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面溢油预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4961阅读:16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面溢油预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海面油污扩散漂移预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误差小、准确度高的海面溢油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当海面发生溢油事故后,为对油污进行有效清理和进行污染预防,提前判断溢油的运动轨迹和归宿至关重要。然而,因于环境条件多变,随着时间推移,对其运动轨迹和归宿难度增加。

为了预测溢油发生后随着时间和环境条件改变后其运动轨迹和归宿,更好地为海上清污防治的资源调度和配置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国内外学者对溢油行为的数值模拟做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溢油预测模型。其大致可分为油膜扩展模式、对流扩散模式和“油粒子”模式3类。

扩展模式中Fay的经典三阶段扩展理论、Blokker扩展模式和刘肖孔公式受到广泛重视。

对流扩散模式包含了漂移和离散过程,漂移模型有Webb等人建立的美国海军Navy模型、Williams等人建立的SEADOCK模型以及Delaware模型等;离散模型大多采用蒙特卡罗方法。

自从Johansen、Elhot等提出了油粒子概念后,“油粒子”模型得到了长足发展,常用确定性方法模拟平流过程,用随机方法模拟对流扩散过程,油粒子模型在油膜扩展中的研究应用较少。

然而,由于对各过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研究较少,导致溢油预测存在较大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面溢油预测方法,误差小、准确度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海面溢油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溢油图像获取:灰度化实时海洋图像,并对灰度化后的实时海洋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和二值化处理,得到初始溢油图像;

(20)海面溢油检测:根据初始溢油图像,并依据实时海洋图像的的分辨率和经纬度,得到包括溢油区域方位与面积的溢油检测图像;

(30)海面溢油预测:以溢油检测图像为基础,根据海面溢油行为预测综合模型,计算得到包括预测溢油区域方位与面积的溢油预测图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误差小、准确度高:传统的溢油预测模型大多是对扩展、漂移和风化各变化模块独立的计算模型研究,没有系统地将各运动模块组合,实现对溢油发生后整个行为的预测计算。且较少的考虑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预测结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本发明总结的计算模型中将各变化模块组合成整体,并考虑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增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海面溢油预测方法的主流程图。

图2为图1中海面溢油预测步骤的流程图。

图3为图2中溢油风化预测步骤的流程图。

图4为不同油品的密度、API以及摩尔体积。

图5为实验室水槽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比较示意图,包括初始面积、结束面积、运动长度和运动时间的比较。

图6(a)为水槽实验初始溢油红外图像,图6(b)为水槽实验溢油发生10s后的红外图像。

图7(a)为MATLAB模拟溢油检测图像,图7(b)为MATLAB模拟溢油预测图像。

图8(a)为溢油区域图像,图8(b)为经过灰度化、阈值分割和二值化处理的溢油区域图像。

图9为渤海地图,用作溢油背景海洋图像。

图10为初始溢油检测图像。

图11为溢油预测图像

图12(a)为以渤海为背景的初始溢油检测图像,图12(b)为以渤海为背景的溢油预测图像。

图13为基于MATLAB GUI的交互式预测模拟平台示意图,包括参数设置、检测结果显示、预测结果显示和显示模式按键。

图14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洋流速度为4米/秒、不同时间下的预测轨迹图像,(a)~(d)分别表示溢油发生后1小时、3小时、5小时以及10小时的预测图像。

图15原油在西南风、风速10米/秒、洋流速度5米/秒,不同洋流方向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a)~(d)分别表示洋流方向向东、向南、向西以及向北的预测图像。

图16不同品种的油在西南风、风速为10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朝东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a)~(d)分别表示原油、车用汽油、轻柴油以及沥青的预测图像。

图17(a)表示原油溢出后1小时,在西南风、风速为3米/秒、洋流速度为4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

图17(b)表示原油溢出后3小时,在西风、风速为5米/秒、洋流速度为4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

图17(c)表示原油溢出后5小时,在西北风、风速为8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

图17(d)表示原油溢出后10小时,在北风、风速为10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海面溢油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溢油图像获取:灰度化实时海洋图像,并对灰度化后的实时海洋图像进行阈 值分割和二值化处理,得到初始溢油图像;

