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24290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RFID读写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识别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无须人工干预,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RFID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典型的RFID读写器包含有RFID射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读写器天线。基于RFID读写技术的特性,其在集装箱自动识别、动物跟踪和追踪领域、不停车收费、车辆出入管理、无线巡检领域中正日益得到广泛重视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在金库安装通道式RFID读写装置,实现款箱的批量出入库管理。主要通过本地安装管理服务平台,同时在款箱上安装RFID电子标签,平台系统服务通过网络接口连接RFID读写装置,当款箱经过通道式RFID读写器时,读写器天线接收到标签返回的特征信息后,把接收到的信息返回给读写器,由读写器接收信息并进行解码,同时发送解码后的信息给管理平台系统进行校验识别和记录,从而实现金库款箱的出入库管理。

目前基于RFID技术的款箱管理方法,可以自动完成对款箱出入库记录登记以及款箱的盘点统计,一定程度解决了在款箱金库出入库时传统人工统计盘点所存在的效率低、工作量大的等问题。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未解决:

(1)未具有核对的过程管理:款箱出入库经过RFID设备时,记录下出入库的数量及编号,但需要人工核对所出与应出是否一致,在一次交接较多款箱的情况下,人工检查容易出差,导致款箱出入库出错。

(2)现有钞箱交接系统服务仅支持本地系统调用RFID读写装置,不支持远程调用本地RFID读写装置。如果存在多个金库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无法与本地网络以外的其他远程金库中的RFID读写设备建立连接。

(3)当款箱交接过程中,系统的身份验证依赖身份证或脱机版指纹系统进行验证,款箱交接系统中未实现联网式的生物验证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证,核对人员是否正确,系统记录核对的结果及交接的记录。

(4)款箱完成交接出库后,现有款箱监管系统无法跟踪款箱具体位置及交接状态,存在款箱安全管理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及方法,解决目前款箱管理技术背景所存在的款箱交接无法联网身份验证、效率低、信息变更不及时导致误领或冒领问题、交接款箱数量及编号的核对困难、无法跟踪款箱位置问题、多个金库管理困难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金融押运安全领域对于款箱安全、准确、高效的管理方式,以满足未来越来越复杂的款箱管理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本物联网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包括款箱管理平台、客户端PC机、RFID读写装置;

所述款箱管理平台,用于进行线路规划以及款箱调配,实现对每天的线路、押运人员、车辆、款箱、任务进行绑定;当款箱出入库时,自动核对RFID读写装置扫描上报的款箱数据与计划出入库款箱数据是否相符,若不符则发送报警指令至RFID读写装置;

所述客户端PC机,其上部署HttpServer服务,与款箱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通信,通过HttpServer服务与RFID读写装置控制连接,实现款箱管理平台与RFID读写装置的远程对接;

所述RFID读写装置,部署于金库的款箱出入库通道内,在接收到客户端PC机发出的扫描指令时扫描出入库款箱的标签信息,并将标签信息通过HttpServer服务返回给款箱管理平台;还用于在接收到报警指令时触发报警。

其中,上述系统还包括IC读卡器,与客户端PC机的USB接口连接,用于在款箱管理平台检测出入库款箱无误后,通过非接触式读取押运人员的IC信息,并将IC信息提交至款箱管理平台;

所述款箱管理平台,还用于根据绑定人员信息和IC读卡器上报的IC信息,对当前押运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其中,上述系统还包括PDA手持设备,用于在网点交接中,对押运人员的指纹进行验证,并在验证成功时通过3G网络上传相关信息到款箱管理平台作交接登记,以完成网点的收送箱任务。

其中,所述RFID读写装置包括有若干个,部署于同一个金库的款箱出入库通道内。

其中,所述RFID读写装置包括有若干个,分布于数个金库的款箱出入库通道内;

所述客户端PC机包括有若干个,分布于多个金库内;每个客户端PC机通过本地的HttpServer服务与所属金库内的数个RFID读写装置通信连接。

一种基本物联网的款箱交接管理方法,包括:

登录款箱管理平台制定款箱出入库任务,并绑定相关任务信息,至少包括线路、人员、车辆、款箱信息;

在执行任务前,登录款箱管理平台向客户端PC机发送扫描指令,客户端PC机将其通过HttpServer服务发送至本地的RFID读写装置;

