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0651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硬盘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是现在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及工作工具,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计算机的存储性能是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存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的使用稳定性。硬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存储部件,其中硬盘托架用于固定硬盘,起到引导硬盘拔插的作用。

专利号为CN103246327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硬盘固定装置。该结构的硬盘固定装置包括一硬盘托架和一底板,该硬盘托架包括一主体,该主体可承载不同尺寸的硬盘,该主体的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出一卡固片,该底板设有对应该两卡固片的两卡块,每一卡块设有一卡槽,每一卡固片可滑动地卡置于对应的卡块的卡槽,该主体的一端延伸出一锁固片,一锁固件穿过该锁固片后锁入该底板。该结构的硬盘固定装置的硬盘托架位于硬盘的下方,占据空间较少,使该硬盘固定装置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但是,该结构的硬盘固定装置与硬盘连接后插入到槽位内,由于计算机的每个槽位的空间紧凑,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缓冲及吸收振动波的结构或装置,故该结构的硬盘固定装置的抗振性较差,对硬盘的存储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字信息存储的稳定性需求逐渐提高,故对硬盘固定装置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减振效果好,能保证硬盘对数字信息存储稳定性的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由槽位框、两个槽位支撑架和两个硬盘托架侧壁构成,所述槽位支撑架为C形结构,采用塑性材料制备而成,两个槽位支撑架分别与槽位框的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两个硬盘托架侧壁分别与两个槽位支撑架滑动配合。

所述槽位支撑架采用塑性材料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可以有效的隔离从机箱传来的振动波,能保护硬盘不受振动的影响。槽位支撑架的C形结构能有效的限制硬盘托架的运动自由度,起到完全固定的作用。

使用过程中,将硬盘固定到硬盘托架上,硬盘托架侧壁沿着C形结构的槽位支撑架插入到槽位框中,将硬盘固定在机箱中。

作为优选,所述槽位支撑架的侧壁为前窄后宽的楔形结构,硬盘托架侧壁为前宽后窄的楔形结构,且二者接触面倾斜角度相同。

槽位支撑架侧壁与硬盘托架侧壁接触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两者不仅可无缝紧密接触在一起,而且便于硬盘托架的插入操作,使用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槽位支撑架为软塑胶材质制备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槽位支撑架与槽位框通过定位螺丝固定连接,增加槽位支撑架与槽位框的连接牢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一)所述槽位框两侧壁分别固定有C形的槽位支撑架,且槽位支撑架采用软塑胶材质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可以有效的隔离从机箱传来的振动波,保护硬盘不受振动的影响,保证硬盘存储的稳定性;

(二)槽位支撑架的侧壁为前窄后宽的楔形结构,硬盘托架侧壁为前宽后窄的楔形结构,且二者接触面倾斜角度相同,使二者不仅可无缝紧密接触在一起,而且便于硬盘托架的插入操作,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的槽位支撑架与硬盘托架侧壁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的槽位支撑架与硬盘托架侧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1.槽位框,2.槽位支撑架,3.硬盘托架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主要由槽位框1、两个槽位支撑架2和两个硬盘托架侧壁3构成。槽位支撑架2为C形结构,采用软塑胶材质制备而成。槽位支撑架2的侧壁为前窄后宽的楔形结构,两个槽位支撑架2分别通过定位螺丝与槽位框1的两侧壁固定连接。硬盘托架侧壁3为前宽后窄的楔形结构,且其与槽位支撑架2滑动配合。硬盘托架侧壁3与槽位支撑架2的接触面倾斜角度相同。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硬盘托架与槽位配合装置使用过程中,将硬盘固定到硬盘托架上,楔形结构的硬盘托架侧壁3沿着与之对应的槽位支撑架2插入到槽位框1中,将硬盘固定在机箱中,软塑胶材质的槽位支撑架2有效的隔离从机箱传来的振动波,保护硬盘不受振动的影响,保证硬盘存储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