是指,以操作标的动作不被切断的方式进行移动。

另一方面,在用户使操作标51从端部区域53移动至第一滑动区域54之时,显示控制部14将“缩略”的标签41A的选择变更为“布局”的标签42A的选择。此外,在用户使操作标51从第一滑动区域54移动至第二滑动区域55之时,显示控制部14将“布局”的标签42A的选择变更为“预览视图”的标签43A的选择。此外,在用户直接选择了第一滑动区域54的预定位置之时,显示控制部14变更为“布局”的标签42A的选择,并使操作标51向所选择处进行移动,且以与所选择的第一滑动区域54的位置对应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来显示所选择的图像区域。此外,在用户直接选择了第二滑动区域55的预定位置之时,显示控制部14变更为“预览视图”的标签43A的选择,并使操作标51向所选择处移动,且以与所选择的第二滑动区域55的位置对应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来显示所选择的图像区域。

接下来,对以上文的方式而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服务器11的作用进行说明。

那么,用户在通过打印机70而在连续纸上开始实施图像数据的记录之前,会依次实施如下确认操作,即,印刷任务的数量以及顺序的确认、欲在连续纸上进行印刷的图像数据的布局的确认、以及欲在连续纸上进行印刷的图像的详细情况的确认。然后,用户在所有的确认操作中没有问题的情况下,通过打印机70而在连续纸上开始实施图像数据的记录。

对于这一点,在打印服务器11起动之时,在打印服务器11的显示部22中会显示图2所示的设定画面30、即能够确认印刷任务的数量以及顺序的缩略图41。因此,用户首先能够实施印刷任务的数量以及顺序的确认。另外,如图2所示,在缩略图41中,通过以粗线来表示记录区域RA的框而对图像数据JD1进行选择。

然后,在用户通过使滑块50的操作标51向右侧移动从而使操作标51从端部区域53移动至第一滑动区域54之时,设定画面30中的显示内容会从缩略图41切换至布局视图42。然后,用户通过在第一滑动区域54内对操作标51进行操作而使布局视图42的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放大或缩小。由此,用户能够确认欲在连续纸上进行印刷的图像数据的布局、即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的配置位置与方向。

而且,在用户通过使操作标51向右侧移动从而使操作标51从第一滑动区域54移动至第二滑动区域55之时,设定画面30中的显示内容会从布局视图42切换至预览视图43。然后,用户通过在第二滑动区域55内对操作标51进行操作而使预览视图43的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放大或缩小。由此,用户能够实施欲在连续纸上进行印刷的图像数据JD1的记录区域RA内的图像数据的详细情况的确认。

以此方式,能够基于通过一个滑块50所实施的操作来对缩略图41、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进行切换,并且能够依次实施上述确认操作。因此,易于在依次实施上述确认操作的基础上,使所需的显示窗口31显示在显示部22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服务器11,能够获得如下所示的效果。

(1)滑块50能够对缩略图41、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进行切换,并且能够执行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的各自的放大以及缩小。以此方式,由于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滑块50而执行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的各自的放大以及缩小,因此能够使用户界面的操作性能、即在对包括记录区域RA和信息而显示的图像数据进行确认时所使用的滑块50的操作性能提高。

(2)滑动条52在左右方向上由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排列为一列而形成。因此,能够在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显示状态不同的布局视图42与预览视图43中,通过共用的滑块50的操作来实施布局视图42中所显示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和预览视图43中所显示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因此,与在布局视图42和预览视图43的各自中显示有独立的滑块的情况相比,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性能会得到提高。

(3)打印服务器11以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与第一滑动区域54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不同的方式而进行设定。由此,由于能够根据将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放大或缩小的目的与状况而分别使用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因此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性能得到提高。

(4)打印服务器11以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与第一滑动区域54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相比而较大的方式而进行设定。而且,在布局视图42中,于滑动条52的第一滑动区域54中对操作标51进行操作,并且在预览视图43中,于滑动条52的第二滑动区域55中对操作标51进行操作。因此,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与布局视图42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相比而较大。因此,能够在布局视图42中逐渐对多个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进行放大或缩小,并且能够在预览视图43中快速对一个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进行放大或缩小。因此,用户会较为容易地实施多个记录区域RA的配置位置与记录区域RA的方向的确认、以及一个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内的详细的图像的确认。

(5)打印服务器11具备选择部15A,所述选择部15A能够对显示窗口31中所显示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进行选择。因此,用户能够通过选择部15A而对欲确认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选择并将其放大以及缩小。因此,用户会较为容易地对记录区域RA的信息进行确认。

(6)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是例如通过光标而被选择的,而该所选择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是通过滑块50的操作而被放大以及缩小的。因此,用户能够对欲确认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进行选择并将其放大以及缩小。因此,会提高用户对记录区域RA的图像进行确认时的操作性能。

(7)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例如通过光标而被选择,且在该所选择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通过滑块50的操作而被放大以及缩小之时,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在预览视图43的中心处被显示。由此,由于用户欲确认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被显示在预览视图43的中心处,因此用户能够省略掉在放大了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之后,将该放大了的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向预览视图43的中心移动的操作。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对记录区域RA的一部分进行确认。

(8)GUI控制模块15能够使标签42A和标签43A显示,并能够根据各个标签42A、43A的选择来对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进行切换,所述标签42A使布局视图42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而所述标签43A使预览视图43显示在显示窗口31中。因此,与通过滑块50的操作来对布局视图42与预览视图43进行切换的情况相比,能够快速切换布局视图42与预览视图43。