读入溢油区域的图像,如图8(a)所示,将溢油图像转换成灰度图像,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对灰度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处理。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是1979年由日本学者Nobuyuki Otsu提出的一种自适应确定阈值的方法。依据图像灰度值的不同,将其分为背景和目标两部分。背景和目标的类间方差越大,表示组成图像的两部分区别越大,若将目标错分为背景或背景错分为目标则导致两部分区别减小。因此,类间方差最大时分割错误的概率最小。对于图像I(x,y),计算原理如下所示:

<mrow> <msub> <mi>p</mi> <mn>1</mn> </msub> <mo>=</mo> <mfrac> <msub> <mi>n</mi> <mn>1</mn> </msub> <mrow> <mi>m</mi> <mo>&times;</mo> <mi>n</mi>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row> </mrow>

<mrow> <msub> <mi>p</mi> <mn>2</mn> </msub> <mo>=</mo> <mfrac> <msub> <mi>n</mi> <mn>2</mn> </msub> <mrow> <mi>m</mi> <mo>&times;</mo> <mi>n</mi>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mn> <mo>)</mo> </mrow> </mrow>

n1+n2=m×n (3)

p1+p2=1 (4)

a=p1a1+p2a2 (5)

S=p1(a1-a)2+p2(a2-a)2 (6)

将式(5)代入式(6)得到等价公式:

S=p1p2(a2-a1)2 (7)

使用遍历方法得到类间方差最大时的阈值,完成图像的阈值分割。其中Th表示目标和背景的分割阈值;p1表示目标的像素数占总图像的比例,a1为其平均灰度;p2表示背景像素数占总图像的比例,a2为其平均灰度;a表示总图像的平均灰度,S表示类间方差。图像大小记作m×n,n1表示图像中灰度值小于Th的像素数,n2表示灰度值大于Th的像素数。对阈值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将灰度值小于阈值Th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0,灰度值大于阈值Th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255,如图8(b)所示,便 于后期的溢油面积和方位的检测计算。

(20)海面溢油检测:根据初始溢油图像,并依据实时海洋图像的的分辨率和经纬度,得到包括溢油区域方位与面积的溢油检测图像;

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查询中国渤海地图,并按一定比例尺截图作为本次研究的背景,如图9所示。依据图9的分辨率,做出相同分辨率大小的纯黑背景图片(比例尺和位置信息与图9也相同),然后将油污图像缩小放至纯黑背景中,如图8所示,以图8为初始溢油图像对其进行检测和预测。对图像8进行扫描,并根据图中的比例尺、位置信息和分辨率计算油污的面积和方位。

(30)海面溢油预测:以溢油检测图像为基础,根据海面溢油行为预测综合模型,计算得到包括预测溢油区域方位与面积的溢油预测图像。

以初始溢油检测图像为基础,根据上述海面溢油行为预测综合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溢油预测图像,并计算预测溢油区域的面积和方位。利用上述预测模型对溢油进行预测计算,得到预测图像和相关面积、方位,如图11所示。将油污图像与背景图像叠加,形成更为直观的油污检测图像,如图12所示。

如图2所示,所述(30)海面溢油预测步骤包括:

(31)溢油扩展预测:溢油自身的扩展主要受油膜自身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影响,因此溢出后风化引起的性质变化对扩展有一定影响。此外,表面风速对扩展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扩展过程可根据Fay的三段扩展改进理论。

扩展各阶段油膜的长轴l、短轴r随时间的变化按下式计算:

重力扩展阶段:

r1=K1(ΔgV)1/4t1/2, (8)

l1=r1+cufηtε, (9)

粘性扩展阶段:

<mrow> <msub> <mi>r</mi> <mn>2</mn> </msub> <mo>=</mo> <msub> <mi>K</mi> <mn>2</mn> </msub> <msup> <mrow> <mo>(</mo> <mfrac> <mrow> <msup> <mi>&Delta;gV</mi> <mn>2</mn> </msup> </mrow> <msqrt> <msub> <mi>v</mi> <mi>w</mi> </msub> </msqrt> </mfrac> <mo>)</mo> </mrow> <mrow> <mn>1</mn> <mo>/</mo> <mn>6</mn> </mrow> </msup> <msup> <mi>t</mi> <mrow> <mn>1</mn> <mo>/</mo> <mn>4</mn> </mrow> </msup>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0</mn> <mo>)</mo> </mrow> </mrow>

l2=r2+cufηtε, (11)

表面张力扩展阶段:

<mrow> <msub> <mi>r</mi> <mn>3</mn> </msub> <mo>=</mo> <msub> <mi>K</mi> <mn>3</mn> </msub> <msup> <mrow> <mo>&lsqb;</mo> <mfrac> <msup> <mi>&delta;</mi> <mn>2</mn> </msup> <mrow> <msup> <msub> <mi>&rho;</mi> <mi>W</mi> </msub> <mn>2</mn> </msup> <msub> <mi>v</mi> <mi>w</mi> </msub> </mrow> </mfrac> <mo>&rsqb;</mo> </mrow> <mrow> <mn>1</mn> <mo>/</mo> <mn>4</mn> </mrow> </msup> <msup> <mi>t</mi> <mrow> <mn>3</mn> <mo>/</mo> <mn>4</mn> </mrow> </msup>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2</mn> <mo>)</mo> </mrow> </mrow>

l3=r3+cufηtε, (13)

式中:

Δ=1-ρ0w, (14)

ρ0、ρw分别表示油、水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V表示溢油体积,;νw为水的运动粘滞系数,表征液体反抗形变的能力,是液体在流动中产生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可由公式

νw=0.01775/(1+0.0337T+0.000221T2), (15)

求得,T表示水温,T=10℃时,νw=1.307×10-6,δ为净表面张力系数,取0.0308;,t表示溢油时间,K1、K2、K3表示各阶段扩展系数, K1=2.28,K2=2.90,K3=3.20;uf表示风速,c表示经验常数,取c=0.03;η=4/3;ε=3/4;

(32)溢油漂移预测:漂移扩散主要由平流过程和紊动扩散过程两部分组成。平流过程是表面流和风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洋流速度及其方向。

漂移速度由下式计算得到:

其中,

式中,是油膜迁移速度矢量,是表面洋流速度,αc是表面洋流漂移系数,取1.0;aw是风漂流系数,aw=3.5%;是风漂流速度矢量,由下式给出,

式中,u10是海面以上10m处的风速,α是风向角,α′是柯式偏转角,取15°;

当紊动扩散为各向异性时,油粒子在水平方向上的产生的紊动扩散速度为:

式中,R表示均值是0,标准差是1的正态分布随机数,Kx、Ky分别表示x、y方向上的扩散系数,取值10~50m2/S;

(33)溢油风化预测:综合溢油蒸发、乳化、密度,预测溢油风化;

油膜的风化过程,包括蒸发、氧化、乳化、溶解、生物降解和沉降。其中蒸发和乳化对溢油的性质影响较大,不可忽略。

如图3所示,所述(33)溢油风化预测步骤包括:

(331)蒸发系数计算:蒸发是溢油风化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受溢油的密度、API和摩尔体积等因素影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Mackay等人提出的解析法计算蒸发系数。

按如下解析法计算蒸发系数,

<mrow> <msub> <mi>F</mi> <mi>V</mi> </msub> <mo>=</mo> <mo>&lsqb;</mo> <mi>ln</mi> <mi> </mi> <msub> <mi>P</mi> <mn>0</mn> </msub> <mo>+</mo> <mi>ln</mi> <mrow> <mo>(</mo> <msub> <mi>BK</mi> <mi>E</mi> </msub> <mi>t</mi> <mo>+</mo> <mfrac> <mn>1</mn> <msub> <mi>P</mi> <mn>0</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o>&rsqb;</mo> <mo>/</mo> <mi>B</mi>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1</mn> <mo>)</mo> </mrow> </mrow>

KE=KMAVM/GTV0, (22)

KM=0.0025u100.78, (23)

式中,FV是蒸发系数,t是时间,A是油膜的面积,VM是摩尔体积,取值150×10-6~600×10-6m3/mol,G是气体常数,取值8.206×10-5,T是油的表面温度,约等于大气温度TE,V0是溢油的初始体积,P0是初始挥发气压,关系式如下:

<mrow> <mi>ln</mi> <mi> </mi> <msub> <mi>P</mi> <mn>0</mn> </msub> <mo>=</mo> <mn>10.6</mn> <mrow> <mo>(</mo> <mn>1</mn> <mo>-</mo> <mfrac> <msub> <mi>T</mi> <mn>0</mn> </msub> <msub> <mi>T</mi> <mi>E</mi> </msub> </mfrac> <mo>)</mo> </mrow>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3</mn> <mo>)</mo> </mrow> </mrow>

