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7036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尤指免使用工具即可进行拆装作业的面板结构,该面板一侧活动组装驱动装置的把手,以供把手两侧扣接部延伸至面板另一侧,通过把手带动两侧扣接部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进行扣接或脱离,达到易于操作、不需使用工具的目的。



背景技术:

按,现今电脑科技进步速度相当快速,而电脑发展趋势主要是朝运算功能强、速度快及体积小的方向进行研发设计,以致电脑相关周边设备的通讯连接埠数量以及记录媒体机器(如磁碟机、硬碟、光碟机或烧录机等)数量也随之减少,且电脑主机的外壳及其内部所收容的记录媒体机器间的固定或拆装方式,即必须更加简易也不能占用有过多的空间,如此可有效因应电脑逐渐缩小的趋势,以符合产品轻、薄、短、小等构型设计需求。

而可携式的电子、电气产品虽应用方便,对于工作上必须在室内应用的各式文书处理、编辑、绘图或网际网路等作业,仍会采用桌上型电脑,对于工业用大型电脑伺服器主机等,更是一般可携式电子、电气产品所无法取代,因此桌上型电脑、工业伺服器等仍是许多人于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相当依赖的电子、电气产品;且一般伺服器的机箱、储存用机柜或电信机柜等,是在机箱或机柜内部具有大量记录媒体机器(如磁碟机、硬碟、光碟机或烧录机等),并在使用者对各个记录媒体机器进行更换、维护或整修时,机箱或机柜及其内部收容的复数记录媒体机器的更换、维修速度必须更加简易快速,而机箱或机柜与复数记录媒体机器之间的组装结构及其应用的元件等的制造成本,也需加入考虑,始可符合复数记录媒体机器数量庞大的成本需求。

然而,电子装置机箱、储存用机柜或电信机柜等,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即必须考虑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及维修、置换的便利性,并方便使用者操作以减少停机与人力所耗费的损失,然目前所使用的记录媒体机器固定于电子装置机箱、储存用机柜或电信机柜等机体内部,大多是利用螺丝锁固方式,必须将螺丝一一对准并锁入于固定螺孔的作业,相当耗时又费工,且停机维护的时间也大幅增加,一般电子装置机箱、各式机柜等内部框架构造都很薄、框架的高度也不高,不论是电子装置机箱或各式机柜等内部框架都组装布满大量介面卡、硬碟等记录媒体机器,而大量介面卡、硬碟等记录媒体机器间则是通过电连接器、排线、传输线或电源线等予以电性连接,因此占用的框架的绝大部分空间,则利用工具进入框架内进行组装或拆卸等作业时,受到大量介面卡、硬碟等记录媒体机器的阻碍,操作工具的动作相当不顺畅、不方便,可能导致螺丝、螺帽或垫片等掉入框架内部不易找寻、遗失,且各种介面卡、硬碟等记录媒体机器等所使用的锁固螺丝等尺寸不尽相同,组装作业时若螺丝尺寸不合仍施力操作锁固,即容易造成锁设位置的螺孔损坏,更不利于组装或拆卸的作业进行,也因组装作业时间延长,导致停机的时间也延长,则产生的损失也增加。

是以,如何解决伺服器及各式机柜等对于内部大量介面卡、记录媒体机器等进行组装作业相当耗时、费工的问题与困扰,且组装作业必须使用工具操作,导致作业不顺畅、停机时间延长等的麻烦与不便,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要素:

故,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可易于组装作业进行、不必使用工具,通过面板及把手操作电气模块与机箱的电气单元间快速电性连接,以缩短停机时间的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的新型专利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驱动装置及电子装置机箱,其中:

该面板供组装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一侧面,面板对应电子装置机箱的后侧凹设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两侧分别凹设有组装空间,容置空间设有对应电子装置机箱的电气模块;

该驱动装置可活动地组装于面板两侧处,两侧分别设有位于面板两侧的两个扣接部,两个扣接部分别对应设置于面板两侧的组装空间;及

该电子装置机箱供面板对位组装,而在电子装置机箱表面设有供面板的电气模块相对电性连接的电气单元,且在电气单元两侧分别设有供驱动装置两侧各第一扣接体与第二扣接体对位嵌扣的第一嵌扣槽与第二嵌扣槽;