在款箱出入库过程中,RFID读写装置扫描出入库款箱的标签信息,并将标签信息通过HttpServer服务返回给款箱管理平台;

款箱管理平台自动核对RFID读写装置扫描上报的款箱数据与计划出入库款箱数据是否相符,若不符则发送报警指令至RFID读写装置,由其触发警报。

其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在款箱管理平台检测出入库款箱无误后,通过非接触式读取押运人员的IC信息,并将IC信息提交至款箱管理平台,由其对当前押运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其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在网点交接中,对押运人员的指纹进行验证,并在验证成功时通过3G网络上传相关信息到款箱管理平台作交接登记,以完成网点的收送箱任务。

其中,上述方法中,所述RFID读写装置扫描出入库款箱的标签信息,并将标签信息通过HttpServer服务返回给款箱管理平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款箱到达RFID读写装置的扫描区域,款箱上的RFID标签从电磁场获得能量并激活标签中的芯片,芯片返回相应标签信息给RFID读写装置由其解读标签信息并转换成可识别数据返回给HttpServer服务,HttpServer服务再把数据转换成业务数据返回到款箱管理平台展示其扫描的结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基本物联网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对押运款箱愈发复杂的管理需求,在目前款箱安全管理技术方面做出了更优的技术解决方案,具体有益的效果如下:

(1)支持统一平台管理多个远程金库款箱,以满足更大规模的款箱管理需求。

(2)提高了款箱扫描出入库效率和准确率,提高款箱库存统计的精准度。

(3)增加自动核对及报警功能,实现出入库自动核对,提升核对工作效率。

(4)自动验证款箱出入库交接押运人员身份,提高款箱出入库安全级别。

(5)自动识别网点接箱人员身份,提高网点交接环节安全性。

(6)自动上传款箱网点交接记录,有助于对所有款箱周转过程的跟踪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本物联网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款箱扫描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IC卡信息读取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PDA指纹验证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款箱押运任务完整流程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本物联网的款箱交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款箱管理平台、客户端PC机、RFID读写装置、IC读卡器、PDA手持设备;其中,款箱管理平台通过HttpServer作为媒介与多个远程RFID读写装置进行通讯,与IC读卡器则通过客户端USB接口进行连接,与PDA手持设备则通过3G网络进行通讯。

款箱管理平台,用于进行线路规划以及款箱调配,实现对每天的线路、押运人员、车辆、款箱、任务等进行绑定;当款箱出入库时,自动核对RFID读写装置扫描上报的款箱数据与系统出库款箱数据是否相符,若不符则发送报警指令触发RFID读写装置,由其向报警器传递报警指令以触发报警鸣响;还用于对IC读卡器上报的押运人员的IC信息与绑定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客户端PC机,其上部署HttpServer本地服务,与款箱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通信,通过HttpServer本地服务与RFID读写装置控制连接,实现款箱管理平台与RFID读写装置的远程对接。

RFID读写装置,数量不限,部署于金库的款箱出库通道内,在接收到本地客户端PC机发出的扫描指令时扫描当前出库款箱的标签信息,并将标签信息通过HttpServer本地服务返回给款箱管理平台。

IC读卡器,与客户端PC机的USB接口连接,用于在款箱管理平台检测出入库款箱无误后,通过非接触式读取押运人员的IC信息,并将IC信息提交至款箱管理平台与绑定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PDA手持设备,用于实现指纹验证网点人员身份,以及记录款箱交接的过程。网点收送箱时均需要网点接箱人员进行指纹认证,确保当前押运人员以及网点人员为合法接箱人员。

下面将对上述系统实现款箱扫描、IC卡信息读取及PAD指纹验证原理分别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2,款箱扫描原理具体为:通过客户端PC机登录款管理平台点击扫描,触发客户端PC机发送本地请求到本机部署的HttpServer服务,由HttpServer服务插件发送扫描指令到RFID读写装置,RFID读写装置接收到请求即触发天线向周围发出电磁波,使周围形成电磁场。款箱出库时,系统自动根据交接人员,调取交接的线路以及其应出的款箱数据当款箱推到RFID读写装置扫描区域,款箱上的RFID标签从电磁场获得能量并激活标签中的芯片,芯片返回相应标签信息给RFID读写装置的读写器,由读写器解读标签信息并转换成可识别数据返回给HttpServer服务,HttpServer服务再把数据转换成业务数据返回到款箱管理平台展示其扫描的结果。款箱管理平台将扫描到的款箱与预先调配的款箱做智能检测比对,如果检测到存在不匹配的款箱,则自动发送指令到RFID读写装置,RFID读写装置触发报警设备鸣响。