式中,T0是初始沸点,TE=283K时,B、T0的值可由如下公式计算:

B=1158.9API-1.1435, (24)

T0=542.6-30.275API+1.565API2-0.03439API3+0.0002604API4,(25)

式中,API表示美国石油协会采用的比重;

不同油品的密度、API以及摩尔体积的具体数值如图4所示。

(332)含水率计算:乳化受表面风速的影响,Mackay等提出用含水率来标志乳化程度,

按下式计算标志乳化程度的含水率:

<mrow> <msub> <mi>Y</mi> <mi>W</mi> </msub> <mo>=</mo> <mfrac> <mn>1</mn> <msub> <mi>K</mi> <mi>B</mi> </msub> </mfrac> <mrow> <mo>(</mo> <mn>1</mn> <mo>-</mo> <msup> <mi>e</mi> <mrow> <mo>-</mo> <msub> <mi>K</mi> <mi>A</mi> </msub> <msub> <mi>K</mi> <mi>B</mi> </msub> <msup> <mrow> <mo>(</mo> <mn>1</mn> <mo>+</mo> <msub> <mi>u</mi> <mi>f</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up> <mi>t</mi> <mo>)</mo> </mrow>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6</mn> <mo>)</mo> </mrow> </mrow>

式中,YW为含水率,表示乳化物中的含水量(%),

KA=4.5×10-6, (27)

<mrow> <msub> <mi>K</mi> <mi>B</mi> </msub> <mo>=</mo> <mfrac> <mn>1</mn> <msubsup> <mi>Y</mi> <mi>W</mi> <mi>F</mi> </msubsup> </mfrac> <mo>&ap;</mo> <mn>1.25</mn>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8</mn> <mo>)</mo> </mrow> </mrow>

表示最终含水量,取0.8,uf为表面风速,t为溢油时间;

(333)溢油密度计算:溢油密度由于风化过程而不断变化,主要考虑乳化和蒸发的影响。综合两者的影响。

溢油密度如下式,

ρ=(1-YW)[(0.6ρ0-0.34)FV0]+YW·ρw, (29)

式中,ρ表示蒸发后油的密度,ρ0表示油的初始密度,ρw表示海水密度。

(334)体积变化计算:蒸发系数FV为蒸发量与油总量的比值。

蒸发系数对体积的影响由下式计算,

V=(1-FV)t·V0, (30)

(34)位移计算:设油膜某一质点在ti时刻的坐标为S(ti),ti+1时刻的坐标为S(ti+1),则有

为扩展、漂移矢量在Δt时段内位移的合成,即

为扩展在Δt时段内的位移矢量,即

为漂移在Δt时段内的位移矢量,即

蒸发和乳化会引起溢油的密度和体积的变化,从而对油膜扩展的长轴与短轴造成一定的影响,为计算准确,将公式(29)、(30)代入扩展公式(8)~(13)计算扩展的长轴与短轴,再代入公式(33)计算扩展的位移矢量。

为便于直观观察和简化操作,利用MATLAB GUI设计交互式界面,如图13所示,界面顶部为参数设置栏,根据影响因素分为扩展项和漂移项和时间参数。扩展项包括溢油种类,可通过下拉菜单进行选择,已有种类包括原油、车用汽油、轻柴油和沥青四种,不同油种的密度、API和摩尔体积均有所不同,具体数值如图4所示。漂移项包括风速、风向、洋流速度、洋流方向。风速和洋流速度可在编辑框中直接输入数值。风向和洋流方向可分别通过下拉菜单选择。其中风向包括南风、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北风、东北风、东风和东南风。洋流方向包括向北、向东北、向东、向东南、向南、向西南、向西和向西北八个方向。界面中部为图像显示区域,左边为溢油的初始图像,右边为溢油的预测图像,两幅图像下方分别为溢油初始面积和方位、预测溢油面积和方位。右下角为动态显示和静态显示按钮。选择动态显示时,只需设置溢油品种,其他条件随时间的 改变而改变,可实现溢油轨迹的动态模拟。选择静态显示则需要设置溢油品种、风速、风向、洋流速度、洋流方向和时间,实现特定条件下的溢油预测。