其中,各个扣接部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外部的支架以及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内部的连杆,各支架底端与顶端分别活动组装有第一扣接体与第二扣接体,第一扣接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扣接体的另一端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连杆的底端与顶端,第一扣接体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面板的底端与顶端,各个第一扣接体分别向面板前侧延伸并相互连接形成驱动两个扣接部位移的把手;面板、支架、第一扣接体、连杆与第二扣接体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各组装空间分别设有贯穿面板的至少一槽道,以供驱动装置两侧的扣接部分别穿过面板的各槽道延伸至各组装空间内,两个扣接部分别连接的支架位于各组装空间另一侧各槽道外部;面板顶部前侧凹设有供收纳驱动装置的把手的容置槽。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各组装空间分别设有贯穿面板的至少一槽道,以供驱动装置两侧的扣接部分别穿过面板的各槽道延伸至各组装空间内,两个扣接部分别连接的支架位于各组装空间另一侧各槽道外部;在容置空间与两侧组装空间之间设有隔离挡板。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呈U形状的把手;该把手两侧分别一体成形设有具有第一卡扣槽的第一扣接体,两个支架一侧分别组装具有第二卡扣槽的第二扣接体,两个第一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分别设有第一轴孔、第四轴孔,在两根连杆的两侧分别设有分别对位各第一轴孔、第四轴孔的第一导引槽、第二导引槽,再在各第一轴孔、第四轴孔分别穿设有位于各第一导引槽、各第二导引槽内移动的螺杆;该两根连杆分别呈C字形,两侧分别设有相同弯弧形状的第一导引槽、第二导引槽,两根连杆侧边分别组装具有第三导引槽、第四导引槽的限位板,而第三、第四导引槽分别与第一、第二导引槽成相反弯弧方向的弧度,以供第三、第四导引槽与第一、第二导引槽分别呈反向相对,而相邻于第三导引槽的侧边凸设有第三轴杆,相邻于第四导引槽的侧边凸设有第四轴杆。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呈U形状的把手;该两个扣接部的两个支架内部分别凹设有枢接空间,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一侧分别设有供把手两侧第一扣接体穿过的剖槽,两个第一扣接体分别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一轴部,且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一轴部的第一枢接轴,相对各剖槽的两个支架另一侧分别活动组装第二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一侧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二轴部,并在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二轴部的第二枢接轴;该把手两侧分别连接有臂部,并在两个臂部相反于把手的一侧悬空处分别朝外同向延伸设有第一扣接体,并在两个臂部与两个第一扣接体之间设有活动枢接于两个支架的各枢接空间一侧剖槽内部的第一轴部。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呈U形状的把手;该两个扣接部的两个支架内部分别凹设有枢接空间,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一侧分别设有供把手两侧第一扣接体穿过的剖槽,两个第一扣接体分别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一轴部,且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一轴部的第一枢接轴,相对各剖槽的两个支架另一侧分别活动组装第二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一侧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二轴部,并在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二轴部的第二枢接轴;该两个支架两侧分别设有枢接轴供活动组装两个第一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两个支架的各枢接轴分别为螺钉、轴杆或铆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包括面板、驱动装置及电子装置机箱,其中:

该面板供组装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一侧面,面板对应电子装置机箱的后侧凹设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两侧分别凹设有组装空间,容置空间设有对应电子装置机箱的电气模块;

该驱动装置可活动地组装于面板两侧处,两侧分别设有位于面板两侧的两个扣接部,两个扣接部分别对应设置于面板两侧的组装空间;及

该电子装置机箱供面板对位组装,在电子装置机箱表面设有供面板的电气模块相对电性连接的电气单元,且在电气单元两侧分别设有供驱动装置两侧各第一扣接体与第二扣接体对位嵌扣的第一嵌扣槽与第二嵌扣槽;