请参阅图3,IC卡信息读取原理为:在款箱管理平台检测无误后,由押运人员刷卡确认完成交接。款箱管理系统与IC读卡器通过客户端USB接口进行连接,IC读卡器通过非接触式读取IC信息,以键盘事件方式输入到客户端PC机文本框中,触发回车事件把IC卡信息提交到服务端与绑定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请参阅图4、PDA指纹验证原理为:网点交接中,采用PDA手持设备进行身份验证及款箱交接记录。将PDA手持设备通过3G网络进行连接,当押运人员通过PDA中的指纹模块进行身份验证时,PDA提交指纹数据并采用1:N的比对算法进行指纹的匹配,提升匹配的效率。如果匹配成功,则校验通过,并通过3G网络上传相关信息到款箱管理平台作交接登记,以完成网点的收送箱任务。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以执行送箱任务为例,款箱交接管理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501、金库管理员登录款箱管理系统,制定款箱出库任务,并预先对每天的线路、人员、车辆、款箱任务等进行绑定。

步骤502、押运人员根据计划任务从金库拉出任务相关的款箱,并推到RFID读写装置天线信号覆盖范围区域。

步骤503、由库管员操作款箱管理平台发送扫描请求给HttpServer服务,再由HttpServer服务给RFID读写器发送扫描指令。RFID读写装置天线开始扫描搜寻RFID标签信息,把相关信息返回给HttpServer服务,再由HttpServer服务把相关信息转化成业务数据返回给款箱管理平台页面。款箱管理平台页面再把扫描到的数据与计划任务的款箱做比对,如果比对出有不匹配的款箱,则发送报警请求给HttpServer服务,由HttpServer服务给RFID读写装置发送报警指令,RFID读写装置接收到指令后触发装置里的报警蜂鸣器并发出报警鸣响,直到不匹配的款箱已正常处理后,再以同样方式触发RFID设备停止报警鸣响。

步骤504、当计划任务里的所有款箱已扫描并完全匹配后,由押运人员刷IC卡并由钞箱管理系统校验刷卡信息,验证当前刷卡人员是否为当前任务的相关负责人员,校验成功后款箱即可出库,如果校验失败,则重新刷卡,直到刷卡校验成功。

步骤505、出库后,押运人员需要把款箱押送到相关服务网点。

步骤506、由押运人员输入指纹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进行款箱交接记录,并由网点负责人进行交接记录检查,如果检查无误,则通过PDA进行指纹校验验证网点人员身份同时完成送箱交接确认。

图5中还示出了在执行收箱任务时的款箱交接管理方法,其实现原理与执行送箱任务下的款箱管理方法大致相同,仅仅是程序上的一些却别,因而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本发明采用款箱管理平台、RFID读写设备与智能检测报警设备相集成的方式,当款箱出入库时自动核对RFID设备扫描的数据与系统出库款箱数据是否相符,若不符则发送报警指令触发RFID读写器,读写器向报警指令传递给报警器,触发报警鸣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款箱出入库无法自动核对的问题。

本发明还采用了HttpServer封装插件的技术,把所有涉及调用读写装置的指令封装成一个本地HttpServer服务插件,当远程金库需要启动RFID读写装置时,只需发送请求到本地HttpServer服务,然后由本地HttpServer服务与RFID读写装置建立连接并启动装置完成常规款箱扫描,并把扫描数据上传到统一的平台服务平台,使得多金库情况下在统一平台服务下能够调用不同金库的RFID读写装置。从而实现了多金库款箱数据集中管控的高效管理方式。

另外,本发明采用了物联网PDA设备,实现指纹验证网点人员身份,以及记录款箱交接的过程。网点收送箱时均需要网点接箱人员进行指纹认证,确保当前押运人员以及网点人员为合法接箱人员。通过PDA设备实现款箱交接记录,以及通过3G网络上传款箱交接记录到款箱管理系统,系统能够实时更新款箱收送箱状态,及款箱的具体位置,便于监控中心通过平台系统对款箱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