下面结合仿真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验证本发明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水槽实验验证溢油的扩散漂移。实验以原油作为溢油样品,密度、API以及摩尔体积的具体数值见图4。水的密度为1000kg/m3,水温为25℃,则由公式

vw=0.01775/((1+0.0337TW+0.000221TW^2))

可得vw为0.00896cm2/s。水槽宽30cm,长4m,取其流速均匀的一段59cm,水的平均流速约6cm/s,风速为0。利用红外摄像头采集水面溢油的运动轨迹,将采集到的初始溢油图像、溢油发生10s后的溢油图像作为实测结果,与相同条件参数下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如图5所示,红外实测结果与相应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溢油扩展面积与漂移距离数值均较为接近。图6(a)为实测的初始溢油红外图像,图6(b)为10s之后的红外溢油图像,图7(a)为溢油检测图像,图7(b)为以图7(a)初始溢油图像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溢油预测图像。由图可知,实测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相符,验证了溢油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为了证明本发明预测方法的简单、直观和快速,我们在拥有2.1GHz的CPU和4G内存的PC上利用MATLAB R2014a软件制作的预测模拟仿真平台完成了多组预测仿真实验。图13为基于MATLAB GUI的交互式预测模拟平台示意图,界面顶部为参数设置栏,根据影响因素分为扩展项和漂移项和时间参数。扩展项包括溢油种类,可通过下拉菜单进行选择,已有种类包括原油、车用汽油、轻柴油和沥青四种。漂移项包括风速、风向、洋流速度、洋流方向。风速和洋流速度可在编辑框中直接输入数值。风向和洋流方向可分别通过下拉菜单选择。界面中部为图像显示区域,左边为溢油的初始图像,右边为溢油的预测图像,两幅图像下方分别为溢油初始面积和方位、预测溢油面积和方位。右下角为动态显示和静态显示按钮。选择动态显示时,只需设置溢油品种,其他条件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可实现溢油轨迹的动态模拟。选择静态显示则需要设置溢油品种、风速、风向、洋流速度、洋流方向和时间,实现特定条件下的溢油预测。

图14(a)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洋流速度为4米/秒、溢油1小时后的预测轨迹图像;图14(b)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洋流速度为4米/秒、溢油3小时后的预测轨迹图像;图14(c)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洋流速度为4米/秒、溢油5小时后的预测轨迹图像;图14(d)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洋流速度为4米/秒、溢油10小时后的预测轨迹图像。由图可知,溢油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膜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短时间内,油膜迅速扩展,面积增长快速;后期由于厚度减小和蒸发等因素,面积增长减缓,直至油膜厚度减小到一定值扩展停止。

图15(a)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10米/秒、洋流速度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图15(b)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10米/秒、洋流速度5米/秒,洋流方向向南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图15(c)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10米/秒、洋流速度5米/秒,洋流方向向西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图15(d)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10米/秒、洋流速度5米/秒,洋流方向向北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由图所见,溢油的漂移轨迹随着洋流方向的改变而产生明显的变化,可见洋流对预测溢油漂移起重要作用。

图16(a)为原油在西南风、风速为10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朝东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图16(b)为车用汽油在西南风、风速为10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朝东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图16(c)为轻柴油在西南风、风速为10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朝东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图16(d)为沥青在西南风、风速为10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朝东的环境条件下溢出后1小时的预测图像。从图可知,油膜扩展受溢油种类影响较大,溢油密度越小,扩展速度越快,反之,密度越大,扩展速度越慢。

图17(a)表示原油溢出后1小时,在西南风、风速为3米/秒、洋流速度为4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图17(b)表示原油溢出后3小时,在西风、风速为5米/秒、洋流速度为4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图17(c)表示原油溢出后5小时,在西北风、风速为8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图17(d)表示原油溢出后10小时,在北风、风速为10米/秒、洋流速度为5米/秒、洋流方向向东的环境条件下的预测图像。由图17可得,风速对油 膜扩展有一定影响,风速越大,扩展越快;油膜扩展过程主要发生在前期,后期扩展作用减弱至无扩展;漂移主要受洋流运动的影响,海面风速和风向的影响较小。

图14~图16均为静态显示模式下的模拟仿真图像,参数设置完毕后,点击静态显示,等待10s左右时间即可获得溢油预测的仿真图像和面积、经纬度信息,操作简单,结果显示直观,仿真快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