其中,各个扣接部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内部的连杆,各连杆底端与顶端分别活动组装有第一扣接体与第二扣接体,第一扣接体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面板的底端与顶端,各个第一扣接体分别向面板前侧延伸并相互连接形成驱动两个扣接部位移的把手;面板、第一扣接体、连杆与第二扣接体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各个扣接部分别进一步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内部的分别活动组装限位板,第一扣接体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各限位板底端与顶端;面板、第一扣接体、连杆、限位板与第二扣接体构成所述平行连杆机构。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各个扣接部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外部的支架,第一扣接体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各支架底端与顶端;面板、第一扣接体、连杆、限位板、支架与第二扣接体构成所述平行连杆机构。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该面板一侧内部设有朝向预设电子装置机箱侧面的容置空间,并在容置空间两侧设有组装空间,各组装空间分别设有贯穿面板的至少一槽道,以供驱动装置两侧的扣接部分别穿过面板的各槽道延伸至各组装空间内,两个扣接部分别连接的支架位于各组装空间另一侧各槽道外部,并在容置空间与两侧组装空间设有隔离挡板,在面板相反于容置空间及两个组装空间的一侧面一侧边凹设有供收纳驱动装置的把手的容置槽;该面板一侧容置空间供组装预设电气模块,并在预设电子装置机箱侧面设有与预设电气模块呈电性连接的电气单元。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呈U形状的把手;该把手两侧分别一体成形设有具有第一卡扣槽的第一扣接体,两个支架一侧分别组装具有第二卡扣槽的第二扣接体,而两个第一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分别设有第一轴孔、第四轴孔,在两根连杆的两侧分别设有分别对位各第一轴孔、第四轴孔的第一导引槽、第二导引槽,再在各第一轴孔、第四轴孔分别穿设有位于各第一导引槽、各第二导引槽内移动的螺杆;该两根连杆分别呈C字形,两侧分别设有相同弯弧形状的第一导引槽、第二导引槽,而两根连杆侧边分别组装具有第三导引槽、第四导引槽的限位板,而第三、第四导引槽分别与第一、第二导引槽成相反弯弧方向的弧度,以供第三、第四导引槽与第一、第二导引槽分别呈反向相对,而相邻于第三导引槽的侧边凸设有第三轴杆,相邻于第四导引槽的侧边凸设有第四轴杆。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呈U形状的把手;该两个扣接部的两个支架内部分别凹设有枢接空间,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一侧分别设有供把手两侧第一扣接体穿过的剖槽,两个第一扣接体分别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一轴部,且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一轴部的第一枢接轴,两个支架相反于各剖槽的一侧分别活动组装第二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一侧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二轴部,并在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二轴部的第二枢接轴;该把手两侧分别连接有臂部,并在两个臂部相反于把手的一侧悬空处分别朝外同向延伸设有第一扣接体,并在两个臂部与两个第一扣接体之间设有活动枢接于两个支架的各枢接空间一侧剖槽内部的第一轴部。