(9)GUI控制模块15根据缩略图41、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的各个标签41A、42A、43A的选择,而使滑块50的操作标51朝向与所选择的标签对应的滑动条52中的滑动区域的位置进行移动。由此,由于能够省略掉在各个标签41A、42A、43A的选择后对操作标51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操作,因此通过各个标签41A、42A、43A而实施了各个视图41、42、43的切换后的、由滑块50所实施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操作性能会变高。

(10)GUI控制模块15在缩略图41、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的各个标签41A、42A、43A被选择之时,使操作标51朝向与所选择的标签对应的滑动条52中的滑动区域的位置阶段性地移动。由此,由于用户能够确认操作标51的移动,因此会较为容易地把握与各个视图41、42、43对应的操作标51的位置是否正确。

(11)GUI控制模块15使滑块50的滑动条52中的端部区域53的显示状态、第一滑动区域54的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的显示状态互为不同。由此,用户会较为容易地将滑动条52中的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各自区别开来。除此之外,会较为容易地把握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的长度。因此,用户会较为容易地把握与各个滑动区域54、55中的操作标51的位置对应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

(12)如图2~图4的滑块50所示,在操作标51位于端部区域53之时,端部区域53与第一滑动区域54之间的边界会被操作标51覆盖,并且在操作标51位于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端或第一滑动区域54的右端之时,第一滑动区域54与第二滑动区域55之间的边界会被操作标51覆盖。因此,用户无法观察到各个边界。

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条52的下侧处显示有表示端部区域53中的操作标51的位置的位置显示部56A、和表示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端的操作标51的位置的位置显示部56B。因此,即使由于操作标51而无法观察到滑动条52的各个区域的边界,用户也能够通过位置显示部56A、56B来把握与各个边界对应的操作标51的位置。因此,由于伴随于操作标51的操作的、与用户的意图不符的视图的变更得到抑制,因此能够降低用户的不适感。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置显示部56A、56B并不仅限于图2~图4所示的三角形,也可以变更为棒状等其他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滑动条52中的第一滑动区域5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不同。在该情况下,由于优选为使预览视图43中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与布局视图42中的图像的记录区域RA相比而放大,因此优选为使第二滑动区域5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滑动区域5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滑动条52的形状,也可以使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至少一个以与棒状不同的形状来显示。例如,也可以使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至少一个以在左端或右端处形成顶角的等边三角形等的三角形来显示,也可以使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至少一个以对角线在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菱形来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的至少两个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不同。根据该结构,用户会较为容易地识别端部区域53与第一滑动区域54之间的边界以及第一滑动区域54与第二滑动区域55之间的边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显示有位置显示部56A、56B,则也可以使端部区域53的显示状态、第一滑动区域54的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的显示状态互为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个滑动区域54、55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能够任意设定。但是,优选为第二滑动区域55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与第一滑动区域54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相比而较大。此外,也可以设为用户能够对各个滑动区域54、55中的操作标51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的放大以及缩小的倍率的设定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中任意地设定将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放大以及缩小时的中心。例如,也可以在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中将对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RA进行放大以及缩小时的中心设定于视图显示区域32的左上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显示窗口31的缩略图的标签41A、布局的标签42A以及预览视图的标签43A。在该情况下,从显示控制部14将连动显示处理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将滑动条52的端部区域53设为较长,从而在缩略图41中基于操作标51的操作来对图像数据JD1~JD3的记录区域RA进行放大以及缩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缩略图41、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与滑动条52的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对应的组合能够任意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操作标51位于端部区域53、第一滑动区域54以及第二滑动区域55的各自之中时,对操作标51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的显示状态进行变更。作为该一个示例,在操作标51位于端部区域53之时,操作标51的形状为圆形,当操作标51从端部区域53起向第一滑动区域54移动之时,操作标51的形状从圆形变更为三角形,而当操作标51从第一滑动区域54起向第二滑动区域55移动之时,操作标51从三角形变更为四边形。

·滑块50并不限定于缩略图41、布局视图42以及预览视图43的显示状态的切换,例如,也可以应用于能够对具有连续性的画面进行切换的用户界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选择了布局按钮34A之时,在设定画面30的显示窗口31之外的画面中作为专用画面而对“缩略”的画面进行显示。也可以在专用画面上对“缩略”、“布局”或“预览视图”以能够通过例如标签等进行选择的方式而显示。也可以通过对专用画面上的“缩略”、“布局”或“预览视图”进行选择来在该专用画面上显示“缩略”、“布局”或“预览视图”的画面。而且,也可以根据滑动条52的动作来对“缩略”、“布局”或“预览视图”的显示进行切换,此外也可以通过在专用画面上对“缩略”、“布局”或“预览视图”进行选择来变更显示窗口31上的滑动条52的位置。

·介质并不限定于连续纸,也可以为单页纸、树脂制的薄膜、金属箔、金属薄膜、树脂与金属的复合体薄膜(层压薄片)、纺织品、无纺布、陶瓷薄片等。

符号说明

11…作为显示控制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打印服务器;14…显示控制部;15A…选择部;22…显示部;42…作为第一显示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布局视图;42A…作为布局标签的一个示例的标签;43…作为第二显示状态的一个示例的预览视图;43A…作为预览视图标签的一个示例的标签;50…滑块;51…操作标;52…滑动条;54…第一滑动区域;55…第二滑动区域;RA…记录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