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842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整个世界已经网络化,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没有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然而,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为人们带来方便和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给网络入侵者带来了方便,各类计算机病毒和木马,很容易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尤其是在上传和下载的时候比较容易传播病毒或者受到病毒的袭扰。要保证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必须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来抵御世界各地的众多病毒的侵袭,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包括网络云端、安防端和电脑端,所述电脑端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开关的输出端,所述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电源的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报警器、上传装置和下载装置的输入端,所述上传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信息提取器二的输入端,所述下载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信息提取器一的输入端,所述网络云端包括病毒数据库,所述病毒数据库双向电连接安防端内部的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所述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的输出端电连接数据耦合器的输入端,所述数据耦合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数据比对仪的输入端,所述数据比对仪的输出端电连接反馈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反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开关的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病毒数据库的输入端电连接病毒更新装置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报警器为报警灯或蜂鸣报警器。

优选的,所述处理器双向电连接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双向电连接远程控制端。

优选的,所述通讯模块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进行通讯,该无线通讯方式包括因特网、局域网、WIFI或蓝牙,所述远程控制端为手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分为网络云端、安防端和电脑端,各部分可相互独立工作又能够配合使用,使用比较方便,安防端的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分别对下载的数据和上传的数据进行数据提取,并且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对病毒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提取,数据耦合器把上传、下载的数据以及病毒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整合,数据比对仪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反馈电路把信息反馈到开关处,开关断开电源进行断电保护,彻底隔绝了网络和电脑之间的病毒传播,安全性能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反馈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包括网络云端、安防端和电脑端,电脑端包括处理器,处理器采用32位ARM处理器,处理器双向电连接通讯模块,通讯模块双向电连接远程控制端,通讯模块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进行通讯,该无线通讯方式包括因特网、局域网、WIFI或蓝牙,通讯方式较多,使用方便,远程控制端为手机,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开关的输出端,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电源的输出端,处理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报警器、上传装置和下载装置的输入端,报警器为报警灯或蜂鸣报警器,报警器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报警提示,上传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信息提取器二的输入端,下载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信息提取器一的输入端,网络云端包括病毒数据库,病毒数据库的输入端电连接病毒更新装置的输出端,病毒更新装置实时更新病毒数据,病毒数据库双向电连接安防端内部的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的输出端电连接数据耦合器的输入端,数据耦合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数据比对仪的输入端,数据比对仪的输出端电连接反馈电路的输入端,反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开关的输入端,安防端的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分别对下载的数据和上传的数据进行数据提取,并且信息提取器一和信息提取器二对病毒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提取,数据耦合器把上传、下载的数据以及病毒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整合,数据比对仪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反馈电路把信息反馈到开关处,开关断开电源进行断电保护,彻底隔绝了网络和电脑之间的病毒传播,安全性能较高。该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分为网络云端、安防端和电脑端,各部分可相互独立工作又能够配合使用,使用比较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