所述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呈U形状的把手;该两个扣接部的两个支架内部分别凹设有枢接空间,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一侧分别设有供把手两侧第一扣接体穿过的剖槽,两个第一扣接体分别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一轴部,且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一轴部的第一枢接轴,两个支架相反于各剖槽的一侧分别活动组装第二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一侧设有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的枢接空间内的第二轴部,并在两个支架上分别设有活动组装第二轴部的第二枢接轴;该两个支架两侧分别设有枢接轴供活动组装两个第一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两个支架的各枢接轴分别为螺钉、轴杆或铆钉。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该面板供组装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一侧面,内部容置空间两侧分别设有组装空间,各组装空间分别设有二槽道贯穿面板,则于面板两侧组装空间处活动组装驱动装置,可供驱动装置两侧扣接部分别穿过面板的各槽道延伸至各组装空间内,而两个扣接部分别连接有支架位于各组装空间另一侧各槽道外部,两个支架间再活动连接有把手以驱动两个支架连动另一侧两个扣接部呈扇形摆动位移,可供面板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侧面方便组装、拆卸,达到不需使用工具、易于操作且省时省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扣合前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扣合后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组装于机箱上的立体外观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组装于机箱前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1-面板;10-容置空间;101-组装空间;102-隔离挡板;103-槽道;104-散热孔;11-容置槽;2-驱动装置;21-把手;211-臂部;212-第一扣接体;2120-第一卡扣槽;2121-第一轴孔;2122-第二轴孔;2123-第三轴孔;2124-第一螺杆;213-第一轴部;22-扣接部;221-支架;2210-枢接空间;2211-剖槽;222-第一枢接轴;223-第二扣接体;2230-第二卡扣槽;2231-第二轴部;2232-第四轴孔;2233-第五轴孔;2234-第六轴孔;2235-第二螺杆;224-第二枢接轴;225-连杆;2251-第一导引槽;2252-第二导引槽;2253-第一轴杆;2254-第二轴杆;226-限位板;2261-第三导引槽;2262-第四导引槽;2263-第三轴杆;2264-第四轴杆;3-电气模块;4-电子装置机箱;41-电气单元;42-嵌扣部;421-第一嵌扣槽;422-第二嵌扣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实施的方法等,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驱动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包括面板1、驱动装置2、电气模块3及电子装置机箱4,其中:

该面板1供组装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一侧面,面板1对应电子装置机箱4的后侧凹设有容置空间10,容置空间10两侧又分别凹设有组装空间101,容置空间10设有对应电子装置机箱4的电气模块3。

该驱动装置2活动组装于面板1两侧处,两侧分别设有位于面板1两侧的两个扣接部22,两个扣接部22分别对应设置于面板1两侧的组装空间101。

该电子装置机箱4供面板1对位组装,而于电子装置机箱4表面设有供面板1的电气模块3相对电性连接的电气单元41,且在电气单元41两侧分别设有供驱动装置2两侧各第一扣接体212与第二扣接体223对位嵌扣的第一嵌扣槽421与第二嵌扣槽422。

其中,各个扣接部22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101外部的支架221以及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101内部的连杆225,各支架221底端与顶端分别活动组装有第一扣接体212与第二扣接体223,第一扣接体212的另一端与第二扣接体223的另一端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连杆225的底端与顶端,第一扣接体212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223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面板1的底端与顶端,各个第一扣接体212分别向面板1前侧延伸并相互连接形成驱动两个扣接部22位移的把手21;及面板1、支架221、第一扣接体212、连杆225与第二扣接体223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另,上述各个扣接部22也可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101内部的连杆225,各连杆225底端与顶端分别活动组装有第一扣接体212与第二扣接体223,第一扣接体212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223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面板1的底端与顶端,各个第一扣接体212分别向面板1前侧延伸并相互连接形成驱动两个扣接部22位移的把手21;及面板1、第一扣接体212、连杆225与第二扣接体223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再者,上述各个扣接部22分别进一步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101内部的分别活动组装限位板226,第一扣接体212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223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各限位板226底端与顶端;及面板1、第一扣接体212、连杆225、限位板226与第二扣接体223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又,上述各个扣接部22可再分别设有位于各组装空间101外部的支架221,第一扣接体212的局部与第二扣接体223的局部分别活动组装所对应各支架221底端与顶端;及面板1、第一扣接体212、连杆225、限位板226、支架221与第二扣接体223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而上述该驱动装置2包括呈U形状的把手21、活动组装于把手21两侧的扣接部22,且把手21两侧臂部211分别同向延伸连接有第一扣接体212,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分别设有第一卡扣槽2120,位于两个第一卡扣槽2120上方的两个第一扣接体212表面分别设有第一轴孔2121、位于第一轴孔2121两侧的第二轴孔2122、第三轴孔2123,并在两个第一扣接体212与两个臂部211连接位置设有第一轴部213,两个臂部211位置分别组装扣接部22的支架221,两个支架221内部为内凹有枢接空间2210,两个支架221分别于枢接空间2210一侧设有剖槽2211,以供两个臂部211的第一轴部213分别利用第二枢接轴224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221一侧,并供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分别露出两个支架221外侧的枢接空间2210,再在两个支架221另一侧活动组装第二扣接体223,两个第二扣接体223分别设有第二卡扣槽2230,且两个第二扣接体223一侧分别设有第二轴部2231,位于两个第二卡扣槽2230上方的两个第二扣接体223表面分别设有第四轴孔2232、位于第四轴孔2232两侧的第五轴孔2233、第六轴孔2234,即分别利用两个第二枢接轴224将第二轴部2231活动组装于两个支架221的枢接空间2210一侧,再在两个第一扣接体212、两个第二扣接体223相对内侧分别组装连杆225,两根连杆225分别呈C字形,两侧分别设有相同弯弧度的第一导引槽2251、第二导引槽2252,相邻第一导引槽2251侧边凸设有第一轴杆2253、相邻第二导引槽2252侧边凸设有第二轴杆2254,再在两根连杆225侧边分别组装限位板226,该两个限位板226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导引槽2261、第四导引槽2262,而第三、第四导引槽2261、2262则分别与第一、第二导引槽2251、2252成相反弯弧方向的弧度,以供第三、第四导引槽2261、2262与第一、第二导引槽2251、2252分别呈反向相对,而相邻第三导引槽2261侧边凸设有第三轴杆2263、相邻第四导引槽2262侧边凸设有第四轴杆2264。

并分别于第一扣接体212、第二扣接体223侧面穿设第一螺杆2124、第二螺杆2235,以供两个第一螺杆2124、两个第二螺杆2235可分别活动穿过于两根连杆225的第一、第二导引槽2251、2252及两个限位板226的第三、第四导引槽2261、2262后,再分别穿过第一扣接体212的第一轴孔2121、第二扣接体223的第四轴孔2232,两根连杆225的第一轴杆2253、第二轴杆2254分别穿设于第一扣接体212的第一轴孔2121、第二扣接体223的第五轴孔2233,而两个限位板226的第三轴杆2263、第四轴杆2264分别穿设于第一扣接体212的第三轴孔2123、第二扣接体223的第六轴孔2234,而可凭借把手21操控两个臂部211连动两侧第一扣接体212于两个支架221处活动,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并同步带动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作动,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即同步驱动另一侧的两个第二扣接体223,以供两个第一扣接体212、两个第二扣接体223分别于两个支架221的两侧呈相对同步扇形摆动位移。

且上述该面板1为于容置空间10内壁面设有复数散热孔104,可供容置空间10与面板1另一侧形成空气流通的散热作用。

至于上述驱动装置2的把手21,两侧分别一体成型设有两个臂部211及第一扣接体212,而利用两个臂部211一侧第一轴部213穿设于两个支架221的剖槽2211处,并分别通过第一枢接轴222予以组装在两个支架221一侧,则供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延伸出两个支架221另一侧,且两个臂部211则分别抵持在两个支架221外部;而利用把手21操控两侧臂部211作动时,两个臂部211分别带动两个第一轴部213以两个支架221的第一枢接轴222为轴心旋转,由两个第一轴部213连动位于两个支架221另一侧的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呈扇形旋转摆动,而两个第一扣接体212上的第一螺杆2124并于两根连杆225的第一导引槽2251、两个限位板226的第三导引槽2261处滑移,且两根连杆225上的第一轴杆2253、第二轴杆2254,分别卡制第一扣接体212的第二轴孔2122、第二扣接体223的第五轴孔2233,而两个限位板226上的第三轴杆2263、第四轴杆2264,即分别卡制于第一扣接体212的第三轴孔2123、第二扣接体223的第六轴孔2234,以连动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呈同步纵向升降位移,并在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同步升降位移时,以两根连杆225另一侧第二导引槽2252、两个限位板226另一侧第四导引槽2262,分别推动两个第二扣接体223的第二螺杆2235于两个第二导引槽2252、第四导引槽2262内滑动、位移,则通过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分别连动两个第二扣接体223、通过一侧第二轴部2231枢接于两个支架221第二枢接轴224位置为轴心,供第二扣接体223与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呈同步的扇形摆动位移。

请参阅图3、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驱动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驱动装置扣合前的立体外观图、驱动装置扣合后的侧视图、组装于机箱上的立体外观图、组装于机箱前的立体分解图、较佳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可于面板1的容置空间10内组装预设电气模块3,以供面板1组装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一侧表面,且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内设有电气单元41露出表面,并在电气单元41两侧分别设有嵌扣部42,各嵌扣部42分别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嵌扣槽421、第二嵌扣槽422,可供面板1上的驱动装置2以把手21两侧各扣接部22对位卡扣于各嵌扣部42,利用把手21操控两侧臂部211连动第一扣接体212,以供各第一扣接体212分别卡扣于两个嵌扣部42的第一嵌扣槽421处,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同步连动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驱动另一侧的两个第二扣接体223作动,则利用两个第二扣接体223分别卡扣于两个嵌扣部42的第二嵌扣槽422处,则把手21即嵌入面板1的容置槽11内,而同时供面板1的容置空间10内预设电气模块3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的电气单元41呈电性连接,操作简易、不必使用工具即可快速完成组装作业。

欲将面板1自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取出时,可将驱动装置2的把手21扳离容置槽11,再将把手21向下扳压且利用两个臂部211分别以两个第一轴部213与两个支架221的第一枢接轴222为轴心,带动两侧第一扣接体212呈扇形摆动、旋转离开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的两侧嵌扣部42的第一嵌扣槽421,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再利用第一轴杆2124于两根连杆225的第一导引槽2251、两个限位板226的第三导引槽2261内滑移,以同步连动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呈纵向上升位移,则两根连杆225、两个限位板226即以另一侧第二导引槽2252、第四导引槽2262分别驱动两个第二扣接体223的第二螺杆2235滑移,可供第二扣接体223以两个第二轴部2231两个支架221的两个第二枢接轴224为轴心、呈扇形旋转、摆动,而供两个第二扣接体223离开两个嵌扣部42的第二嵌扣槽422,即使驱动装置2的两个第一扣接体212、两个第二扣接体223同步退离两个嵌扣部42,即可将面板1自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取出,并供面板1容置空间10内的预设电气模块3与电气单元41脱离,即可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快速完成面板1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间的组装、拆卸的作业,且操作简易、方便,更具有省时、省工的效果,方便现场工作人员快速操作拆装作业,并可供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的维护、更换或整修的工作快速完成,而能缩短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的停机时间,降低因维修停机所产生的损失,则可提升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的维修工作效率。

上述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可为伺服器机箱、储存装置机箱或电信机箱等,而电气单元41则可为磁碟机、硬碟、光碟机或烧录机等或其他相关周边设备等各式记录媒体机器。

是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是在面板1两侧组装空间101供组装驱动装置2的扣接部22,扣接部22另一侧把手21则位于面板1另一侧,通过操作把手21带动两侧扣接部22的第一扣接体212摆动,两个第一扣接体212再同步驱动两根连杆225分别连动两个第二扣接体223摆动,以供两个扣接部22的两个第一扣接体212、两个第二扣接体223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两侧嵌扣部42间,快速进行组装、拆卸,俾可达到不使用工具即可快速完成面板1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间的组装、拆卸作业的目的,且面板1上组装驱动装置2,凭借把受驱动两侧扣接部22具有操作简易、省时、省工的功能,而能缩短预设电子装置机箱4停机维修的时间,降低停机产生的损失的效果,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结构、装置都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故,本实用新型为主要针对电子装置机箱的面板结构进行设计,利用面板上组装驱动装置,而利用驱动装置位于面板一侧的把手驱动面板另一侧的两个扣接部,以供两个扣接部的两个第一扣接体、两个第二扣接体可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的两侧嵌扣部间,进行快速组装、拆卸,而可达到不使用工具即可进行面板与预设电子装置机箱的组装、拆作业为主要保护重点,且驱动装置操作简易、方便,乃仅使面板的操作具有省时省工的优势,且能缩短预设电子装置机箱停机维修的时间,并降低停机维修产生的损失的目的。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